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佐佐木典士 譯者:游韻馨
無論累積多少經驗都無法消除不安,
我們只能與不安共存。
— 大杉漣
透過習慣獲得每天的成就感,可以讓我們好好與不安相處。自由工作者的生活充滿不穩定,「我能繼續做這份工作嗎?」、「我還剩下多少存款?」等煩惱。不過,我現在不會感到憂慮,就算感到不安也不是因為存款不夠,而是工作上沒有成就感,整天無所事事,到了晚上就會極度憂慮。
體重也是如此。有時我認真運動、嚴格忌口,隔天量體重卻發現變重了。不過,我並不會因此而氣餒。當我做了該做的事,即使沒有結果我也不在意。這個時候我才真正明白,我的沮喪來自我沒做該做的事。
不安與煩惱是情緒問題,不在行為或事件本身。我只要感到情緒低落就去跑步,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分泌多巴胺和皮質醇,這個做法有助於轉換情緒,可以更有自信地面對問題。
人需要不安
沒有人喜歡痛,但它是必要的。如果腿部骨折時沒有疼痛感,我們無法治療傷口,最後導致傷口惡化。疲勞也是一樣,當我們度過充實的一天或達成目標後,疲勞是提醒我們該休息的訊號。
不安同樣如此。沒有不安,我們就容易衝動、不計後果;有不安,我們才會擬定計畫。過度的不安會危害健康,但適度的不安可以提醒我們,現在是該成長的時候。按部就班地完成每天該做的習慣,可以減少煩惱的時間。透過習慣獲得每天的成就感,就能與絕對不會消失的不安和平共存。
不安是面對未知未來產生的感受,珍惜現在,持續走下去就能遇見未來。好好累積每一天的滿足感,未來就在你的掌握之中。
心是由習慣形成的
心變了,態度就會變。
態度變了,行動就會變。
行動變了,習慣就會變。
習慣變了,個性就會變。
個性變了,命運就會變。
命運變了,人生就會變。
— 印度教的教義
往下看更多《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相關文章
【不習慣的事也很重要】
無論做什麼事,持續做絕對會感到厭煩。
要讓身體變暖,寒冷也能感到愉悅。
—布萊士‧ 帕斯卡
我現在的一天過得像一星期,從早上到傍晚用來進修和工作的時間安排,都與一般上班族的週間日一樣。我每天該完成的慣性行為,最後一項絕對是到健身房運動。太陽西下後,就是我的自由時間,我可以像週末一樣過得輕鬆自在。
晚上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剛開始很累的時候,只想躺著滑手機,但奇怪的是,我絲毫沒有罪惡感。人之所以有罪惡感,並不是因為做了什麼,而是因為沒做什麼卻在享樂。習慣自己每天該做的事情後,不再覺得筋疲力盡,自然也無須躺著滑手機。可以自由運用的夜晚,我通常都會看電影。
每個人都想有效運用時間,習慣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不過,我們不可能有效運用二十四小時的每一分每一秒,也不該這麼做。維持習慣的過程中,也需要讓大腦放空的時間。
大腦放空,才更有持續力
日本評論家柄谷行人是極具代表性的知識分子,他只在白天工作,在傍晚之前寫稿、讀書,晚上則看連續劇或電影放鬆,傍晚以後不用大腦,這樣的工作型態已持續超過十年。
知名哲學家康德可說是習慣之神,他最知名的習慣就是散步。他每天下午三點半一定出門散步,因為時間分秒不差,還有人用康德來對時。康德終生未婚,一輩子住在自己的故鄉柯尼斯堡,甚至從未去過只離住家幾小時路程的海邊。
康德看似是孤僻的天才,事實上他也有社交的一面,十分健談。他一天只吃一餐,不只與同事相處融洽,還喜歡和從事各行各業的鄰居舊識閒話家常,他曾說:「一個人吃飯對哲學家來說很不健康。」和別人聊天有助於放鬆大腦。
習慣也需要變化
日本自古就有徒步走自然步道或登山步道的文化,但如果每天走,就不是旅程,而是日常。在大自然中徒步旅行已逐漸成為日常風景。成為自由工作者後,我愈來愈覺得習慣一定要適時地變化,如果每天都像星期天,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在實際感受習慣的獎勵之前、在真正養成習慣之前,盡可能每天做。最重要的是,習慣是最該優先持續的行為。為了避免對習慣感到厭煩,要不時增添變化,好好休息,就像我每週要休息一天,不然就是出門旅行。
內容由 三采文化《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