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每40秒就有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輕生的人,生前到底在想什麼?該注意哪些跡象?【沙發讀書】

27 Jun, 2024

你知道嗎?全球每40秒就有人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對留下來的人來說,他們活著的每分每秒都在都在尋找一個答案:「為什麼?」為什麼他要自殺?為什麼他不再多想一下?但因為自殺涉及層面太廣,難以定義。因此,這本書《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就從動機到自殺行為的研究,為「留下來的人」提供一點線索。

3
圖片來源:Canva

理解自殺的含義

丹尼爾去世之後,他的父母幾乎沒有踏出過家門,而是在家裡一再重播他的人生,每個重要的里程碑、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他沒有留下遺書,而且,雖然他沒有憂鬱症病史,但他是九○年代初經濟衰退期的受害者,在一九九一年失去了他的「夢幻工作」。

他的母親尤其認為,從那之後他就再也不一樣了。他離世時三十歲出頭,在那之前的三年裡,他又經歷另外兩次失業,也失去了長期的交往對象。他開始嚴重酗酒,根據他母親的說法,他變得愁雲慘霧。但是他從來沒提過任何有關絕望或想自殺的事,他對未來相當樂觀,所以他的父母沒有太過擔心。然後一天晚上,他的父母和朋友聚餐回家之後,他們發現了他,已經沒有氣息。他們的狀況和其他許許多多的家庭一樣,無法查明具體的最終觸發原因,或是什麼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們曾經不知所措,不知為何如此,也不知當時為何會這樣。他去世之後幾個星期,他們兩夫妻自己透過意義建構得出結論:他搬回家住時覺得丟臉,而且看不到其他重拾獨立性的方式。我和他們通話的時候主要是在傾聽,並盡力用概括的方式回答他們的問題。

在英國,大部分自殺的人都患有可以混淆他們決策能力的心理問題。這類問題的合併症,像是酗酒問題,可能會加重現有的心理症狀,因為酒精是一種抑制劑。

延伸閱讀:永遠活在大家心中!張國榮逝世「此生摯愛」發合照懷念,粉絲被惹哭:謝謝你一直愛哥哥

4
圖片來源:Canva

「認知窄化」會催生自殺傾向

丹尼爾的父母認為心理學家所稱的「認知窄化」(cognitive constriction)的概念有助於他們理解,為什麼他可能看不到其他選擇,且將自殺視為他唯一的選擇。認知窄化通常也被稱為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這種思考方式,在有自殺傾向的人當中非常常見。

很多年前,史奈德曼就將認知窄化視為自殺心理的共同特徵之一,而處理這種窄化,也是認知行為治療(CBT)的重要部分。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常見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憂鬱症等)以及有自殺傾向之人的心理治療方法。

(中略)

如果你正在試著逃離精神上的痛苦,但你的思維卻只是變得愈來愈狹窄、愈來愈受限,想像一下那種感覺。這就類似於置身在精神的隧道裡,你在心智裡找不到任何出口。這種思維方式非常耗神,而且會使我們難以看到其他的選擇、不同的未來,或是精神痛苦結束的時刻。

延伸閱讀:MeToo事件讓你焦慮?面對恐慌症醫生建議這樣做!

未命名設計
圖片來源:Canva

以四十二歲的彼得為例,他數年前參與了我們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由臨床心理學家蘿拉.麥克德莫特帶領,研究對自殺過程的理解。

彼得有反覆出現的憂鬱症病史,曾和我們談到導致他企圖自殺的注意力窄化過程:

你失去了推理和合理化的能力,只能專注在這個絕望的情況以及它有多麼糟糕之上。那些時刻,你沒辦法合理地解釋事情,然後對自己說:「你知道嗎?或許明天你可以打電話給你的家庭醫生、精神科醫生或撒瑪利亞會。」

在那次訪談之中,彼得也談到了他的絕望和無力感:

多年來,隨著我的憂鬱症日益嚴重,它成為一種長期的經驗。我覺得當我感到想自殺的時候,念頭會變得更強烈。你會想著,「我又回到這裡了。過去我有過很多次這樣的感覺。我已經試過了,但都沒用。」所以我認為,當這種時候又來到,人會更加絕望,只想著這一次非要成功不可。這有點像是你一直在嘗試某件事,希望它能夠成功。你變得更加勢在必得。

有自殺傾向的人常常感到自己無法被其他人聽見,或其他人感覺不到他們的痛苦,他們也看不到別的出路。如同多年前我置身在真實的隧道裡一樣,不管喊得多麼大聲,似乎只能聽到自己的回音。

2
圖片來源:Canva

自殺者常見的狀態迷思:
情緒狀態的改善意味著自殺風險降低

這個迷思帶有一點悲傷的色彩,因為我遇過太多因為自殺失去摯愛的人,在事發前幾天,他們所愛之人情緒狀態改善,導致他們誤信而心安。他們心懷內疚,後悔自己「放鬆了戒心」,未能提高警覺,辜負了亡者。

當然,我能理解為什麼自殺者的家人或親近的朋友可能有這種感受,但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記住,即便能擁有事後之明,也可能無法挽救摯愛的性命。

若有任何人說「情緒狀態的改善意味著自殺風險降低」,切勿聽信。這不僅僅是迷思,更可能是悲劇性的錯誤,因為二者之間真正的關係相反。

認為自己找到解決之道,因此「精神好轉」
精神變好後,就具備了情感及認知能力執行自殺行動
8
圖片來源:Canva

情緒狀態的改善似乎與自殺風險「增加」有關,而不是減少。邏輯如下:當有人正處於憂鬱發作期(舉例來說)並且整個人都被痛苦淹沒的時候,他們往往沒有精力或動力去制定和實施自殺計畫;然而,如果他們決定選擇自殺做為結束痛苦的方式,情緒狀況可能會好轉,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自殺就是能永遠結束他們痛苦的方法。連鎖反應的結果就是,隨著情緒狀態改善,他們的動機和精力恢復了,現在他們具備了情感上和認知上的能力去計畫和執行自殺行動。

不過,如果你能合理地解釋對方情緒的改善,就可以安心了,沒必要過度警戒。例如,對方的情緒是因為他們已經解決了危機而得到改善,或者是因為藥物或心理治療對他們有幫助。在這種情況下,情緒的好轉合乎情理,眾所樂見,但這仍然不能保證他是安全的。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脆弱之人的心情莫名其妙改善了,原因可能值得關注,建議進一步探詢或提供支持。多年來我與多位臨床醫生之間的對話,也證實了我們不該聽信這種迷思。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家也悲傷地告知我,他們的一些病人在死亡前的幾天和幾週,似乎對治療更加投入,而且感到更滿足。

778A3FE2CB-SP-16923990
圖片來源:博客來

書名: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人為什麼會自殺?從動機到行為的研究探索,溫柔而理性地全面了解自殺

作者:羅里‧奧康納( Rory O’Connor)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

●輕生不能解決問題!造咖關心您
珍愛生命,請撥打1925自殺防治安心專線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