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大多數的公共廁所至今仍以蹲式馬桶為主,但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蹲式馬桶對長者及行動不便者在使用上較為困難,根據相關研究指出,蹲式馬桶表面的大腸桿菌數量竟「高於」坐式馬桶「164倍」,引發民眾對公共如廁衛生的關注。而為回應社會需求,政府正積極推動廁所設施的改善,期待朝向更友善、衛生與現代化的方向邁進。
台日專家交流公廁設計,打造智慧與整潔的如廁空間
環境部於6/27舉辦「台日廁所趨勢交流研討會」,邀請日本與台灣專家學者,以及中央與地方機關代表共同出席,交流公廁設計與管理經驗。
日本專家指出,當地曾歷經從蹲式變為坐式的轉型期,其中「臭、髒、暗、可怕」四大印象,雖然是民眾長期對公廁的負面觀感,卻也成為促成廁所改革的重要推力。在未來可透過導入智慧監控、乾式清掃技術與無障礙設計等,有效提升公廁整潔與安全,打造更符合高齡者與多元使用者需求的公共空間。

環境部啟動政策改革,增設衛生用品提升舒適度
環境部表示,目前已啟動公廁升級政策,除了透過補助計畫,協助地方政府改善設備,更會於今年修正《補助公共廁所興建及修繕工程督導指引》,明定未來以「全坐式馬桶」為施政目標。根據新政策顯示,每座公廁最多僅保留一間蹲式馬桶,也會增設酒精、坐墊紙與清潔液等衛生用品,提升民眾對坐式馬桶的接受度與安心感。

Threads掀討論熱潮,你是蹲派還是坐派?
此政策消息一出,社群平台Threads上立刻掀起熱議。有網友表示看到政府要推全坐式馬桶「直接崩潰」,坦言自己習慣使用蹲式,即使是坐式也會半蹲如廁,擔心未來出門難以適應。
不過也有不少人支持改革,認為只要提供酒精和坐墊紙,坐式其實更衛生、安全。此外,也有網友留言抒發自己的看法,認為部分民眾將蹲式習慣帶到坐式馬桶,不僅導致環境更髒亂,更直呼「半蹲或踩上馬桶都超容易噴尿,超沒水準」。雖然觀點不盡相同,但整體焦點仍集中於如廁環境的衛生與便利性,凸顯民眾對公廁品質的高度關注。

圖片來源:photoAC
這項政策不只是設備的升級,更象徵台灣公共空間朝向更永續邁進的過程。透過國際交流與制度修正,未來公廁的樣貌有望大大升級,擺脫過往的負面印象,成為讓人安心、體貼所有使用者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