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有錢人越來越多,還越來越年輕?中國信託最新發布《2025臺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指出,全台擁有可投資資產逾3,000萬元的「高資產人士」推估已達81.6萬人,年增幅達14%。令人矚目的是,45歲以下高資產者成長最快,暴增92%,展現明顯的「世代資產轉移」趨勢。
延伸閱讀:「5特徵」看出有錢人,花錢都不在刀口上,一票人同意:幾乎全中
45歲以下高資產族繼承比達28%
報告顯示,台灣45歲以下的高資產族群成長率高達92%,成為各世代中增長最驚人的一群。然而,這群年輕富豪的財富來源與父母輩大不同,不像長輩靠企業經營或金融投資,他們有28%是透過「繼承或贈與」致富。

各世代主要致富來源比較
45歲以下:繼承贈與(28%)>薪資獎金(26%)>企業經營(20%)
45-65歲:金融投資(38%)>企業經營(33%)>薪資獎金(22%)
65歲以上:金融投資(29%)>企業經營(30%)>繼承贈與(16%)
此外,高達26%的年輕富豪靠「薪資與獎金」累積財富,但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指出:「並非每個青壯族都是伸手牌。如果你靠薪資獲利無法致富,可能是入錯行。」

靠爸靠媽不丟臉?是你爸媽太努力!
對此,不動產專家何世昌在臉書發文直言:「上一代靠打拚,下一代靠長輩打拚。」他指出,年輕一代的財富來源與上一輩明顯不同。報告顯示,45歲以下的高資產族中,有28%是靠「繼承或贈與」,為各世代之最;反觀65歲以上族群,則多透過「企業經營」、「金融投資」致富,展現截然不同的財富路徑。
最常出手金援?買房!創業?不太行
何世昌也分享有錢父母的金援偏好。根據調查,高達69%高資產者會資助子女購屋,僅29%願意資助子女創業。何世昌直言,這反映出台灣高房價下,買房成為年輕人最大難關;與其冒風險創業,不如直接買下安身立命之所。
而在「錢的孩子」眼中,最常開口要錢的理由也是買房,占比高達71%。何世昌笑稱:「沒有靠爸媽錢袋子解決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加上阿嬤的錢袋子!」

最愛傳給孩子什麼?答案竟是動產與保險
至於傳承資產的方式,報告指出高資產者最偏好「預留動產」、其次為「保險」與「不動產」。「預留動產」因分配彈性高且公平,成為家族資產規劃首選;保險則具備節稅功能;不動產則多出於「留祖產」的文化觀念。
一項出人意表的數據是,45至65歲族群中,有44%尋求父母金援用於教育,遠高於年輕人(26%)。何世昌笑問:「這年紀還在伸手要錢讀書,是要出國深造嗎?」

當我們驚訝於年輕世代高資產族群的快速崛起時,也不得不正視一個現實:財富不再僅靠奮鬥,也可能靠繼承。這份報告揭示的不只是資產數字,而是世代財富結構的重大轉變。在高房價、資產通膨的時代,擁有起跑點成為關鍵,而不是每個人都能從零開始逆轉人生。這場關於「誰才是真正有錢人」的對話,值得全社會持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