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多年來位居全國癌症發生率第二名,根據流行病學模型推估,其罹患比例已超越日韓,成為亞太地區第一,近年也出現明顯年輕化趨勢。一名39歲女性出現腹脹、糞便稀軟等症狀,短短半年的時間,肚子就大得像孕婦,到醫院檢查確診晚期大腸癌。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多年來位居全國癌症發生率第二名/圖片來源:unsplash
日前基隆長庚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在健康節目中分享個案,他曾接手過一位年僅39歲的女性患者,長期出現腹脹和排便稀軟的情況,卻因症狀不明顯,以為自己吃得太油膩而未加重視,直到半年後,腹部異常膨大就像懷孕一樣,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才驚覺罹患大腸癌晚期。
錢政弘透露,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仍有幾項可警覺的徵兆,首先是排便習慣改變,例如排便次數增加或變細、解便困難;頻繁放屁、腹脹;解血便;長期腰痛等,皆可能與腸道腫瘤有關。若有以上情形,建議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延伸閱讀:「從地上站起來」不是小事!不扶牆、不靠手,站不起來死亡風險高6倍
在預防方面,錢政弘建議調整飲食結構,減少肉類攝取,改吃糙米增加膳食纖維,有助於大腸蠕動,降低罹癌風險。他指出,薑黃具有抗發炎、抗癌作用,建議可入菜或選擇高劑量保健品補充;青花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所含的蘿蔔硫素,也是已被研究證實的抗癌物質。

青花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所含的蘿蔔硫素,是已被研究證實的抗癌物質/圖片來源:unsplash
錢政弘醫師特別提醒,若長期攝取過多「高脂肪食物、紅肉以及各類加工食品」,容易破壞腸道菌叢的平衡,讓壞菌增加、釋放出對身體有害的代謝物,進而引發腸道慢性發炎與黏膜損傷,這些變化不僅提高腸道瘜肉的形成風險,也可能進一步誘發大腸癌。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