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郁鈞‧周滋靜 採訪諮詢/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助理教授、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暨中崙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呂信慧 攝影‧妝髮/班尼頓廣告風格攝影 部分照片提供/陳宇星&許琬裴
初次與寶寶相見,感覺既陌生又熟悉,迎接新生命的經驗不只讓人難忘,育兒之路的開展也讓爸媽印象深刻,寶寶的身心發展隨著時間悄悄變化、逐漸成熟,成長中的每個里程碑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記憶著親子間每次互動的甜美紀錄。
第一階段:身心發展起步走
母嬰依戀關係-前依戀期(the preattachment phase)
時期:0至6周
寶寶出生後,寶寶與主要照顧者(多數時候是母親)之間的相處,是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的雛型與安全感的奠定基礎。人類求生存的本能讓寶寶在0~6周間,雖然無行為能力,卻能以微笑、抓握與凝視等行為來回應照顧者,此階段的寶寶雖然視覺尚未發展成熟,但是能透過情境、嗅覺與聽覺辨認出母親與他人,且還不會對特定對象發展出依戀的情感,因此此時能夠接受來自不同人的照顧,並給予相似的回應。雖然在寶寶0~6周的前依戀階段中,可以接受來自任何人的擁抱與餵食,但為了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照顧者適時回應仍然非常重要,可以讓寶寶在初期感受「環境能回應我的需求,並感受環境是友善的,進而逐漸對這個世界建立初步信任」。
第二階段:區分陌生與熟悉
母嬰依戀關係-依戀建立期(the attachment-in- the making phase)
時期:6周至6~8個月
約從寶寶6周起,開始能夠記憶與辨識主要照顧者、熟悉的人與陌生人,並給予不同的回應,約至月齡6~8個月時,寶寶會對主要照顧者會表現較多正向回應,並對陌生人有較多的警戒、戒備,呂信慧臨床心理師指出,在此階段,寶寶會出現明顯的陌生焦慮,即見到陌生人會展現不安情緒,並準備與主要照顧者建立更深的關係,這是孩子認知成熟的展現,也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過程。呂信慧臨床心理師也強調,寶寶的依戀關係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個別差異性,每個寶寶的時程不盡相同,例如:有些寶寶對熟悉者與不熟悉者的認知區辨較早發展出來,因此陌生焦慮發生的較早,有些寶寶可能延至8個月後才發生,但是依據臨床上的觀察,依戀關係的發展次序尤重於年齡上的絕對區隔,建議家長無須拘泥於寶寶到了某年齡是否有該年齡階段的表現,只要觀察孩子的發展正位於哪個進程即可。
寶寶若出現陌生焦慮,例如:看到陌生人就哭,建議家長不要苛責孩子,也無須因為孩子的反應覺得難為情,這是寶寶在身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屬於正常的發展表現,也是寶寶準備與媽媽建立明確依戀關係的開始。
第三階段:世上只有媽媽好
母嬰依戀關係-明確依戀期(the clear-cut attachment phase)
時期:6~8個月至18~24個月
在此階段,寶寶開始將主要照顧者視為安全堡壘或後盾,支持他以主要照顧者為圓心向外探索環境,並時時確認他在遇到挫折時,能回到主要照顧者的懷裡獲得安慰,呂信慧臨床心理師表示,依據每個家庭照顧寶寶的模式,孩子的安全堡壘可能不只1位,例如:白天是托嬰中心的老師,晚上是媽媽與爸爸。也因為對照顧者有明確的依戀,加上還不明白「媽媽若離開視線,還會再回來」這件事,寶寶會在此時同時出現分離焦慮,亦即當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範圍,就會焦慮哭泣,因此家長可能會發現,在「明確依戀階段」之前,早上離家去上班,孩子都不曾哭泣,卻在某個時間點之後,對於媽媽去上班變得超級敏感。
第四階段:建立穩固而安全的親子關係
母嬰依戀關係-相互關係階段(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phase)
時期:18~24個月以上
寶寶已了解與媽媽或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情感鏈結會持續存在,媽媽(安全堡壘)不會不見,因此可以離開更久的時間、到更遠的地方去探險,例如:上幼兒園,並且在探險後,樂於與媽媽分享與交流所經驗到的各種事情。依戀關係發展至此,孩子內在的運作模型已初步形成,他會開始了解如何與人建立關係,並複製與爸媽(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經驗,做為與同儕及未來另一半的互動基礎。
在關係中感到安全,有助提升孩子的耐挫力,對人際關係的經營也比較容易有正向發展,例如:若孩子從與父母的相處中感受到受挫時會被安慰、做不好時仍可被接納、有爸媽支持我不孤單、不會被遺棄等,那在與同儕相處時,就會複製這樣的經驗與人互動,或是遭受拒絕時,也比較不容易立即出現挫折感;反之,若是童年時期遭受到暴力對待或忽略,孩子對成人會發展出不信任感,在人際互動中也比較容易出現不安全感。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0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