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群巨擘 Meta 近來陷入許多風暴。有許多國家與社會大眾從多年就開始質疑 Meta 旗下社群平台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濫用青少年數據、操弄心理、壟斷市場。從被控故意設計成癮性演算法、擴大社群焦慮,到涉嫌違反《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COPPA)與壓制競爭者的壟斷行為,一連串指控讓Meta面臨前所未有的輿論與司法壓力。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於本月正式開庭。而前 Meta 全球政策總監 Sarah Wynn-Williams 則在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證詞中指出,臉書(Facebook)涉嫌利用演算法追蹤未成年用戶的情緒反應,再精準投放奢侈品、化妝品等廣告給 14 至 17 歲的青少年。
演算法抓情緒字眼!鎖定青少年投放「炫耀型商品」
Williams 指出,臉書的後台系統可以透過用戶發文和互動行為,判斷其心理狀態。一旦系統偵測到像是「同儕比較壓力」、「外貌焦慮」等情緒訊號,或是有「自卑」「沮喪」等社群焦慮情緒字眼,就會開始推播高價美妝產品或潮流奢侈品的廣告,進一步強化青少年以購物來緩解情緒的傾向。這類「行為導向廣告模型」被外界批評是在放大青少年的心理脆弱,且未明確告知家長這些數據是如何被使用的。
Williams的說法可追溯自 2017 年澳洲媒體《The Australian》取得Facebook內部文件獲得證實。這份23頁簡報明確指出,平台能追蹤6百多萬名澳洲及紐西蘭14歲以上的青少年用戶情緒狀態,找出「需要信心提升」的時機,讓廣告主在青少年最脆弱時進行行銷。
延伸閱讀:前Meta高管作證:公司為打進中國市場犧牲用戶隱私!美氣炸:背叛全世界

Meta 否認!稱「內容與事實不符」
Meta 發言人 Ryan Daniels 針對指控表示, Williams 的證詞「充滿錯誤與誤導」,強調平台廣告操作符合各國法規。不過,這樣的說法與臉書在 2025 年 2 月宣布「禁止對 18 歲以下用戶進行興趣導向廣告」的政策似乎自相矛盾。雖然該政策限制廣告只能根據年齡、性別與地點設定,但卻未明文禁止使用「情緒相關數據」進行商業操作。

「兒少保護漏洞」恐引爆跨國訴訟潮
法律專家指出,若 Meta 明知用戶為未成年人,卻仍分析其情緒數據進行廣告操作,恐違反多國對「定型化契約」中個資揭露的相關法律,並需負起未妥善告知的法律責任。這波爭議也讓 Meta 近期面臨的其他官司更加雪上加霜,包括美國 44 州檢察長聯合反對 Instagram 推出青少年版本,以及新墨西哥州指控平台放任兒少剝削內容流通。

祖克柏風暴不斷!
這起事件只是 Meta 近期多起爭議的冰山一角,包括:
中國審查工具:早在 2015 年,Meta 就被揭露開發內部代號「Project Aldrin」的審查系統,在台灣與香港地區啟用「病毒式計數器」,用來自動篩選敏感貼文。
反壟斷訴訟: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要求 Meta 拆分 Instagram 與 WhatsApp,認為其壟斷行為已限制市場公平競爭。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多州聯合提告指出,Meta 的平台設計刻意讓青少年產生黏著性與上癮行為,導致失眠、焦慮等心理傷害。

目前 Meta 尚未提供明確證據駁斥「情緒數據商業化」的相關指控。各國政府與立法機構則已加強監管力道,要求社群平台揭露其演算法對未成年使用者的影響評估報告。這起事件未來的發展,不僅關係到社群平台的廣告營運模式,更可能成為全球兒少保護政策的重要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