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認識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就能更明白環境的重要性!愛護生態從小開始

30 Mar, 2018

文╱郭珮綺 採訪諮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台北植物園園長范素瑋‧財團法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附設臺北市私立雙連幼兒園園長林梅綺‧國泰健康管理敦南健康檢查中心營養科婦幼營養組組長陳葵蓉(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 部分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攝影‧妝髮╱賓果邦尼 演出╱媽咪許珮綺‧可愛寶貝陳泇諺‧陳泇諼 寶貝服裝提供╱Gap

  

 

在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植物。例如:馬路旁邊的行道樹、公園裡的花草和樹木、農田裡的農作物、果園裡的果樹等,每一處都會有它們的蹤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好夥伴。

 

 

不可或缺‧生活的生產者

植物之所以稱為生態系中的生產者,是因為它們能夠透過行光合作用產生醣類,提供動物食物,並經由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再釋放出氧氣供給動物呼吸之用,也在氣體循環中佔有一席之地,熱帶雨林被稱為「世界之肺」就是以此而得名;若植物的數量眾多,將可以達到降溫的效果,因此在人類的居住環境中,植物是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保護植物‧避免遭受破壞

事實上,植物在環境中會有一定的忍受程度,造成植物滅絕的問題,主要發生於開發造成的環境變化,例如:原本為水生植物的生長地區,因人類需求將濕地填平後,造成植物生存空間限縮,無法生長、繁殖後代,因此導致植物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多是因為人為的破壞,並非溫室效應。溫室效應雖然是一種趨勢,會讓植物改變分佈情形、生長習性,但並非造成植物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

 

 

單就台灣而言,若是針對溫室效應造成衝擊,首當其衝的會是高山地區,此地區的物種會因為氣溫上升,造成植物適合生長環境消失以致有滅絕的危機。除此之外,伴隨著溫室效應的問題,海平面上升造成低窪地區的物種必須往內陸移動,生活在沿海地區的植物,生活環境也會相對減少甚至必須遷徙,來不及遷徙的植物將可能受到威脅。目前臺灣地區野外滅絕的物種,較廣為人知的即是「烏來杜鵑」。

 

親近生活‧減少資源浪費

在生態系中,植物位居生產者的角色,不僅供應消費者食物,也提供特殊的棲息環境(例如讓鳥類築巢在樹上以躲避天敵),植物園園長范素瑋提到,生態教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讓孩子認識形形色色的植物,而是要讓孩子理解,植物雖然是生活中很微小的生物,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她強調,透過生態教育的方式,目的是希望可以傳達並且建構出一種人類與自然環境和平共處的生活模式;我們的生活必須仰賴甚至是無法脫離自然環境,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卻離它非常遙遠。

 

 

她舉例,「食物」和「食品」是大家最常討論的話題,從超市買到「食品」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而「食物」本身來自哪裡、生長環境、長什麼樣子,我們往往一無所知;認識植物事實上不僅能拉近與自然環境的距離,了解其中的關聯性,更能讓我們在生產食物的過程中減少浪費食物的問題,藉由這些經驗讓孩子以真實的感官親近自然,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學習接受土壤的髒、接受外觀或是氣味奇特的生物,這就是生態教育最重要的意義。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