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年輕人瘋Threads,詐騙也跟著搬家?政府準備出手了!

19 Jun, 2025

還記得你什麼時候開始愛上Threads嗎?沒有演算法的壓力、文字先行的清爽互動,加上和IG帳號無縫接軌,年輕人一窩蜂湧入,開啟了Z世代的新社群日常。但詐騙集團,也悄悄跟上。

自4月開放廣告功能後,Threads已累積超過2000件詐騙廣告通報。從「創業副業變現術」、「假KOL抽獎」、「AI幣圈投資」到「0元課程包裝」,語言年輕、畫面專業、誘因強烈,一切精準鎖定年輕焦慮。你以為自己夠聰明不會受騙?對不起,詐騙廣告比你想像得還懂你。

《打詐專法》上路,Meta已不是第一次出事

別以為這只是 Threads 的突發狀況。Meta 旗下平台的詐騙問題,其實早就「前科累累」。2023 年 8 月,《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俗稱「打詐專法」)正式施行,明文規定:網路廣告須落實實名制,平台需負起廣告監督義務。然而今年 Meta 因違反實名制、審核不當,遭罰新台幣 100 萬元,並牽涉多達 23 起違規案件,其中多起與假投資、詐財廣告有關。法律早已立好,但平台若持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果,是全民一起承擔。

截圖 2025-06-19 下午4.32.56
圖片來源:pexels

Threads不在《打詐專法》名單內,合理嗎?

目前被《打詐專法》納管的廣告平台包括 Google、YouTube、Facebook、Instagram、LINE 和 TikTok。但令人不解的是,同樣屬於 Meta、在台擁有超過 350 萬用戶的 Threads,至今仍不在納管名單中。

依規定,平台需同時符合兩大條件才能納管:一是「具有被刊登詐騙廣告的風險」,二是「台灣月活用戶數達總人口的 5%」。Threads 現已確定符合第二條件,而隨著詐騙通報暴增,第一項也明顯被觸發。數發部表示,已啟動評估程序,預計兩週內決定是否納入納管。但在詐騙案件爆量的此刻,這兩週,會不會已經太慢了?

延伸閱讀:從痛苦中獲利?Meta被指控「操弄青少年情緒」:趁他們憂鬱時投放奢侈品廣告

年輕人是新詐騙主力,但防詐機制還停在「長輩防雷」?

長期以來,詐騙總被視為長輩的問題。但最新數據卻顯示,受害年齡層正在快速下探,20到35歲的年輕族群正成為詐騙的新目標。這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年輕人社群活躍、線上活動頻繁,曝露風險自然更高;面對如AI理財、虛擬貨幣等新型詐騙手法,警覺心往往不夠,甚至連雙重驗證都未必啟用。

而在這個人人經營個人品牌、靠社群變現的時代,一個帳號背後可能連結的不只是照片和追蹤數,更是收入與身份,這也讓詐騙集團有了可乘之機。當Threads開始開放廣告投放,卻遲遲未納入防詐規範,加上平台審查鬆散,詐騙手法就這樣夾帶在演算法推送裡,像一則再普通不過的廣告,堂而皇之出現在每個年輕人眼前,毫無預警,也毫無難度。

廣告變詐騙,你可能也在「幫兇」名單中

你可能沒注意到,許多詐騙廣告,其實是透過盜用一般用戶帳號下廣告。換句話說,只要你的帳號曾被駭過、曾亂點授權,你可能已成為幫詐騙集團投廣告的「工具人」。數發部此次也特別點名「帳號安全」問題,要求 Meta 強化異常活動偵測、驗證身分流程,並鼓勵用戶開啟雙重驗證。

假名人、假保證,真受害

如果你曾在Facebook上看過「吳淡如帶你投資ETF」、「郭台銘教你日賺三千」、「彭于晏代言區塊鏈」,別懷疑,那是詐騙。根據165反詐騙資料中心,這類廣告常以「高報酬、低風險」話術吸引民眾,利用名人照片、假新聞頁面來增加信任感,甚至模仿金融機構的官網界面。上當者,不乏退休長輩、投資新手,也包括不少以為「自己很懂網路」的年輕人。

預防守則:從你我開始的數位免疫力

政府管平台沒錯,但我們也該自保。以下是幾個「別讓自己成為破口」的重點提醒:

  1. 開啟雙重驗證,不讓帳號成為投放工具
  2. 投資前查證來源,別只看「名人照片」或「留言區」
  3. 刪除不再使用的外部應用連結與授權
  4. 遇到可疑內容,善用 Meta 舉報機制,並同步通報165

    延伸閱讀:FB臉書新功能「連結紀錄」瀏覽頁全被看光?外媒指出一隱憂,3步驟教你如何關閉

當詐騙像日常,信任就變稀缺

從「自己不會那麼倒楣」到「我朋友真的被騙了」,詐騙早已不再是少數人的悲劇,而是全民正在面對的數位災難。數位詐騙的溫床,不只是平台機制鬆散,更是整體風險意識過低。點擊前不查證、看到藍勾勾就信、沒開雙重驗證、帳號被盜不自知,這些都是讓詐騙廣告層出不窮的原因。這次數發部與Meta高層會面,表面看是監理行動,本質上其實是在搶救我們對「數位平台」最後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