
寧可感受真切的現實,也不要留戀虛幻的假象。
I'd rather face the harsh reality, than to dwell in a false fantasy.
巴黎電幻世代 (Eden), 2015
#解憂電影院 No.300
讀者來信,節錄如下:
“水ㄤ水某你們好!欸...我突然對於未來很迷惘,也不知道跟誰訴說⋯⋯
這是最近發生的事,期中考剛過,也是研究所的放榜日,雖然有備取但機會實在渺茫,大學四年來我覺得我只是盲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大學剛開始想法是''做''就對了,所以玩了社團、系學會、系隊,但到頭來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成績普普,報考研究所是因為現實,因為學歷會影響加薪升遷,選擇的系所也有點興趣,但失利後開始想我是不是不適合在這個領域,因為覺得老師看的還是成績,距離考試報名還有一陣子。期間我有報考別的領域的證照考,所以開始猶豫該不該轉換跑道,其實在這行業起薪大概三萬多塊,但又怕放棄本科所學對不起父母,不知道有沒有推薦的電影供我反思?“
我們推薦的電影是《巴黎電幻世代》。
Paul從學生時代就接觸電子舞曲,他與朋友合組了一個DJ樂團Cheers,希望能闖出一番事業。但十幾年過去了,Paul從一開始在Pub圈闖出一點名聲,有機會邀約國外歌手,自己也能出國表演;到一般人家的泳池派對演奏;最後淪落到在塞納河畔的船上,為稀稀落落的聽眾伴奏(大部分還是會哭鬧的小孩),一路以來他一直期盼爆紅的機會,卻不斷地被市場淘汰。接連失去了好幾個女友,也染毒欠債,讓家人擔心,他不禁懷疑自己的逐夢之心,難道是錯的?這十幾年的青春就這樣付諸流水⋯⋯
推薦這部電影不是要表達追求夢想是錯的,而是要提醒勇於想像的同時,也要顧及現實狀況,才能築夢踏實:Paul堅持著DJ的工作並沒有錯,他錯在太遠離現實,搖滾曲風一直都很多變,創作者不斷更迭,帶來更多元、更新穎的流行,這是事實。但Paul卻總是堅守自己熟悉的曲風,沒有注意到外界的變化與趨勢。同時,他也讓自己停留在同溫層,與朋友們互相取暖,終究染上毒癮。無心在自己的經濟與未來規劃上,他也拖了一屁股債,總是寄望於下一場大型表演、再多一個機會,去彌補眼前的大洞。
Paul沈溺於『終究有一天會輪到他』的虛幻假象之中,卻沒有積極爭取、與時並進。終究在失去財產、青春、健康、與情人之後,他才被外界強迫面對現實,辛苦而無奈地工作。
我們看到你的虛幻有可能是『盲從』,因為聽說學歷、證照會影響薪水,為了安全感,不得不去追求這個美好的假象,因為,這最容易。就像是Paul一樣,他相信的成功,就是某天突然爆紅;而你想要說服自己的,就是:只要做了xxx,就可以暫時安心,不會對不起任何人。
時間多麼殘酷,十幾二十歲時,茫然無措,過著交代的人生。沒多久,就來到三十幾:壓力更大、期待更多,感覺自己選擇更少。等到四五十,更會因為上有老下有幼,變得更加無奈。這一生就這樣過去了。
我們在這裡說的真切的現實,就是去勇敢面對自己迷惘無助、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的事實。然後用負責任的態度去體驗、去探索、去與關心自己的人溝通,而不是躲到社會虛幻的期待中,來欺騙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