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兩個人合不合,其實出生就決定了?!解密我們會墜入愛河的幾項關鍵,下次找男友最好用聞的?

12 Apr, 2018

作者:喬爾.利維 譯者:林錦慧

  

 

 

關於這個問題,某首流行歌曲,以及一九五五年那部以該曲為名的電影是這麼說的:「愛情是個多姿多彩的東西」;心理學家(比較沒那麼浪漫)的說法則是:「愛情是個多重因子的東西」。這些因子包括對外表、情感和心理吸引力的初步評斷,自己對吸引力、速配程度(compatibility)的認知,以及(極度學理的)社會生物學。

 

物以類聚,可不是說說而已

社會生物學是研究社會行為中的生物學層面,特別是與演化有關的生物學(這可不是繞口令)。社會生物學家認為,愛情雖然看起來是個抽象、形而上的概念,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愛情的發生其來有自,尤其可從演化過程中找到根源。

時至今日,已有不少研究揭開了愛情某些有趣的社會生物學面向,特別是速配程度跟基因之間的關係。有證據顯示,決定兩人速配與否的最強大因素是「相似度」,越相似的兩人,越容易覺得對方有吸引力,這些會表現在文化屬性(例如政治傾向或音樂品味),以及看不見的生物學層面(例如手指長度,甚至是血液裡某些氣體的濃度)。

 

什麼是愛情的氣味?

但若從「抗病基因」這個領域來看,互補的重要性其實遠勝過速配,而且女性似乎特別擅長透過嗅覺,來找出最互補的基因組。根據當代心理學家赫茲(Rachel Herz)和凱希爾(Elizabeth Cahill),兩人於一九九七年在費城莫內爾化學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發表的研究:「對女性而言,一個人的氣味是(挑選情人)最重要的單一變數。」

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女性有辦法捕捉某些微弱到不行,但很確定是嗅覺的信號,讓她們得以判斷對方是否具備「最適合」她們的基因(此處「最適合」的定義為:最有助於抵抗疾病的基因)。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關於這項理論,還有個奇特的證據,那就是對老鼠的研究—科學家已經證明,老鼠會用氣味來選擇伴侶。為了找出氣味是否也是人類的信號發布機制,一九九五年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的動物學家威德堪(Claus Wedekind)帶領一支團隊,利用T恤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測試。他們發放T恤給一組男性,請男性們連續兩晚穿著T恤睡覺,然後將T恤放進箱子裡,並在上頭挖出「嗅洞」,再將箱子拿給一組女性聞,請她們根據「性感」程度來打分數。

研究團隊對所有參與實驗者的抗病基因進行了排序,再將排序結果拿來與女性的選擇偏好比較。威德堪發現,女性偏好的T恤,正是抗病基因與她們自己最不一樣的T,受測女性也說,這些T恤聞起來最像她們的伴侶。也就是說,她們確實是用這種方法來挑選情人。重點是,參與實驗的女性在實驗進行期間並沒有服用避孕藥,而且正處於排卵期(也就是繁殖力最強的時候)。

 

該瑞士團隊的結論是:男性汗水裡的費洛蒙,會將他們的基因成分信號散播出去,不論多麼微小,女性們總是有辦法捕捉得到。

 

愛情的三種成分,八種組合

除了氣味之外,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愛情理論之一,是美國心理學家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三角模型。史坦伯格歸納出愛情的三大成分,然後主張這三種成分的不同組合方式,會產生各種不同形式的愛。而這三種成分分別是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承諾(commitment)。

激情:這是一段愛情一開始最強烈的成分,包含了性興奮和吸引力(就是「來電」啦),以及亢奮的浪漫感覺。

親密:這是感情發展到第二階段時的重要成分,因為伴侶彼此敞開心扉,分享想法、感受、需要和恐懼。親密是一種與伴侶親近、有安定感的感覺。

承諾:這是隨著感情逐漸成熟而出現的成分,承諾是忠於伴侶、忠於感情的感覺,有安定感、安全感、歸屬感。

 

假設每一種成分都有存在和欠缺的可能,那麼就會出現八種不同的組合。史坦伯格把每一種組合都歸納為某一種感情關係:

沒有愛:三種成分都付之闕如。

迷戀:只有激情。

喜歡:只有親密。

空虛的愛:只有承諾。

浪漫的愛:有激情和親密,但是沒有承諾。

相伴的愛:有親密和承諾,但是沒有激情。

虛幻的愛:有激情和承諾,但是沒有親密。

圓滿的愛:三種成分都有。史坦伯格認為「圓滿的愛」應該是每個人都嚮往的關係,不過他也認為只要伴侶雙方有一致看法(也就是對兩人的關係有相同的看法),就算三種成分未能具足,也稱得上是速配。

 

 

往下看更多《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相關文章

 

 

【是什麼讓我們覺得快樂?】

自古典時代(Classical times)以來,這類有關人類感受的問題一直是哲學家探討的主題,但在心理學歷史上甚少著墨。不過,從一九八○年代開始,「正向心理學」——又稱為快樂心理學、終極喜樂心理學、幸福療法—已成為心理學領域成長最快、最令人興奮、最創新的追尋,並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後加速前進。

 

為何大家都只關心負面情緒呢?

正向心理學源自馬斯洛的「第三勢力」運動(見第六十三頁),學者們把自我實現、高峰體驗、超越自我等人類終極渴望,視為馬斯洛所謂的「Z境界」(Z realm)。在這之後,美籍匈牙利裔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正向心理學大師)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一九八○~九○年代,把高峰體驗的概念發展成「心流理論」(flow)8

人本心理學的其他分支,也發展出類似或相關的概念。一九六一年,羅哲斯(見第六十四頁)主張,一個「充分發揮功能」的人,會主動連結到自己最深層的感受,羅哲斯將之稱為「有機體的體驗」;一九六八年,臨床心理學家藍斯曼博士(Ted Landsman)提出「美麗又高尚的人」的說法,指的是將功能發揮到最理想狀況的典型。

 

儘管有這些先例,心理學界仍然不成比例地把焦點放在較為負面的層面,像是心智疾病、焦慮、嫉妒和偏見等。舉個例子,哈佛大學的精神科醫師韋蘭特(George E. Vaillant),分析了某本他稱之為「精神科醫師和臨床心理學家使用的精神病學通用教科書」的文獻(但究竟是哪本書已不可考),根據他的統計,書中大約一百萬行文字裡,只有五行討論到希望和歡樂,愛或憐憫則是連一行都沒有。

 

強化優點,你就有自信

有鑑於這種對負面情緒的偏見,正向心理學的主要創造者之一—賓州大學心理學家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開始替心理治療傳統的「矯正錯誤」方法加入另一個選擇,他稱之為「強化優點」。塞利格曼的正向心理學旨在幫助當事人建立正面情緒、個性優點、找尋意義,在他二○一一年的著作《邁向圓滿》(遠流出版),他開發出一種模型,他稱之為PERMA,分別代表正面情緒(positive motion)、投入(engagement)、關係(relationship)、意義(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這是圓滿人生的五個要素。

另一個相關的方法是「幸福療法」,由義大利波隆那大學法瓦(Giovanni Fava)醫師所創。他提出快樂有六大原則:掌控環境、個人成長、人生目標、自主、自我認同、正向人際關係。

 

正向心理學的功效和正當性,獲得了眾多科學研究的背書。塞利格曼的療法通過了雙盲測試9。此外,已有至少一次的重大研究證實:長壽與快樂有關。舉個例子,二○一二年,英國老化長壽機構做了研究(根據自二○○二年開始蒐集的一萬一千名五十歲以上老人的健康與幸福資料),結果顯示,生活越快樂,死亡風險可降低二八%

 

8 譯註:指全神貫注的狀態,完全投入於手上正在做的事以及當下的環境,其他事物都不再重要。奇克森特米海伊認為人處在心流狀態的時候最快樂。

 

9 在各種科學研究領域(醫學、食品、心理、社會科學)及法證中,都會使用雙盲測試(double-blind trails)進行實驗,藉此避免研究結果受安慰劑效應或觀察者偏向的影響。受試驗的對象及研究人員事前並不知道哪些對象屬於對照組,哪些屬於實驗組,當所有資料都蒐集及分析過之後,研究人員才會知道實驗對象所屬組別,可說是最嚴謹的心理測試。

 

每天來點正能量

試試正向心理學建議的幾個做法和訣竅:

列出好事清單:列出「已做清單」取代「待辦事項」。塞利格曼建議病人每天晚上坐下來,寫下至少三件當天發生的好事,並說明為什麼。

強調正面的部分:塞利格曼設計了一份問卷,可用來評估二十四種個性上的強項。找出你自己的五大強項、正面特質或情緒,然後寫下來。

練習你的強項:每天至少充分發揮一次你的一項強項。

表達感謝:感謝他人的正面作為,不僅會讓他們感覺很好,也會令你覺得感恩。塞利格曼建議來趟「感謝拜訪」:寫下你對某個人所做的正面舉動的感謝之情,然後讀給他聽(當面朗誦或透過電話都可以)。

 

 

內容由 遠流出版《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