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你的念舊程度竟跟氣溫有關?!時常「回憶往事」的4個奇妙影響:思念舊情人的好還可以幫忙保暖?

14 Mar, 2018

作者:李盈儀 主編:蔡宇哲

  

 

 

在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賣火柴,穿太少導致身體快要凍僵了。為了取暖,她不得已點燃火柴,在點燃最後一根火柴時,她回憶起慈祥的奶奶,感受到自己回到奶奶溫暖的懷抱中……。

你是不是也會因為想起奶奶或爺爺慈祥的臉龐,還有那一碗碗總是吃不膩的熱湯圓而暖和了心頭,似乎再怎麼寒冷也不怕了呢!

在冷冷的天氣或下雨的夜晚,會不會容易想起過去的美好回憶呢?有一群心理學家突發奇想,設計了幾個巧妙的實驗,來探討懷舊情緒與生理冷熱感受的關係。

 

 

實驗一:氣溫會不會影響回憶?

心理學家邀請19個大學生參與研究,請他們連續三十天,每天定時評估當天的懷舊程度,並在晚上十點將當天結果透過手機告知實驗者。一個月後將他們的記錄與當天氣溫對照發現:氣溫越低,當天的懷舊程度就越高。

不過,生活中除了溫度還有很多變數,需要進行更嚴謹的實驗,因此第二項實驗是邀請90位大學生參與研究。他們被隨機帶入低溫(攝氏20度)、適溫(攝氏24度)或高溫(攝氏28度)的房間,請他們進行約五分鐘的填充作業,再評量懷舊程度。結果與實驗一類似,進入低溫房間的人,會提高思念往事的情緒,也就是說,當人們處在寒冷的環境中,真的比較容易想起過往的回憶。

 

實驗二:聽老歌會不會讓身體感覺變暖?

心理學家更好奇了,為什麼冷的時候容易想起美好往事?是不是因為想起美好往事,會讓我們覺得心頭暖和,所以在寒冷環境中會自然的回憶起往事?

他們邀請上千位年齡介於12到68歲的參與者,讓他們聆聽老歌,聽完後,再確認他們有沒有回想起往事,與身體感覺溫暖的程度。結果答案是確定的,懷舊會讓人感到溫暖。不過,會變暖和是參與者自己的心理感覺,還是體溫真的有變化?需要進一步確認。

 

實驗三:回憶對於忍受寒冷是否有幫助?

於是心理學家又進行了一次實驗,這次請參加實驗的人,其中一半回想懷念的往事,另一半則回想一般的日常生活事件。之後,請他們將手放進大約攝氏4度的冰水中,測試耐冷的程度。結果發現,回想懷念往事的那組人忍受的時間較長,也就是比較不怕冷,這表示回想往事能讓我們感到溫暖,確實能忍耐刺骨的低溫。

由以上幾個實驗可以知道,回想美好往事不僅能讓心情變好,也能讓身體感到暖呼呼的。看來往事並不是不堪回首,而是要常常回首啊。

那如果不只是回憶,而是模擬回到以前的場景呢?會不會有更驚人的效果?沒錯!有研究發現,若是讓長者回到年輕時的情境下生活,身體會明顯變得比較勇健哦!

 

實驗四:回到從前場景,身體會不會變健康?

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埃倫.蘭格(Ellen Langer)於1979年做了一個「重回過去」的研究,她想知道如果人在心理上回到20年前,對身體健康會產生什麼影響?

她找到一個古老的修道院,將內部打造成1959年的樣貌,連同裡頭的裝飾、電視與廣播節目、書籍雜誌等,都是當年的資訊。

接著她刊登廣告找了16位大約80歲的男性,請他們到「過去屋」共同生活一個禮拜,在裡頭彼此聊天的話題、背景年代都不能超過1959年。有一半的參與者先住,他們被要求住在裡面彼此聊天時,都必須以「現在式」的方式來說話,換句話說,他們連講話都要是以身在20年前的方式進行。一週後換另外一半的人住進去,他們要以「過去式」的方式聊天,也就是說住在裡頭回憶過往的點滴。

這兩組人各住一個禮拜之後,聽力與記憶力都有明顯的改善,體重增加、握力增加、關節柔軟度也變好,他們在很多表現上都變年輕了。研究者也幫這些人在實驗前後拍了照片,然後請一些不知道這個研究的人進行評分,評斷一下哪張照片是比較年輕的。結果發現,所有參加實驗的人都被認為變年輕了。

 

心理學給你的建議

從上面幾個不同的實驗發現,回憶的確可以帶給人們許多力量,不只是心情變好跟身體暖和,連心態都可以變年輕,行為與身體都變得有活力,難怪當一群長者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誇耀自己的「當年勇」。

知道回憶往事的這些好處後,就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跟家裡的長輩互動啦。偶爾帶他們去聽聽老歌的演唱會、看懷舊電影,在特定節日聚餐時看看以前的照片,讓他們回憶一下往事。雖然很多你我都沒經歷過,有些事老生常談,但讓長輩講講這些事,會帶來很多正面的效果哦!

 

文獻來源:

1. Heartwarming memories: Nostalgia maintains physiological comfort. Emotion, 12(4), 678-684.

 

 

往下看更多《哇賽!心理學》相關文章

 

 

【朋友間聚會時,互動越來越冷淡?】

立晟、懿真、裕明和竹君是大學時期的死黨,畢業後雖然各奔東西,但還是會不定期相聚。只是最近幾次聚餐開始沒多久,立晟便開始當起了低頭族,目不轉睛的看著手機,不再理會身旁的三人。裕明察覺氣氛有點尷尬,於是善意的提醒他。

「立晟,我們今天聚餐的目的就是要聊聊大家最近過得如何,你怎麼一直在滑手機啊?」

「對啊!聚會感覺都變差了。」懿真、竹君附和的說。

「不好意思啦!因為我在等一個重要訊息,所以才不小心忽略大家。」說罷,立晟趕緊將手機收起來。

手機,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我們隨時隨地可以獲取大量新資訊,各種新奇好玩的APP每天都在上架,讓我們花在手機上的時間也大量增加。此外,手機也改變了我們的社交型態,有了手機之後,人們透過螢幕與遠方的人互動,拉近了距離,但我們很少注意到,手機同時也讓我們與身邊的朋友距離拉遠了。

 

實驗:手機對社交品質的影響

英國牛津大學的安德魯.普西比斯基(Andrew Przybylski)與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尼塔.韋恩斯坦(Netta Weinstein)兩位博士想瞭解手機的存在對人們互動時產生了什麼影響,於是想出一個有趣的研究方法。

他們找來一群彼此不認識的人,並隨機將兩人分配一組,讓他們在一個房間裡聊天,聊聊關於他們自己一個月內所遇到的趣事。

房間內有兩張椅子,椅子旁邊有張桌子,上頭擺著一本筆記本;在另一個情境中,一樣有兩張椅子和一張桌子,只是桌子上擺的是手機。

 

在聊完天之後,請他們填寫對雙方關係品質及親密程度的量表,結果發現在有手機的情境下,雙方填寫的品質及程度比較低。也就是說,當手機存在於空間中時,即使是在未使用的情況下,也會使雙方在交談過程中產生負面的感受。

研究者得到這樣的結果後,又設計了一個新實驗,想知道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手機的存在對於人與人聊天時的影響最大。

跟上一個實驗一樣,同樣找來一群彼此不認識的人,分配兩人一組,然後隨機分成兩群,一群是聊天的房間裡有手機,另一群則是擺放筆記本。

此外,在同一群當中又分為兩類,一類是聊有意義的話題(去年發生的一件最有意義的事),另一類是聊隨意的話題(例如對塑膠袋的看法)。如下表所示:

擺放手機 擺放筆記本
聊有意義的話題 聊有意義的話題
聊隨意的話題 聊隨意的話題

 

結束後,請他們填寫關係品質、親密程度量表,以及信任與同情心量表。結果顯示,討論隨意話題時,不管有沒有手機,參與者填寫的量表結果差異並不大;相反地,討論有意義的話題時,就出現了明顯差異。在有手機的情境下填寫的量表中,彼此的關係品質較差,甚至感受到很糟的情緒,信任與同情程度也較低。

 

心理學給你的建議

手機和網路提供我們與世界的連結,但同時也干擾了我們與周遭事物的聯繫。即使手機僅僅是擺在那,就可能使我們減少傾聽與給予別人適當的回應,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手機存在會影響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原因吧!

知道這點後,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很簡單,放下手機吧!像是在聚餐的場合中,請把手機放在包包的深層拉鍊裡,並轉成勿擾模式,好好傾聽好朋友說他遇到的趣事。

在公司開會的時候,不要讓周末聚會影響你的心情,請把手機遺留在辦公桌上並專注於讓老闆了解你的企劃。當你發現聚會上的人都在滑手機時,提醒大家將手機收起來,邀請他們一起加入話題!總之就是,讓手機與你暫時分開。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需要雙方專心地投入,所以除了自己之外,也要提醒對方不要受手機的影響。建議大家往後在聚會時允許自己與那些通訊軟體暫時分離,讓自己專注於手上的事物或餐桌上的話題,降低它對我們的干擾。

當你嘗試幾次之後,會發現與手機分離的時刻我們比較能感受到周遭發生的事;拋棄了那些與外在的連結,反而更能增進與身邊的朋友、家人們的感情。

 

文獻來源:

Can you connect with me now? How the presenc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luences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qualit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0(3), 237-246. doi: 10.1177/0265407512453827

 

 

內容由 格子外面文化《哇賽!心理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