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青春期孩子出問題,別只會怪罪照顧者!諮商心理師回覆父母最常見的8種教養挫折【沙發讀書】

31 Oct, 2024

孩子在青春期「轉型」的過程中,為了「釐清價值觀是自己的?還是父母的?」會與父母保持距離,這是正常現象;然而,網路社群使孩子難以建立深度人際關係,學校成績變成孩子評價自我的標準;而疫情之後,更讓那些原本在人際與課業上遭遇挫折的孩子,變得更加懼學與自我封閉。

由諮商心理師陳雪如著作的《隱性孤單》,整理收錄了疫情之後她最常被父母問到的教養困惑。推薦給家有青少年,或是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的父母,期望幫助每個父母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和正向溝通循環。


Q1. 孩子出錯, 是我的教養有問題嗎?
A:孩子的情緒問題或偏差行為是求救訊號,家長的理解是關鍵

「我做錯了什麼?到底哪個環節出錯了?我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在諮商室中,時常聽到許多無助的家長這樣問我。他們的孩子,有的把自己關在房內,幾乎不跟家人互動;有的三天兩頭請假、幾乎不上學;有的出現傷害自己的舉動;有的脾氣變得好暴躁;有的個性則變得退縮……總之,可以感覺到孩子出問題了,脫離正常表現了,需要幫助了。

在我剛拿到諮商心理師證照、剛接案的時候,我很快就認同「孩子出錯一定跟父母有關」這句話。畢竟在心理學的家族系統理論中,認為家庭是一個系統,當一個孩子出問題,其實代表整個家庭系統出問題;孩子只是代罪羔羊,做為顯現問題的人。可當我不斷累積實務經驗後,我發現,或許孩子心理生病了,不是誰的錯,就只是發生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轉型挑戰,如果沒有順利度過這些挑戰,就會用情緒問題或偏差行為等方式,丟出求救訊號。

圖片來源:Pexels

例如,受到社群軟體的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複雜;明明兩人是好友,但對方卻常貼文表示跟其他同學出遊,從沒邀請過自己——對方真的把自己當成好友嗎?

又如,當孩子逐漸長大,生活重心轉移到同儕,許多孩子會在意自己在班上有沒有「最好」的朋友?「我這麼用心付出、重視朋友,但… …對方也一樣重視我嗎?」在班上很活躍的孩子,看似有許多朋友,但卻沒有一個知心好友,內在也可能是孤單的。

再如,許多孩子國小成績優異,但上了國中、高中後,成績卻開始下滑。當孩子習慣用成績定義自己價值、無法接受自己不再那麼優異,讀書就會變得很痛苦,翻開書就想逃避,轉而去滑手機,接著,慢慢開始不想上學……

孩子出了問題,不在正常的軌道上,孩子心裡都知道;最慌的,是孩子本人。如果這時候,孩子沒有朋友的支持、沒有老師及學校的資源協助,尤其,還要受到家人的責罵與不理解,孩子會落入孤立無援的處境,有時候一卡關,就是好幾年。

圖片來源:Pexels

國中、高中、大學,是孩子學習成長的精華階段,當別人在前進,自己卻卡關,需要休學甚至退學;別人考上高中、拿到大學文憑、找到工作了,反觀自己呢?還卡在家中,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這樣的迷惘和焦躁感,會愈來愈大,讓人難以呼吸。孩子愈卡愈深,可是旁人通常是充滿不解的:「你趕快努力,不要繼續待在家裡上網無所事事,不就可以幫自己脫離那種狀態了嗎?是你把自己困住了啊!」

身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擔憂孩子的未來是情有可原,但過度的擔心和焦慮,對孩子來說好像隔岸觀火,覺得家長無法理解自己的困境,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表達,只好再把自己關起來,跟家人疏遠、跟社會脫節。迷惘與焦慮的情緒,同時淹沒了家長與孩子,撕裂了親子間的關係與信任,成了一個屋簷下,最熟悉的陌生人。

延伸閱讀:優秀的孩子,父母都有「這特徵」!教養專家:孩子的天賦是等出來的【沙發讀書】

圖片來源:Pexels

當一個孩子出了問題,大多數人的直覺反應,就是把孩子的問題歸咎在主要照顧者身上。做最多事的人,最容易成為被咎責的對象。想想,如果把孩子失常的罪責,都放在為孩子勞心勞力的主要照顧者身上,那真的有苦難言,也真的好委屈。

其實,關心孩子的大人們,對孩子的狀態是感到無能為力的,也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找不到哪裡出了問題。於是,只好找個人怪罪,好像就可以找到問題在哪裡、好像比較有改進的方向,讓人安心,不再陷於徬徨、焦慮與困惑中。但事實上,硬是為孩子的問題找個戰犯怪罪,是無用且粗暴的做法。

孩子出了問題,是誰都不願意發生的。我曾陪伴許多孩子與家長走過無數坎坷的路。我發現,重點不是孩子為什麼出了問題——問題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但孩子能不能更順利的度過問題挑戰,關鍵在於家長是否願意理解、陪伴孩子。

在了解孩子為什麼情緒變得不穩定之前,我們先簡單認識心理學的人格發展理論,看看孩子處在哪個階段任務上。這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孩子此刻面臨的問題,是正常發展階段都會遇到的問題嗎?怎樣的狀態又是異常呢?

「不要把孩子失常的罪責, 放在為孩子勞心勞力的主要照顧者身上。」
圖片來源:Pexels

青春期父母最常見的8種教養挫折

1.父母:孩子出錯,是我的教養有問題嗎?
▶ 孩子在成長過程會遇到許多轉型挑戰,情緒問題或偏差行為是求救訊號

2.父母:孩子向父母宣洩負能量,令人受傷
▶ 孩子回家亂發脾氣,可能是因為在父母面前不用偽裝

3.父母:孩子明明有事,卻不願意說出口
▶「孩子跟父母拉開距離」是必經過程,只要孩子願意分享「大事」就好

4.父母:我改變了溝通方式,孩子卻不領情
▶孩子藉由脫序的行為來測試「安全係數」,看父母是否真的可以信任

5.父母:孩子表達太強烈或迂迴,不知道孩子到底要什麼
▶遇重大決策時反覆詢問與核對,鼓勵孩子協商

6.父母:孩子沒大沒小、髒話掛嘴邊
▶以「縮小範圍定義」或「替代用詞」與孩子具體協議

7.父母:想跟孩子溝通,孩子總是回答「不知道」
▶孩子可能是怕被罵而不願意說,或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8.父母: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孩子向父母攤開赤裸的自己,重點不是事實對錯,而是回應孩子的傷

書名:隱性孤單: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作者:陳雪如

出版社: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