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也曾經小心翼翼地避開燒烤食物,深怕吃下過多「致癌物」?但你可能沒想到,早餐桌上的麵包、咖啡,甚至餅乾,其實都暗藏「丙烯醯胺」這個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A級的潛在致癌物!
延伸閱讀:不一定要超慢跑、重訓瘦身!英國研究每天「這樣走路」延長壽命11年

急診科醫師張適恆在最新的YouTube影片中揭露,許多台灣人愛吃的零食,如洋芋片、薯條,甚至比你想像的還要「毒」,其中某款超人氣零嘴,丙烯醯胺含量甚至比炸薯條還高,讓人看了不禁倒吸一口氣,這究竟是哪款零食,讓專家也皺起眉頭呢?
丙烯醯胺到底是什麼?怎麼吃才不會超標?

丙烯醯胺是一種在食物經過高溫加熱(120度C以上)時,因「梅納反應」產生的化學物質。這種反應是讓食物變得香氣四溢、金黃酥脆的關鍵,但同時也讓丙烯醯胺悄悄生成。那麼,哪些食物含量最高呢?來看看這份驚人排行榜
- 麵包:每公斤約20~80微克
- 咖啡粉:每公斤約400~600微克
- 餅乾:每公斤約300微克
- 薯條:每公斤約1000微克以上
- 洋芋片:每公斤約3000微克(驚!)
沒錯!讓人驚訝的是,洋芋片的丙烯醯胺含量竟然比炸薯條還高,一不小心就可能超標!

張適恆醫師指出,雖然丙烯醯胺與癌症的關聯還未完全確定,但長時間、大量攝取確實會對身體帶來負擔。他提到,根據2023年土耳其的研究,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患者的每日丙烯醯胺攝取量多落在20至40微克之間,因此他認為「每日攝取20微克」可以視為癌症風險可能上升的分界點。
烤麵包也中招?這種麵包最危險!

說到高溫烘烤的食品,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燒烤或炸物,但其實麵包也是丙烯醯胺的隱藏來源之一!張適恆醫師提醒,烘焙溫度越高、時間越久,麵包的丙烯醯胺含量就越高,尤其是表面烤得焦脆、深褐色的麵包,例如:法式長棍,因為烘烤時間長,表面酥脆,還有菠蘿麵包,上層糖衣烘烤後特別香脆。
但這是不是代表從此不能吃麵包了?其實不用太過恐慌!2024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常吃黑麥麵包、法國長棍麵包、德國酸種麵包的人,癌症風險並未顯著增加。
為什麼呢?關鍵在於成分單純、少加工!相較之下,台灣流行的台式麵包,如肉鬆美乃滋麵包、克林姆奶油麵包、菠蘿麵包等,額外添加大量油脂、糖分與人工添加物,已經不像純粹的麵包,反而更接近蛋糕或甜點,對身體負擔更大。
怎麼吃最安心?專家這樣建議
- 少吃焦脆食物:無論是烤麵包、炸薯條還是洋芋片,都盡量避免過度烘烤、炸得太焦的食物。
- 選擇低加工食品:像是黑麥麵包、全麥麵包,成分越單純越好!
- 適量攝取,避免長期大量攝取:每天不超過20微克的丙烯醯胺攝取量,降低長期風險。
- 均衡飲食,多吃抗氧化食物:蔬菜水果、綠茶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可減少自由基傷害。
雖然丙烯醯胺聽起來可怕,但只要聰明選擇、適量攝取,不需要因為恐懼就戒掉所有烘烤食品。畢竟,生活還是要有點「酥香脆」的幸福感,不是嗎?
主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