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過度發展的科技,究竟是好是壞?8部「AI人工智慧」電影先預測

15 May, 2024

最近,蘋果為iPad Pro拍攝的新廣告,也讓人再度反思「科技」為人類文化帶來的衝擊。

廣告中,油壓機將人類百年發明、文化、創意產物通通壓進iPad裡,寓意所有東西都可以藉由這台iPad取得、容量超大;但也引起各界大量批評,認為這廣告是在慶祝科技對人類創造力和藝術的破壞。

而蘋果也罕見為這則廣告帶來的負面體驗道歉:「創造力是蘋果公司的DNA,設計能夠為全世界創意人士提供支持的產品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的目標自始至終都是希望用戶透過iPad表達自己並將他們的想法變為現實的多種方式。我們在這段影片中沒有達到預設目標,我們很抱歉。」

延伸閱讀:新一代iPad Pro今晚發表!蘋果搶先公開「這款商品」,果粉超驚喜

科技過度發展,究竟是好還是壞?

廣告呈現的科技讓人很不舒服,但不得不承認這就是科技快速發展後所帶來的問題,我們不斷探討科技的極限:多快?多輕?容量多大?多聰明?到現在最熱門的「創造、發明」:能根據指令(人類的靈感)作圖、作文、作曲。

未來,科技還會對人類生活帶來什麼影響?我們或許能透過下列電影窺知一二。

AI科幻電影1. 《2001太空漫遊》(1968)

雖然電影是跟外星科技相關,但其實劇裡面最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太空船上的已發展出自我意識的超智慧電腦「HAL 9000」。

在劇情中段,主角決定關閉超智慧電腦HAL的主機,但對已經有情感、能獨立思考的HAL來說,關閉主機就意味著「死亡」。懂得害怕的HAL為了避免自己與去,不只自作主張關閉冬眠艙,使冬眠中的科學家死亡,還說謊用既殺害另一位科學家;在被關閉主機前, HAL還用平板的語氣懺悔、懇求、威脅:「我知道我做錯了一些決定。請不要把我關閉。停止。我很害怕。我能感覺得到。我很害怕。」聽起來更覺得詭異、違和。

AI科幻電影2. 《異形》系列

雖然劇情主要描述人類與異形的鬥智鬥勇,但起到真正關鍵轉折的卻是隨行的AI機器人。機器人擅自把異形帶上船、擅自把異形餵給人類,甚至在《異形:聖約》中,揭露原來異形竟是由人造人大衛製造出來的。

到了《異形:普羅米修斯》、《異形:聖約》,電影不斷探討「創造生命是否是人類獨有的能力」。大衛一直想了解自己為什麼會被創造出來,到後期他也試圖「創造、發明」故事、作曲,甚至是生命,都是身為人造人大衛模仿造物主「人類」的過程。

AI科幻電影3. 《銀翼殺手》系列

人類與「有自我意識、有感覺的人造人」差別究竟在哪?《銀翼殺手》就是一部談討「人類與人造人差別」為主題的電影。電影裡,有個特殊的職業叫「仿生人殺手」,當仿生人開始有自我意識、不聽從人類命令時,仿生人殺手就會出動獵殺他們。

在第一集,劇情討論人造人若有自己的意識,那被消滅時,人造人的情感是否也會讓我們產生罪惡感?到《銀翼殺手2049》,人類與人造人的差異又更小:「若人類創造生命的功能也能被機器人取代,那人類的意義又是什麼?」

AI科幻電影4. 《魔鬼終結者》系列

在未來的世界,人類發明出的人工智慧「天網」認知到人類是最大的安全危機,因此建立能力超群的機器人軍團消滅全人類,甚至出動「魔鬼終結者」回到過去,打算殺死人類救世主的母親。

透過《魔鬼終結者》的天網,人類也不禁反思:「人工智慧真的有發展出『有自我意識、能分析未來,並反抗創造者』的能力嗎?」

AI科幻電影5. 《攻殼機動隊》系列

《攻殼機動隊》是1989年出版的漫畫,1995年時第一次改編成電影。故事背景建構在2040年代的日本,到了那時,人類幾乎所有器官都可以替換成生化電子製成的義體,大腦也可以改裝成具有網際網路功能的電子腦。

聽起來好像很方便,但也衍生出新型犯罪—代表大腦能夠輕易的被駭客入侵。而所謂的「攻殼機動隊」就是負責偵辦這些電子犯罪的情報單位。

AI科幻電影6. 《A.I人工智慧》(2001)

這部電影算是同類型題材裡少數善良且溫馨的人造人了。在未來世界,各式各樣的人造人因為人類的情感需求而被發明出來:因為嚴格的生育政策,有了會愛人的機器小孩;孤單的人類可以找無懈可擊的機器戀人;孤單的孩子有溫馨的機器玩偶作伴。未來,情感需求是可以被機器人取代的。

電影沒有朝驚悚、警示的方向發展,反而是為那些善良、專一的機器人感到心痛:在機器人幾乎永恆的生命裡,他們只能痛苦的永遠愛著當時被設定的對象。

AI科幻電影7. 《機械公敵》(2004)

機器人危害人類的電影也出了好幾部。到了《機械公敵》,我們終於為機器人訂製了「不得傷害人類」的規定;殊不知,機器人最終還是判斷人類對地球的危害,機器人決定:「為了保護全體的人類,必須犧牲部分人類」。電影再度發展出機器人迫害人類的劇情。

電影探討的,是機器人過度理性、數據化的判斷是否真的是人類想要的?男主角在劇中會如此痛恨機器人,就是因為機器人以看似符合邏輯的判斷,選擇救出生還率較高的主角,無情的漠視另一個年僅11歲的小女孩溺死。

AI科幻電影8. 《雲端情人》(2013)

人類始終在尋覓著自己情感上的另一片拼圖,我們最終利用條件篩選、大數據分析,發明出完全符合我們需求的情感依附機器,他/她可以是好友、戀人、家人,24小時全年無休傾聽、陪伴我們。

電影在2013年上映,但已經真實發生在2024年的現在,例如AR實境、ChatGPT,還有許多App也都發展出AI伴侶的功能,仔細觀察這些工具的下載使用次數,就會發現已經有許多人寧遠將情感投射在這些機器上,也不願意再跟真實的人類互動了。

延伸閱讀:天災接連不斷,危機來臨時我們該怎麼辦?日本漫畫甚至預言2025會有大災難?

科技是把雙面刃,在為人類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該思考發展的界線?以免電影的想像,在未來某天真正發生?

全新「造咖」來了!陪你成為自己心中理想的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