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面對面的玩耍,以利社交發展;但自從2010年手機App盛行以後,青少年與朋友相聚的比例就迅速下降。
造咖與《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調查「3C成癮」近一年(日期:2024/1/1-2025/3/5)的網路討論,焦點為「學習、健康、發現、重要、建立、容易、分享、發展」等熱門關鍵字。教育部擬要求手機需由學校或班級統一保管,此舉旨在降低學生對於手機的依賴性,該議題在社群上掀起高度討論。

網友表示「交了手機,只是從玩手機變成睡覺而已有差嗎」、「收手機有什麼用 該不專心還不是一樣不專心」、「用禁止手機來解決學生成癮問題,這種政策簡直是懶政的代表」。此外,關鍵字也出現「陪伴、參與、閱讀、引導」等相關討論,女星歐陽靖在粉專上探討育兒概念,明確表示自己「不用3C育兒,而是3C共讀」,並認為3C無毒,有毒的是不想花心力陪伴的育兒方式,該則貼文引來大量網友支持留言「3C很棒,教了小朋友很多好的,要選擇好的內容,並且一起看」、「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這世代的小朋友已無法不接觸3C⋯⋯科技從來沒錯,問題是怎運用」、「3C不是毒藥端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使用」。
根據2024年暢銷書《失控的焦慮世代》中,作者強納森海德特認為網路會對孩子們造成4種根本性的傷害:社交剝奪、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上癮。而父母該如何阻止傷害發生?
傷害一、社交剝奪
兒童需要面對面、同步進行、身體參與的體能遊戲。在戶外進行的活動,偶爾帶一點驚險刺激及冒險,才是最健康的遊戲;用手機與親密好友進行視訊通話也不錯,就好像傳統的電話聊天,但新增了影像功能。
相反的,獨自待在臥室不停地滑手機,瀏覽別人提供、多到看不完的內容,或是與頻頻更換的隊友或是陌生人一起打幾小時的電玩,或是上傳自己的內容並等候其他同儕(或陌生人)點讚評論;這些替代品佔去青少年大量的時間,減少了他們共處的時間。
更可怕的是,以手機為主的童年也會破壞他們與朋友相聚的品質。智慧型手機太會瓜分我們的注意力,只要手機在口袋裡震動0.1秒,許多人就會自動中斷面對面的談話,以免錯過重要的最新訊息。甚至是只要視線範圍內出現手機(甚至不是你自己的手機),社交互動的品質和親密感就會下降。而這也包含以螢幕為主的數位設備:智慧型手錶、虛擬實境眼鏡、耳麥,只要有這些東西,我們全神貫注與他人社交的能力就會進一步下降。
延伸閱讀:熱指標/以「玩耍」為主的童年正式結束!為什麼「玩耍」對孩子這麼重要?

傷害二、注意力碎片化
一項研究顯示,將青少年跟「通訊、社群媒體」有關的通知全部加起來,年輕人的手機平均每天會收到192則通知。現在青少年每晚平均睡眠只有7小時,因此醒著的時間,平均每5分鐘就會收到一則通知;這還沒加上其他數十個App,而且目標也只是「一般」的青少年;如果聚焦在重度手機成癮使用者,例如年齡較大的輕少女,他們使用簡訊和社群媒體的頻率之高,遠超過任何一個族群,她們幾乎每分鐘就會被打擾一次。
對成年人來說,堅持走在一條思路上已經夠困難,對青少年而言,那更是困難許多,因為他們的前額葉皮質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拒絕其他岔路的能力有限。像手機這種沒完沒了的干擾(注意力不斷被分散),會對青少年的思考能力造成傷害,並且可能在他們快速重新調整連結的大腦留下永久的烙印。
而當青少年在這個發育敏感期與智慧型手機頻繁接觸,可能會干擾他們上在發展的專注力。有研究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和遊戲機的頻率更高,過動症青少年更容易透過3C螢幕的畫面尋求刺激感,以及在店員中找到高度的專注力;而本來就有ADHD傾向的青少年,在使用社群媒體後也會出現更強的ADHD症狀。

傷害三、上癮
只要4步驟,應用程式設計師就能打造「鉤癮模型」,讓使用者自陷一個持續使用的循環:觸發⭢行動⭢變動獎勵⭢投資
這個循環從一個外部觸發開始,比如收到一通知,提醒有人評論了她的一篇貼文。這是第一步,慫恿她離開原來的路徑,轉到另一個匝道(觸發 步驟一);當通知出現在她的手機上時,則會觸發她做某個動作的慾望,這是行動(步驟二);點開通知、進入Instagram。之前做這動作時,她獲得了獎賞(有人點讚,讓她開心),但不是次次如意,這就是行為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發現——變動獎勵(步驟三)。
前三個步驟是經典的行為派理論,而「鉤癮模型」則增加了第四個步驟:投資。讓用戶對應用程式投入一部分的自己,這麼一來,應用程式就會對他們變得更重要,例如上傳自己的上片、花時間累積數位徽章、購買造型...。在用戶投資了以後,下一輪的行為觸發可能就會從外轉內——不用再等通知觸發,使用者的腦海會突然冒出自己先前投資的結果:「我20分鐘前上傳的照片有人喜歡嗎?」

傷害四、睡眠剝奪
有大量的研究發現,重度使用社群媒體跟睡眠品質不佳及心理健康狀態不佳,都有顯著的關聯。專家發現:「大量使用3C產品,和睡眠時間變短,入睡時間變長,以及睡眠中途醒來次數變多都有關聯」,在床上使用社群媒體或瀏覽網路的人,睡眠障礙最為嚴重。
對Z世代來說,影響睡眠的不僅僅是手機上的社群媒體,其他高度刺激性的活動(包括手機遊戲和串流影片)因為唾手可得,也強化了睡眠剝奪的跡象。而上癮會更加重睡眠剝奪的傷害,因為對3C上癮的人會黏著螢幕不放,直接占去睡眠時間;再來是因為3C螢幕在幾寸遠的地方會向視網膜發出高劑量的藍光,影響大腦分泌褪黑激素。最後,一般人即使在半夜醒來,也容易馬上再睡回去;不過,成癮的人醒來後卻常常拿起手機開始不停地滑。
被剝奪睡眠的青少年,在注意力、專注力與記憶力方面,表現都不如睡眠充足的青少年。此外,睡眠不足也會讓學習和成績變差,他們的反應時間、決策能力、肢體動作與協調能力都會下降,這會增加發生意外的風險。他們一整天都比較易怒和焦慮、因此人際關係也會變差。如果長期睡眠被剝奪,其他生理系統也會受到干擾,導致體重增加、免疫力下降,以及其他健康問題。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給0~5歲嬰幼兒家長的建議
這時期的孩子正在發展基本的感知和認知能力(視力、聽力、語言處理能力),並學習掌握基本技能(走路、說話、精細動作,以及攀爬和跑步等敏捷動作),因此給予、增加嬰幼兒的現實體驗,與他人互動是很重要的。
給6~13歲學童家長的建議
度過了幼兒期,就會接收到更高階的挑戰,包括社交挑戰,他們開始意識到社會規範及同儕對他們的看法。因此大人要更注意學童在網路上接收到的資訊:其他人都在做什麼、大家都在崇拜誰。由於兒童對社會學習、模仿有強烈渴求,大人必須思考誰是健康的學習榜樣,以及如何讓這些榜樣融入孩子的生活。

給13~18歲青少年家長的建議
青少年升上初中、高中後,不論是在現實或是虛擬世界都會有更多的自由,但也承擔更多責任。因此,如果有能力,請提升孩子在現實世界中的行動能力,讓他們的活動範圍擴大、鼓勵他們多出門與別人社交,並依賴他們幫忙多做家務,同時協助青少年孩子找到培養能力和領導力的方法。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hreads、TikTok、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投資理財工具」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網路聲量(*註1)」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