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紀坪
過去,人們總喜歡推崇能夠講「真話」的人,認為這樣的人正直又有擔當,是值得結交的人,能為我們帶來較正面的情緒收益。反之,人們總會去貶低那些「鬼話」連篇的人,認為他們不夠正直、胡說八道,經常只能帶來負面的情緒成本。
但是,這樣的認知可能不一定正確。
有一次,在鄉下地方的一間小學裡,一位學校的家長委員喝了點酒,帶著幾分醉意在校園中散步,雖然沒有做出什麼太失當的事,但也引起了旁人側目。副校長當時恰巧在巡視校園,又恰巧沒認出這位家長委員,看他帶著酒意,就上前關心一下,想要將他請出校園。
「你不知道我是誰嗎?」
這位家長委員非常生氣,認為自己只是在校園內走走,副校長憑什麼可以來趕人?而且他好歹也是學校的家長委員,副校長竟然不認識他。
「這裡是校園,我的職責就是維護校園安全。」副校長認為,自己是學校幹部,本來就有關心校內來訪人士的職責,這個作為完全沒有問題。
兩人都有自己的堅持及立場,面子也都有些拉不下來,讓原本應該和氣的校園,產生了芥蒂及耳語,委員跟副校長只要一找到機會,就各自跟身邊的親朋好友們訴說著對方的不是。為了平息這場無聊透頂的地方紛爭,雙方還請了和事佬。
說「真話」的校長
既然是在學校裡,第一個想到的和事佬人選,當然就是平常做事有條有理,又能說「真話」的校長。校長認為,這個小誤會其實雙方都有錯,要和解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讓雙方都認知到自己的錯誤,只要放下身段各退一步,應該就能握手言和吧!
於是校長跟家長委員說:「委員,校園內畢竟不是適合喝酒的地方,你喝酒在先,副校長也只是盡他的職責,你就跟副校長道個歉,大家和氣生財嘛!」接著校長又跟副校長說:「副校,家長委員對學校畢竟有貢獻,你不認識人家未免太失禮了吧,你就跟他道個歉,大家開開心心嘛!」
這些都是真話,但這個如意算盤打得響嗎?
一位是位高權重的委員、一位是德高望重的副校長,兩人都是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平常臉皮就已經夠薄了,要先低頭道歉,這個臉是怎麼樣都拉不下來的,校長的介入,似乎反而把雙方的矛盾擴大了。
說「鬼話」的里長
怎麼辦?最後只好再找來人緣好、擅長幫里民喬事情的里長。但里長要如何去處理這件事情?
結果里長打電話給副校長說:「唉唷,委員也知道自己喝酒不對,他私底下也有說對您很不好意思,您是德高望重的副校長,就給他一點面子,接受他的善意嘛。」
里長再打電話給委員說:「唉唷,副校長怎可能不認識您,他平常聊到您可是景仰有加,不過因為那天您沒穿平常的帥西裝,天色又暗才會一時不察,他也很不好意思,您就大人有大量,接受他的善意嘛。」
這當中其實加入了些里長自己編的好聽話,但這些本來雙方都沒說過的「鬼話」,卻在這場無聊的紛爭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讓兩人的矛盾就此解開。
看懂別人是什麼鬼,才能說出好鬼話
美國行銷專家賽斯高汀(Seth Godin)曾說:「行銷不只是你做了什麼產品,而是你說了什麼故事。」
喬事情有時候就像行銷,重點不是事實(產品)本身長什麼樣子,而是我們如何去形塑出雙方都滿意的說法(故事)。
情緒這檔事,本來就是無形的,本來就不完全理性,校長與里長,誰說的話比較實在?
肯定是說「真話」的校長,他點出了雙方的錯誤:委員失態、副校長失禮。
然而實際上,最後能夠達到目的的,卻是說「鬼話」的里長。因為無論是位高權重的委員,還是德高望重的副校長,其實耳朵都很硬,很多話聽不進去,既然如此,不如用他們聽的進去的「鬼話」來溝通。
這個所謂的「鬼話」,可不是什麼胡說八道,而是懂得察言觀色,弄清楚目標聽眾的脾氣後,再依照不同的方式及技巧進行溝通。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想說服人,不是靠理性,而是感性。」要掌握好人們的情緒成本,很多時候,並不欠缺說「真話」的人,卻很需要懂得講「鬼話」的嘴。
有人重裡子,有人愛面子,有人要架子,你得先看懂別人是什麼鬼,
才有可能說出一口好鬼話。
往下看更多《情緒成本》相關文章
【人脈如食物,天然的價値才高】
無論一個人多有才,如果少了機會就會有志難伸,因此常聽人說人脈即錢脈,只要能夠結識各行各業的朋友,就能獲得不少發展的機會,所以按理說,擁有愈多的人脈,就能擁有愈多成功的機會。人脈可以說是一個人相當重要的資產,不但能為我們帶來不少實質好處、長期而穩定的人際關係,更能帶來情緒收入。所以綜觀以上好處,我們應該更積極的爭取人脈嗎?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脈都一定是好人脈,有時候,一些半推半就而來的人脈,或許帶來的不單單是機會,更多的是困擾,帶來的或許不是情緒收入,而是花費過多的情緒成本。學會分辨篩選這些人脈的種類,才能為我們省掉沒必要的麻煩,降低沒必要的情緒成本。
硬推的產品、硬塞的名片
前陣子有一位做業務的朋友打電話給我,一直讚譽自己的公司有一位陳大哥如何的見識不凡,帶給他不少的人生智慧。他相信這位陳大哥也能帶給我不少的啟發,正因為看重我,希望能給我機會,所以一定要介紹給我認識。
一來我懶得應酬,二來我也不考慮光顧這位朋友的產品,就委婉的謝絕了,認為交朋友這種事,無需太刻意的安排,有機會再順其自然認識就好。但是過沒幾天,這位朋友又來了第二次、第三次的邀約,積極的態度及熱情的言語,實在讓人有些盛情難卻,於是就應邀了。
原來這位朋友口中的陳大哥是公司的資深業務,有不錯的口才及銷售力,對於人生智慧也有一套自己的見解,能夠滔滔不絕的談上半小時,當中還結合了不少勵志金句名言。
但老實說,這些心靈雞湯,真說要能帶給我們什麼有用的新啟發,似乎也不盡然,多數是老生常談,但我也給足面子讓他暢談,而在餐敘的過程中,他當然也少不了對自家產品的大力推銷。
最後我仍然沒有捧朋友的場,生意沒有作成,自然就無法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好朋友」,於是這位朋友,慢慢的也就漸行漸遠了。
另一陣子,因為家裡需要裝潢,開始搜尋相關資訊,一位長輩知道我們要裝潢,硬塞了一張裝潢師傅的名片給我們,自信滿滿的指示我們報他的名字,去聯繫這位裝潢師傅。由於這位長輩平時為人頗為強勢不太圓融,老實說,我們對於他的推薦其實信心不大,但既然名片已拿就問問吧!
電話接通後,這位裝潢師傅人很客氣,也很有耐心地了解我們的裝潢需求,起初談話還算頗為投機,直到我們開口說是某某人介紹來的,他才忽然沉默了約莫幾秒鐘後告訴我們,希望可以另請高明。為什麼?
原來這位裝潢師傅曾和那位長輩合作過,被硬性扣款又被要求在裝潢上加東加西,雖然不到賠錢的程度,但利潤被不合理的壓縮,又需承受不少負面情緒,實在不想再和我們這位長輩有所牽連。而這位長輩因為沒有自知之明,本來想賣弄一下人脈,卻反而讓我們看了場笑話。
半推半就來的通常不是好人脈
第一個故事的朋友,力邀他人來認識陳大哥,希望順水推舟也推銷自家產品,是高估了朋友的魅力。
第二個故事的長輩,認為自己有好大的面子,報上名號就能有特殊待遇,殊不知人家根本不想再跟他作生意,這是高估了自己的魅力。他們共同的盲點,都是高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及人脈價值。
這類人提供的人脈,通常不但不值錢,還可能帶來些情緒困擾。
愈是徒增困擾的人脈,就愈容易像這樣半推半就而來,愈是習慣半推半就推薦人脈的人,提供的資源往往也愈不具價值,正因為平常不會有人想主動去探詢他們,而他們又有展現人脈的欲望,才養成他們積極引薦的習慣。
事實上,愈是好的人脈,愈容易在自然而然間形成。
好人脈的出現大多在彼此善意的真心相待間產生,當價值觀相近時,即使沒有刻意經營,也能水到渠成,如果價值觀相左,即使勉強撮合,也只是徒增彼此的困擾罷了。
食物愈是天然,營養價值就愈高,人脈亦然。
好人脈不能完全依賴他人的推薦,能力夠了,有足夠的個人價值時,
好的人脈自己自然會出現。人脈要的不是多,而是精。
內容由 時報出版《情緒成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