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flix 影集《混沌少年時》播出後,獲得觀眾一致好評,甚至被譽為「近期最佳神劇」。全劇僅有四集,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讓人深陷其中、喘不過氣。劇情緊湊且層層遞進,每一句台詞、每一個細微表情都可能暗藏關鍵線索,為案件鋪陳伏筆。
一樁青少年謀殺案,牽動人性黑暗面
故事敘述一位13歲的少年 Jamie,涉嫌以殘忍手法殺害同校女同學 Katie。整部劇透過不同角色的視角,探討這起案件的動機,以及對學校、同儕與 Jamie 家人的衝擊。特別是在第三集中,Jamie 與心理師 Briony 的對峙戲碼更是資訊量龐大,讓觀眾得以一窺 Jamie 犯案的真正原因。從原本的同情,逐漸轉為不寒而慄,Jamie 的可怕之處也隨之浮現。

案件始末:霸凌、羞辱與報復心理
Jamie 與他的兩位朋友在學校經常遭受霸凌,而受害者 Katie 則為了取悅心儀的男生,自願拍攝上空裸照,卻不料照片外流,成為眾人嘲弄的對象。Jamie 也看到了 Katie 的裸照,誤以為她因此變得脆弱,於是邀請她約會,卻遭到 Katie 的羞辱與公開霸凌,甚至在社群媒體上被攻擊。憤怒與屈辱交織之下,Jamie 在某次尾隨 Katie 的過程中,因爭執而情緒失控,最終將她殺害。

心理師與Jamie的第五次會面中,聊了些什麼?
在心理師 Briony 與 Jamie 的第五次會面中,焦點已不再是審問犯罪動機,而是分析 Jamie 的認知能力、性格與心理特質。對話過程中,Jamie 屢次試圖獲得 Briony 的認同,甚至挑釁與質疑對方。然而,當 Briony 問及 Jamie 對「陽剛氣質」、「兩性關係」以及「死亡」的看法時,他的回應卻暴露出極端的性別觀念與缺乏同理心的本質。
Jamie 表現出對異性的強烈物化傾向,他的言論充滿權力意識,將女性視為自身男子氣概的附屬品。例如,他吹噓自己曾與女性有親密接觸(實際上是謊言),並提到 Katie 的裸照時,非但沒有表示同情,反而抱怨照片外流者「太過魯莽」,害得他無法再獲取類似照片。這種冷漠與算計,顯示出他對女性缺乏基本的尊重與共情。
談及 Katie 被殺時,Jamie 沒有任何愧疚或恐懼,反而將她貶低為「蕩婦」、「洗衣板」,甚至聲稱「大家都討厭她」。唯一讓他露出情緒波動的時刻,是提到 Katie 拒絕他的約會邀請時,他的神情瞬間變得憤恨、不甘心。當心理師提醒:「她已經死了。」他卻毫不在意,甚至反問:「為什麼你要用那種口氣說『她死了』?」這種冷血與不屑,令人不寒而慄。

心理師看到了什麼?
Jamie 既自卑又自傲,既不甘心被女性輕視,又認為自己應該比女性高一等。他不只想控制 Katie,甚至在與心理師的對話中也試圖凌駕於 Briony 之上,多次大吼、情緒失控,意圖操控對話方向。在意識到 Briony 無法被操縱後,他開始急於為自己辯解:「你覺得她是個婊子,對吧?你也知道她是個會欺負人的婊子!」
甚至試圖將自己塑造成「比大多數男生還要有道德」的人:「那天晚上我根本沒碰她。我可以,但我沒有!我手上有刀,本來可以對她為所欲為,但我沒有!相較之下,我是好人,不是嗎?」這種扭曲的道德邏輯,充分展現了他的自戀與病態心理。
從他的成長背景來看,他的價值觀主要受到家庭影響(父親與母親、姊姊的互動模式),再加上網路文化與同儕間對女性的物化,使得他對異性產生極端的佔有與控制欲。而 Jamie 本身在學校不受歡迎,這份自卑心理進一步激化了他的厭女情緒,最終釀成悲劇。

Jamie 的影子,無所不在
當我們回顧現今社群媒體上的性別討論、女性自媒體內容,甚至是匿名論壇中的仇女言論,不難發現,現實世界中仍有許多 Jamie 這樣的人存在。他們或許不會走向極端犯罪,但他們對女性的物化、對拒絕的敵意,依然滲透在我們的社會之中。
如何避免下一個 Jamie?
《混沌少年時》的案例,提供了一個警示,提醒我們在教育子女時,應該更加重視性別平等與情感教育:
1. 建立健康的性別價值觀:
家庭應避免傳遞「男性支配、女性順從」的刻板印象,讓孩子從小看到尊重與合作的兩性關係。
2. 培養同理心與情感表達:
透過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孩子理解他人情緒,避免將「征服與控制」視為男性價值。
3. 監督媒體影響:
限制孩子接觸過度物化女性或鼓吹有毒男子氣概的內容,並與他們討論這些訊息的真實性與影響。
4. 培養正確的自我價值觀:
讓孩子學會以內在價值(如善良、努力)為自豪,而非以異性的認同作為自我評價的標準。
5. 教導正確的挫折處理方式:
透過模擬情境,幫助孩子學會接受拒絕,並以健康的方式處理負面情緒。
6. 開放對話,避免禁忌:
讓孩子能夠自在討論性別、感情與尊重議題,避免讓他們從錯誤的管道(如匿名論壇)獲取歪曲的價值觀。
延伸閱讀:孫生自嘲性騷案!穿紅內褲被「她」打屁股,喊:「有問就可以」

《混沌少年時》不僅是一部懸疑推理劇,更是一面社會的鏡子,映照出青少年心理發展中的危險信號。Jamie 的悲劇,或許並非個案,而是累積了家庭、社會與文化影響的結果。唯有透過更全面的教育與價值觀引導,我們才能真正避免下一個 Jamie 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