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清明掃墓要注意!每年近千人遭蛇咬,疾管署提醒「五要五不」原則

28 Mar, 2025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隨著清明連假將到來,近期天氣回暖且濕度較高,不只是類活動頻率增加,蚊蟲活動也變得頻繁,疾管署提醒民眾,前往郊外掃墓、踏青、露營或登山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蛇類出沒活躍,掃墓要注意!

疾管署提醒,近期天氣回暖且濕度較高,蛇類活動頻率增加,特別是在清明連假期間,民眾進行掃墓、登山、賞花等戶外活動時,應提高警覺,避免誤闖蛇類棲息地。

55853643_10157004355923407_6426690260859617280_n
圖片來源:臉書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在進入草叢、林地或石堆等環境前,應該要先「打草驚蛇」,避免翻動倒木、石塊或其他可能藏有蛇類的物品,而蛇類活動高峰時段通常為夜間、日出時分及雨後,建議民眾避免在這些時段逗留於蛇類出沒的區域,以降低遭蛇咬傷的風險。

延伸閱讀:清明節掃墓10禁忌!踩雷小心把好兄弟帶回家,3生肖易卡陰要注意

國內常見毒蛇與應對方式

468661231_10161873158413407_146759569888536286_n
疾管署也曾在102年時提醒過民眾。/圖片來源:臉書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管署表示每年約有上千名民眾因毒蛇咬傷就醫,國內較常見的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出血性毒蛇。

如果真的不幸被毒蛇咬傷後,也要牢記「五要五不」原則正確處理蛇咬傷

五要:

  1. 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避免輕忽病情。
  2. 要記住蛇類外觀特徵,以利醫師判斷毒性。
  3. 要立即脫除戒指、手環等飾品,以防腫脹影響血液循環。
  4. 要在傷口上方包紮減緩毒素擴散,但避免過度緊束。
  5. 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

五不:

  1. 不割開傷口,以免造成二次感染。
  2. 不以口吸毒液,避免中毒或感染。
  3. 不使用冰敷,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加重組織壞死。
  4. 不飲酒或含咖啡因的飲料,以免加速毒素吸收。
  5. 不延誤就醫時間,爭取治療黃金期。

延伸閱讀:雨水=財水!清明節12生肖開運法大公開,4類人幸運接財「還受祖先加持」

小心登革熱、恙蟲病! 

根據疾管署監測,今年截至3月24日,我國共確診39例登革熱病例,恙蟲病今年累計9例,感染地以花東地區為主(6例),病例數雖低於過去四年同期(16至30例),但該疾病全年皆有通報,且4至5月病例數通常開始增加,6至7月達高峰,特別是在東部與離島地區較為常見。

為防範蚊蟲叮咬,疾管署建議民眾前往草叢、山區等環境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並將褲管紮入襪內,以降低蚊蟲接觸皮膚的機會。

468553602_10161852846583407_8265401650221010023_n
圖片來源:臉書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同時,應依照標籤指示,於皮膚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核可、含有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產品,活動結束後,應盡快沐浴、更換衣物,並檢查身體是否有蚊蟲附著或叮咬痕跡,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近期活動史。

女孩好野全新一季:韓職應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