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牛津字典都會來一場時代鏡像秀,挑出一個年度代表字彙,今年脫穎而出的竟是——「Brain Rot」。這個直譯成「大腦腐蝕」的詞,光聽就讓人頭皮發麻,彷彿腦袋裡的灰質真的開始變糊爛了。不過別緊張,這背後的故事和警訊,比我們想的還要深刻。
延伸閱讀:旅日變貴了?JR東日本電車全面漲價?最快「這個時間」開始實施!
什麼是「Brain Rot」?
根據牛津英語字典的解釋,「Brain Rot」是指長期接觸過多瑣碎、低質量資訊,導致大腦吸收能力下降、思考能力退化的現象。現代人滑手機的日常嗎?無止境的滑動短視頻、點擊迷因,讓我們的注意力像金魚一樣只有8秒。據統計,這個詞在2024年使用頻率飆升了230%,年輕人最愛的TikTok上甚至開始流行關於「Brain Rot」的自嘲影片,可見大家對這種「無腦感」的共鳴有多強。
「Brain Rot」與人類進化
故事的開端要追溯到2007年。賈伯斯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從此滑手機的時代揭幕,社群媒體開始占據人類生活,Facebook成了我們的虛擬日記,而動物農場般的「開心農場」也讓台灣人無時無刻不忙著偷菜。這些數位習慣,無形中逐漸改變了我們的大腦運作模式。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發現,當資訊過載時,我們會進入「認知過載」狀態,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決策力下降,甚至讓人變得麻木。
解藥在哪?澳洲和網友的妙招
如果你以為「Brain Rot」無藥可救,那就錯了!像是澳洲政府最近祭出了一個極具爭議的法案,禁止16歲以下的孩子使用社群媒體,這種「鐵腕治腦腐」的方式雖然效果未知,但至少讓家長鬆了一口氣。另一方面,網路上也有愈來愈多人分享對抗「Brain Rot」的小技巧,比如限制每日手機使用時間、多接觸紙本閱讀,甚至有一股新風潮提倡「數位排毒假期」。
網路時代為什麼要重視這件事?
當然,滑手機、看短片未必全是壞事。畢竟,有時候腦袋稍微放空也是減壓的一種方式,但如果一不小心,日常的滑動就變成了無止境的「腦爛」之路,那可得警惕了。
今年的年度代表字提醒了我們:網路的便利性帶來了全新生活方式,但也有潛在的挑戰。與其讓「Brain Rot」變成時代的縮影,不如趁早學會在數位世界裡找到平衡點,重新掌控我們的注意力,為自己的腦袋找回該有的活力。2025就快到了,希望大家在迎接新年的同時,能用更清晰的思維和健康的大腦~
主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