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誰也不想承認的心態

05 Jan, 2018

作者:榎本博明/譯者: 簡捷

  

 

誰也不想承認的心態

你聽過「Schadenfreude」這一詞嗎?

它指的是看見別人不幸而感到快樂的心理,也就是「幸災樂禍」。這個詞彙雖然源於德文,但現在已經進入英語圈,在歐美廣泛使用。

幸災樂禍在倫理上無法容忍,想必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懷有這種可恥的想法吧?

因此許多人壓根沒想過自己看見別人倒楣也會感到快樂。

但事實上,如同我們在第一章舉例說明的,有許多人只要看到媒體報導名人被醜聞逼得走投無路、因失言而大受撻伐,就會感到亢奮。報導藝人緋聞的雜誌總是賣得特別好,從這點也不難看出群眾幸災樂禍的心理。

話雖如此,這也不表示我們隨時都充滿攻擊性。

人並不是隨時「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情,而是在受到某些刺激的時候,幸災樂禍的感覺才會「湧上」心頭。看來人心深處的確潛藏著惡意。

 

根據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幸災樂禍」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若不幸是歸咎於他本身的責任時,會讓人覺得他自作自受,而容易引發幸災樂禍的心理。

也就是說,當事人如果沒有責任,只是因為運氣差而遇到壞事,大多數人不會惡劣到笑他活該。

第二,在不幸的程度沒有那麼嚴重時,較容易產生幸災樂禍的心理。

看到別人碰上嚴重意外,例如重病、出車禍等,我們通常不會幸災樂禍;但若是考試考不好、失戀這種每個人都難免經歷的事,則比較容易引發幸災樂禍的心態。幾乎沒有人冷血到看見別人罹患絕症、遭遇嚴重事故還覺得他活該。

第三,社會地位越高的人遭遇不幸,越容易引發幸災樂禍的心態。

受害者越是經濟富裕、天資聰穎、高學歷、聲名遠播,社會地位越崇高,人們越容易幸災樂禍。認定對方比自己優越時產生的嫉妒心,可說是挑起幸災樂禍的重要因素。

攻擊名人收視率就會上升、雜誌銷量也會增加,都是因為受到攻擊的目標是知名人士,社會地位崇高,因此刺激了閱聽者幸災樂禍的心理。

第三個要件裡的「社會地位崇高」,不只包括名人、藝人等知名人物,身邊某些條件比自己好的人物也包含在內,譬如學歷比自己高的朋友、同事,比自己受異性歡迎的朋友,同時進公司卻比較早升遷的同事,生活富裕的鄰居,外貌迷人的朋友等等。

尤其同性間的嫉妒更容易發展成幸災樂禍心理,這是因為同性容易刺激比較意識的緣故。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幸災樂禍

一般認為女人善妒,但男性反而比較容易在看見別人不幸時感到喜悅。這些特質當然存在個人差異,此處討論的只是男、女性平均值的比較。

「幸災樂禍」和攻擊性的關係密切,而攻擊性的性別差異十分明顯,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男性的攻擊性比女性來得強。

攻擊行為從三歲開始就已經出現性別差異。到了學齡期,小男生的攻擊性越來越強,性別差異又進一步擴大。

肢體攻擊的性別差異特別顯著,男性較常訴諸肢體攻擊,至於兩性的言語攻擊則沒有那麼極端的差距。

根據資料顯示,女性較常使用關係性攻擊這類間接的攻擊方式,不會當面做出言語攻擊,而是在背地裡散布謠言、排擠他人。想想身邊的人,這項統計資料是否也讓你恍然大悟呢?這麼看來,女性確實比較容易產生人際關係中糾纏不清的攻擊心理。

不過,國際間關於幸災樂禍的心理研究一致顯示,看見別人不幸覺得「活該」的心態,明顯是男性比較強。然而,女性傾向使用關係性攻擊,但為什麼是男性比較會幸災樂禍呢?

這是因為女性比較容易產生同理心。

實際看看同理心與性別的相關研究就能發現,女性比較容易同理他人感受,而這種傾向抑制了幸災樂禍的心態。

有個實驗讓受試者和安排好的演員賭博,測量大腦的活動。

演員先出老千,害受試者蒙受損失,接著安排受試者觀看演員遭到電擊痛苦扭曲的模樣(其實只是演出效果),並測定受試者這時的大腦狀態。

實驗結果發現,這時女性掌管「同情」的腦區會開始活躍,而男性則是掌管「回饋」的腦區比較活躍。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一樣是看見占了自己便宜的人在眼前受苦,女性容易共感對方的痛苦,有同理的傾向;男性則側重對方佔了便宜的事實,因此看見對方痛苦時傾向感受到快樂。

 

 

 

內容由 遠流出版 《有人就是要害死你!人際關係地獄求生指南,破解酸民、小人、腹黑狂的心理機制,不再腹背受敵而鮮血淋漓》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