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會消化不良也要站著吃?揭密日本人奇妙的「立食文化」,看完只覺得活在台灣實在好幸福啊

06 Jun, 2018

作者:野島剛

  

 

 

日本有一種「站著吃」(日語為「立食」)的文化。

例如,在歐美,大家邊走邊吃熱狗。而日本幾乎每個電車站前都一定會有「立食」蕎麥麵店或「立食」烏龍麵店。全世界的國家大概只有日本這樣吧。

在日本,若列舉站著吃的食物種類,大概以蕎麥麵、烏龍麵、咖哩、拉麵等為主。

可是,之前在東京銀座出現了一家店,人氣爆棚,給「立食」文化帶來巨大衝擊。這是一家站著吃牛排的店。對日本人來說,牛排也是一種奢侈大餐的象徵。

一九七○年代,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全家每隔幾個月去一次牛排店。記得父親總是很驕傲地對大家說:「喜歡什麼就隨便點吧。」我想點最貴的菲力牛排,可是媽媽說「小孩子嘛,點個漢堡就行啦」。大家因為這事吵起來......雖然過後記不得什麼肉的味道了,但第二天到學校我還是得意地跟同學說「昨天去吃牛排了」。

日本在一九九○年代因牛肉進口自由化導致關稅大幅下降,牛排不再像過去那樣是多麼珍貴的奢侈品了。儘管如此,對日本人來說,牛排依然與「法式料理」、「壽司」並列,屬於比較奢侈的食物之一。

這家「立食」牛排店名字叫「突然!牛排」,二○一三年底在銀座開業。這家店人氣非常高,正打算向全國各地進軍,擴展勢力範圍。在電視上看到關於它的介紹後我去銀座店吃過幾次。可是店門口經常要排起幾十人的長隊,上班工作的空檔沒法去吃,所以午餐時我就放棄去那裡了。

 

有個週末我下定決心,做好不管排幾個小時隊我也要等的心理準備,專門挑下午三點這個客人最少的時段去。但還是有十五個人在排隊,最後等了三十分鐘才進入店內。

這裡只能容納二十個人左右。在店內側,肉切好後被送到烤肉處。桌子上有烤肉醬、鹽、薑、沙拉醬、自助取用的水。菜單非常簡單。肉只分沙朗牛排和菲力牛排兩種,分量是按克賣的。沙朗牛排是每克五日圓,菲力牛排是每克七日圓。

我點了三百克沙朗牛排,花一千五百日圓,跟我一起去的朋友點了兩百克菲力牛排,花了一千四百日圓。這和在普通餐廳裡吃套餐的價格差不多。

點菜後五分鐘就烤好的牛排是用炭火燒烤的,香味絕佳,肉質也很柔軟、帶甜味。這種口感和味道的牛排要是在餐廳裡大概得賣五千日圓。對於「想吃肉」 的人來說,從價格和味道的性價比來看恰到好處,所以很受歡迎。

最近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站著吃」和「站著喝」的確成為一大流行趨勢。過去在體力勞動者居多的城鎮中存在著這種站著吃、站著喝的文化—大家一邊暢飲燒酒或日本酒,一邊品嘗烤雞肉串。但最近,西班牙料理、義大利料理等比較時尚高端的領域,有些店也開始向站著吃喝的形式轉變。在此背景下,牛排這種高級料理的大本營似乎也逐漸「墮落」。

在國外,坐著吃飯被認為是一種守禮儀的規矩,所以一般人也許覺得日本那種站著吃飯是「不懂禮貌」。還有種觀點認為站著吃對健康不好。也有些人從中醫的角度分析,認為站著吃飯會導致消化不良,儘管不清楚具體的科學依據。

可是,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不像外國人那樣把站著吃和坐著吃區分得那麼明顯。椅子在日本真正得以普及是在明治維新以後,那之前的人或坐在地上吃,或站著吃。就連日本料理中很有名的壽司也不例外,最早在江戶時代的江戶城(東京),普通百姓站著吃壽司。那時像如今的麥當勞那樣開始出現速食店。

戰後的日本,站著吃的小店不斷增多,這跟上班型態也有很大關係。日本的經濟高度成長期,政府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的郊外到處建設規模巨大的公營集合住宅大樓。上班族為了從家中到公司上班,必須坐一兩個小時的電車。早上起大早去公司上班,晚上下班回到家已深夜—這樣的生活方式漸漸形成。當時在電車站內或站前,早上和夜裡等車的空檔,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和金錢就能馬上站著吃到蕎麥麵和烏龍麵。在此背景下,這種餐飲方式大受歡迎。

另外在戰後初期的日本,大米屬於奢侈品,而蕎麥粉和烏龍粉是從美國等地進口,可以穩定供應,所以站著吃的蕎麥烏龍麵店不斷增加。據說也是受此影響,諸如站著吃的牛肉蓋飯、站著吃的飯團等沒能擴大規模。

 

儘管如此,之所以出現「立食」牛排,我認為在諸多背景中,當今日本的不景氣、一些企業裁員所導致的經濟低迷是最主要的因素。據說中國出現了禁奢令讓餐飲業受到打擊,但在日本,餐飲業的通縮傾向已經持續了二十年。來到日本的各位外國朋友,大概也為日本食物的便宜程度感到吃驚。吉野家的牛肉飯兩百日圓、麥當勞的漢堡一百日圓、站著吃的蕎麥麵或烏龍麵兩百五十日圓、飯團一個一百日圓......有人感覺這些東西比在中國賣得還便宜。

另一方面,牛排、壽司本應守住其作為高級料理的「形式」與「價位」。但在壽司領域,迴轉壽司完全破壞了價格行情,迅速普及。如今牛排的大本營也開始面臨威脅。

可以說,日本出現「立食」牛排店,是日本的「立食」文化與餐飲業緊縮低迷現狀相結合的產物。

 

 

 

往下看更多《原來,這才是日本》相關文章

 

 

日本的「美女」和「美人」,差別在哪裡?

在一次朋友聚餐中,大家談起了「美人」和「美女」的話題。

在日語裡,容姿嬌美的女性既可叫做「美人」,也可稱為「美女」。一名中年男子所說的一句話引發了大家的討論:

「我喜歡美人,不喜歡美女。」

一位年輕的女孩說:「有人說我是美人,但沒人說我是美女。」於是我問道:「美人和美女不是同樣的意思嗎?」答案似乎並非如此。把大家的意見匯總一下,就是美人是一個大類別,美女也包含在其中,兩者並非對等關係。世人腦海中的「美女」,一般是指那些像模特兒一樣極具風度、稜角分明的女性。「可愛」也在美人範圍內,可是和「美女」意思相對;女性能被分為「可愛型」和「美女型」,男性也對兩者各有所好。

日語裡形容女性魅力的詞語真是多到不勝枚舉:美女、美人、麗人、佳人、漂亮、美貌、傾國、容姿端麗,等等。

說起日本的美人,就會想到美人的兩大產地—秋田和京都。來自這裡的美人被稱為「秋田美人」和「京美人」。在日本社會中,這兩大「品牌」擁有極高的地位。兩地美人的共同點是膚色白皙,但有種說法認為。秋田的美人靠天生,京都的美人靠打扮。

我曾問過一位生於秋田的女性:「作為秋田美人的感受如何」,得到的回答是:「我雖然相貌平平,但每當提到自己是秋田人,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後退一步,把我高看一等。這讓我有些過意不去。」

 

在日本的歷史中,「第一美女」就是有秋田、京都的背景的。生於平安時代的詩人小野小町,她的一生被謎團包圍,據說她生於秋田,十幾歲的時候來到了京都。雖然最初身分卑微,但後來受到天皇寵愛,地位也是扶搖直上,也留下很多日式詩「和歌」。

另外,日本人腦海中的中國美人形象無論如何要屬楊貴妃了。她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戶曉,但我也常聽人議論說:「以當今的審美標準來看,楊貴妃算不上是美人。」

原因在於,唐代美人圖中描繪的女性都是面龐飽滿、身材豐腴、眼睛細長,與現代美女的形象相差甚遠。收藏於臺北故宮中的唐三彩仕女像也大多都體態豐滿。今天,即使她坐在身邊,我大概也不會動心。同樣,日本平安時代的美女也絕非現代意義上的美人。

然而,中日兩國的美女觀在不斷接近,明治時代以來已十分相似。說到被中國美人深深吸引的日本人,明治、大正、昭和時代的大文豪芥川龍之介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當時芥川龍之介作為大阪每日新聞社的臨時海外觀察員,於一九二一年春被派往中國。他從東京出發,經由九州門司來到上海,用四個月時間遍遊中國大陸。上海、杭州、蘇州、揚州、南京、九江、武漢、洛陽、鄭州、北京、大同、天津、瀋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回國之後,芥川寫了本書,名叫《南國美人論》,記載了自己在酒樓、妓院接觸到的女性,以及對她們的感想。

例如,名為「時鴻」的女子「帶有淳樸的田園氣息」,「洛娥」是「薄命美人」,「花寶玉」是「大家閨秀」。芥川對這些女性的美麗充滿讚美之情。

當被中國朋友問到中國美人哪裡最好看時,芥川回答說:「我覺得耳朵最好看。」

戴著耳環的耳朵所散發的魅力,是當時的日本女性所不具備的,這對芥川富有藝術氣質的感性帶來很大衝擊。

中國古代的美人圖的確與當今的審美有很大不同。在唐代,美人的標準是「體態豐腴,豐乳肥臀」,指的是胸部與臀部豐滿的女性。據說,唐代還流行穿領口較大、能夠袒露豐滿胸部的服裝。

但是,美人的標準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到了宋代,流行起「身輕如燕、身姿窈窕」的說法,像燕子一般體態輕盈的女性開始受到追捧。在春秋戰國時代(西元前)的楚國,當時人喜愛腰細的女子,這種細腰被稱為「楊柳腰」。由此可見,宋代的審美是一種復古。然而,姑且不論腰細與否,豐滿的臀部似乎在任何時代都受歡迎,因為它具有人丁興旺的良好寓意。

小說《金瓶梅》中是這樣描寫美女潘金蓮的:「但見他黑鬒鬒賽鴉鴒的鬢兒,翠彎彎的新月的眉兒,香噴噴櫻桃口兒,直隆隆瓊瑤鼻兒,粉濃濃紅豔腮兒,嬌滴滴銀盆臉兒,輕嫋嫋花朵身兒,玉纖纖蔥枝手兒,一撚撚楊柳腰兒,軟濃濃粉白肚兒,窄星星尖翹腳兒,肉奶奶胸兒,白生生腿兒。」

 

實際上,每個國家對美人的定義都不相同。中國美人眉毛細長上翹,眼角上揚,額頭寬廣,鼻子略低,唇厚而小;日本美人眉毛短而濃,眼睛大而長,髮際線較低,鼻子修長,唇薄而長;韓國美人臉龐較長,眉毛短而稀疏,眼睛細小,額頭緊湊,唇薄而小......這就是各國美人的大致特徵。即使只在東亞,各國對美人的定義都有如此大的差距,從全球範圍來看,關於美人自然沒有一個普遍的價值觀了。

另外,美人的評定標準自然會隨著時代發生變化。每個時代都有美人存在,例如特洛伊戰爭中的海倫、埃及的克麗奧佩脫拉(埃及豔后)、中國的楊貴妃等,而且每個時代的著名美人往往會影響到歷史事件。生為美人的確有很多好處,但是「紅顏薄命」,美人常常會成為男人爭奪、女人嫉妒的對象,往往最終以悲劇收場。

美人(美女)似乎是一個永遠也談不完的話題,女性的美麗是人人都關心的事。在那場聚餐中,大家一直沒完沒了地討論美人的定義,直至深夜散去仍意猶未盡。

 

內容由 時報出版《原來,這才是日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