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話題影集《忘了我記得》在播出後雖引發熱議,卻也因對失智症與家庭照顧議題的處理方式,遭到長照界強烈批評。
多位長照專家與社福團體指出,該劇情節未能貼近現代長照政策實況,甚至傳遞了過時且沉重的「家庭責任論」,對家庭照顧者形成情緒勒索。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直言,劇中女主角辭職返鄉、獨自照顧失智父親的設定,重複了傳統「24孝」的枷鎖,忽略現代社會對於照顧與就業兼顧的支持政策。她批評:「你自己做不到的事,為何期待別人扛下?」呼籲創作者應放下道德綁架,推廣「不離職照顧、不必然自己照顧、家庭不失和」的長照理念。
長照學者也提出具體指摘。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指出,劇中屢次出現病患出院與急診場景,卻未見醫護人員提供任何長照資源建議,「編劇對台灣長照2.0體系的理解顯然不足」。她強調,目前全台已有約五成失能者使用長照服務,如居家照顧、日間照護、交通接送等資源,但劇中全無描繪,恐誤導大眾認知,甚至加重照顧者的無力感。
針對此爭議,社福團體呼籲,影視作品應負起社會責任,透過真實描寫推廣長照資源,而非強化照顧壓力。「當觀眾哭著說『我也是這樣』時,我們更應思考,這是共鳴,還是社會對照顧者長年漠視的體現?」
延伸閱讀:結婚半年妻變植物人!癡情尪陪伴照顧24年「身心俱疲訴離」,這理由獲准

2025年的「長照2.0」懶人包
如果真的需要長照協助,編輯也幫各位整理好2025年的「長照2.0」懶人包:
申請單位:各縣市長照管理中心(1999市民專線或長照專線1966)。
服務對象:65歲以上失能者、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者,以及身心障礙者等。
居家與社區式照顧服務:
居家服務——到宅協助個人清潔、洗澡、餵食、翻身拍背等。
居家護理——由護理人員提供換藥、管路照護、健康評估等專業服務。
居家復健——提供到宅物理/職能治療,協助維持或恢復功能。
日間照顧(日照中心)——白天提供照顧、活動、用餐等,傍晚返家,減輕家庭白天照顧壓力。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C據點)——提供共餐、健康促進活動、關懷訪視等,屬預防型社區支持。
喘息服務——提供臨時替代照顧者,方式包括居家喘息、機構喘息、日間喘息等,讓主要照顧者獲得休息時間。
交通接送服務——協助長者或身心障礙者就醫、復健或參加日照等服務的交通需求,減輕家屬負擔。
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輔具租借與購買補助以及居家無障礙改造補助。

還曾陷「抄襲」爭議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忘了我記得》首度捲入爭議。
在影集剛上線之際,作家唐墨即在社群平台質疑其抄襲美國知名影集《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The Marvelous Mrs. Maisel)。他指出,《忘了我記得》在劇情橋段、人物設定與主題架構上,與該美劇有多處雷同。尤其首集女主角穿婚紗登台講單口喜劇、第三集談婚姻遭丈夫激烈反應等橋段,被指幾乎如出一轍。有網友更對比分鏡指出「連機位都一樣」,戲稱「這根本是華語版麥瑟爾」。

對此,劇組與Netflix迅速做出回應,強調全劇從企劃至拍攝皆保有原創精神,創作靈感多取材自演員與團隊的親身經歷。謝盈萱的脫口秀段子曾反覆修改四十餘稿,劇中父親角色亦參考劉若英親戚原型,力證「本土性」無可複製。
然而,無論是抄襲疑雲或長照批評,皆未減弱該劇的話題熱度,反而帶動更多討論與觀看潮。只是,當影視作品在追求戲劇張力的同時,如何平衡社會現實與創作責任,恐怕才是真正值得創作者深思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