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是真的還喜歡,或只是不甘心?當關係回不去了與其懷抱希望復原,果斷離開才能盡量減輕傷害啊!

23 Oct, 2018

作者:許皓宜

  

 

 

【餘光效應】希望仍在,所以情難了

三十歲的女人,愛上了好姊妹的男朋友。一切都是好姊妹的錯,誰叫她要遠赴國外,讓男友一人在台灣飽受孤單之苦。

原本女人和好姊妹的男友並沒有來電,但因為某個專案上的合作,他們開始有大量的相處時間,就這樣順理成章,兩人逐漸發生越來越深刻的感情。

「他說,他很不想承認他愛我,但是他確實愛上我了。我知道。」女人說。

「這樣不是很好嗎?這不就是你要的嗎?」我回答她。

「嗯……可是,她就要從國外回來了。」她說。

好姊妹學成歸國的時間,眼看就要到了。女人和男人的相處也顯得越來越緊張,男人的脾氣變得很容易焦躁,女人則是更容易流眼淚了。一張雙人床上躺著三個人,只有不知道的那人是幸福的,其餘兩人都因為空間太過擁擠,而感到痛苦不堪。

女人開始期待男人做選擇。他到底是她的男友?還是另個她的?

我聽女人這麼說,心裡暗自替她感到不妙。一個人不容易做出抉擇,通常是對舊情人還有所留戀,這便是「有了新人,忘了舊人」的反面道理:如果一個人總是惦記舊人,不就表示新人在他心裡也不過爾爾?新戀情的力道,並沒有大到能夠消滅對舊人的感情。

然而,像這樣的大道理,我通常不太在這種時候對當事人說。如果當事人沒有自己去體驗那個過程,別人說什麼,都是枉然。我問女人,先不管其他人,她自己心裡對這個男人的想法是什麼呢?

她猶豫了許久,告訴我,當然是想要跟他在一起。

「那就去吧。」我沒有勸她回頭。因為我知道她心裡仍有餘光,微弱地照著他們充滿希望的前程。

 

寧願懷抱希望,也不願面對親密關係中不完美的現實

然而,越走進情感核心,她越能體會自己內心存在著不僅於此的渴望。兩人的相處逐漸因為「選擇的困難」,而有了更多摩擦,每次談到這個問題,兩人就會忍不住大吵。女人很想放手祝福他們,但怎麼都無法說服自己,放下對男人的愛。終於,她問了男人一個卡在她心裡最深的問題:「如果你回到她身邊,是因為道德上的考量嗎?」

同樣的問題,她不只問他,也問了我。

我回答女人,這句話問得並不完整,事實上她真正想問的是:「如果你回到她身邊,是因為道德的考量?還是因為愛?」

當我這麼說,她的身子開始發抖,克制眼淚不要掉下來。我告訴她,我認為這個問題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

如果他是因為道德而回去,你只是感覺上比較良好,但心裡對你們的感情仍會抱著餘光,期待有一天他們會分手,而你們還會重新開始。如果他是因為愛而回到她身邊,你則會陷入不甘心,可能會覺得他玩弄了你的感情,然後否定了你們這段時間以來的相處。這兩種結果,都可能讓你沒辦法超越這段感情,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她臉上露出慘敗的微笑,說:「為了這段感情,我已經變得不像原來的我了。」

但又何嘗不是認識了另一面的自己呢?

這天,她沒有和男人再聯絡。她打開久違的公事檔案,整理自己為了感情荒廢多時的工作,當心力有了一點轉移,她覺得自己不致於像先前那樣,痛苦得喘不過氣來。幾天過後,她工作更加上手,偶爾看到沒有響起的電話,發現男人也不再像之前那樣來電頻繁,她的心隱隱作痛,忽然發覺,原來兩人不是不能回到這樣的距離。

兩週後,她到男人家裡取回自己的私人物品,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祝福你們。」

她沒有寫「祝你們幸福」,因為這不是真心話。男人緊緊地擁抱了她,她哭了,知道這是分手的擁抱。

好姊妹回國之後,什麼事情都不知道,繼續幸福地窩在情人懷裡,露出甜美的笑容。他看她的眼神依然複雜,但她開始躲著他們,她說:「因為我沒有準備好要面對。」

我問她,「祝福你們」那張紙條,對她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她說,是一個被甩掉的女人,最後的報復。因為她在他心裡留下了最美的樣子。

她把那段感情的餘光,轉移到工作上,成了職場上的女強人。至今,單身。

 

==================================

【餘光效應】

寧願懷抱希望,來證明自己不會失去,也不願面對現實,從親密關係中找回自我的掌控力。

 

精神分析大師克萊恩說,當我們還是個小嬰兒時,面對內心焦慮,就已經懂得啟動幻想機制。比方說,因媽媽不在身邊而感到焦慮的小嬰兒,吸著自己的拇指,抱著心愛的貼身小熊,藉由這些過渡性的物品,假裝媽媽還在,沒有離開。

「餘光效應」延續著克萊恩的概念,探討親密關係中的成年人身上,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自我安慰狀態:一段關係明明已經逐漸崩解,我們卻幻想這些毀壞有一天可能會自動回復原狀,彷彿只要懷抱這樣的希望,就不用面對親密關係中不完美的現實,降低可能分離的焦慮。久而久之,卻可能讓人失去檢核現實的能力。

 

 

往下看更多《情緒寄生》相關文章

 

 

【地雷效應:對你愛恨交織,所以進退兩難】

每年六月是畢業的旺季,心理學研究所裡也滿滿是等著通過碩士論文的畢業生。這年的碩士論文中,有一篇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主題,研究內容是關於成年男性對母親表達情感的困難:為什麼成年男性會有情感表達的困難呢?在情感表達的困難中,是愛意的表達困難?還是恨意表達更困難?

這題目實在太有意思了,而且研究方法還是以質化訪談進行資料搜集,所以我可以從論文中,讀到接受訪談的男性們所說出來的原話。收到論文初稿後,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來閱讀,果然看見許多有意思的論述。

其中一位受訪者說,在成長過程中,與母親的相處經驗是「愛恨交織」,對母親的愛是混雜的、不夠純粹的,所以如果要單單只對母親說「我愛你」,實在是件相當困難的事,因為,這根本不是事實!

 

無法在關係中退讓,可能因為心頭還卡著生氣的情緒

「愛恨交織」四個字用得精準,我忍不住望著它們發笑,在上頭畫下個大大記號,一邊想像身為母親的自己,與兒子之間的相處。確實,不論我再怎麼愛孩子,總會因為他太調皮而有想要修理他的時候,不可能事事任由他隨心所欲。每當我對兒子有所限制時,他總會嘟起小嘴,側過身子不願理我。

想到這裡,我恍然大悟:對呀,這種氣呼呼的時刻,不也是一種恨嗎?諸如此類的情感,在他成年以前不知道還要經歷多少?如果孩子沒能好好地消化這種「愛恨交織感」,成年以後不也是會繼續對我「愛恨交織」嗎?

倘若如此,他既不能對我說:「媽,我真是『愛恨』你!」更不可能只說:「媽,我實在『恨』你!」如果他又是個耿直而不善於假裝的孩子,要他光是表達「媽,我『愛』你」這種感受,當然也就十分困難囉?

我進一步往下想,如果這種「愛恨交織感」沒能被好好地看見、接納、消化,男人對母親感受如此,對朋友、伴侶是否也會如此呢?我想起有幾次,我的先生和他母親在電話中也起過爭執,掛掉電話後,他會開始做起伏地挺身,對我說話變得沒好氣。我再次恍然大悟:喔,原來這些都是「愛恨交織感」啊?

原來對許多人來說,沒辦法說「愛」,真的是因為「愛」裡也參雜著「恨」?無法在關係中退讓,可能因為心頭還卡著生氣的情緒?當我們還無法釐清自己的感受,究竟是往正向還是負面的地方蔓延,這種感覺就像一不小心踩到埋在土裡的地雷,前進也不是、後退也不是,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只好什麼都不做地站在原地,進退兩難呀!

我突然對伴侶關係的衝突時刻也有了新的想法。在婚姻治療的經驗中,我聽過許多女人抱怨另一半:「都不會在關鍵時刻讓我一下,讓我一下有那麼難嗎?」現在想來,要男人在「愛恨交織感」還無法消化時,就要吞忍相讓,實在是不容易啊,因為他們一隻腳踩在地雷上,往前一步可能會炸到別人,往後一步則可能炸到自己。唯有不要表達,才是明哲保身。

 

覺察心裡的「愛恨交織感」,學習願意表達

這篇論文也回應了精神分析對嬰兒行為的觀察:嬰兒對母親既有關注,也有攻擊。如果把這種矛盾解讀為「愛恨交織感」,就會發現嬰兒的攻擊表現,其實是需要母親的理解,並透過接納式的回應,來讓嬰兒學會相信:不論是愛或恨、關注或攻擊,母親都不會因此而拋下我離去。人類的信任感建立於此,延伸成未來親密關係中,「愛」的基礎。

然而,從來不曾被母親(或照顧者)接納過心底又愛又恨、進退兩難感受的成年人,又會如何呢?有些成年人會用情感「退化」來處理這種複雜的心情,還有些人會用情緒「停滯」來處理——後者,形成了表達上的困難與障礙。

當一個人的表達功能發生障礙時,需要的是理解;理解的第一步,則是給他們一點沉澱的時間。他們需要深呼吸,需要重新提取心裡的勇氣,需要知道旁邊這個人的反應是穩定且安全的。他們需要時間相信:當他們願意表達時,這些表達不會受到傷害。

我將這本論文翻閱至尾聲,看見那位提出「愛恨交織」的男性朋友說,後來,他學著多和母親單獨相處,從這個過程中,他更懂得母親的想法,也慢慢發覺母親與自己原來想像的不太一樣。

他的說法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呢?當他沒有覺察到自己的「愛恨交織感」,無意識地迴避,讓他與母親相處頻率甚少,表面上看來是界限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然而,當他覺察心裡的「愛恨交織感」,並實際去和母親相處時,他反而認識了不一樣的母親。這看來好似打破了界限,和母親變得靠近,但實則是他心裡畫起了更清楚的界線:在「想像」與「現實」之間,在「愛」與「恨」之間,在「該愛」或是「該恨」之間。

當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對別人真實的樣貌,有了更清楚地認識,我們就有能力帶領自己,離開進退兩難的處境。

 

==================================

【地雷效應】

糾結的情緒無法釐清,形成表達上的困難,進一步衍生成對關係的迴避。

 

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說:不表達也是一種表達,每個人都有用不表達來表達的權利。這裡提到的「地雷效應」,即是探討這種「不表達的表達」,背後的情緒狀態。

 

 

內容由 遠流出版《情緒寄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