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到底有沒有純友誼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可能要先區分一個重要的概念,也就是「有沒有想」跟「去不去做」是兩件完全不一樣的事情。但當然,沒有想就不會去做,有想的話統計學上也會傾向去做,選擇不去做的人可能佔少數。
所以男女之間的純友誼,就可以分做三種不同的排列組合:
一、有感覺,選擇什麼都不做=純友誼
二、沒感覺,選擇什麼都不做=完全純友誼
三、有感覺,選擇做些什麼=沒有純友誼
慾望的產生,來自於「物化」。
解釋一下物化,所有的「角色」都是物化的結果。例如:爸爸、媽媽、女兒、兒子、姊姊、妹妹、弟弟、哥哥、岳父、岳母、男友、女友、老公、老婆…以此類推。所有在我們心中,有一個既定的符合角色的作為、樣子的,就是「物化」。
我們剛出生時也物化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當作「供給者」或是「讓我活著,無所不能,像是神一般的存在」。那並非把父母看成一個人,而是角色,那就是物化。
當我們心中對於父母有這「好的爸媽」應該做些什麼、做了什麼就是「不合格的爸媽」或是代換任何角色,那就是物化。
對於慾望的客體,我們同樣也會有心中既定的一些符合我們慾望客體條件,來引發(與否)我們對於對象的慾望。也就是說,慾望,非得來自於物化。就像是性別認同女性、並且是異性戀的女人,很難對於穿著女裝擁有非常重的陰性特質的男性產生欲望(當然還是有可能只是機率很低),因為這樣子樣子的客體無法對於自己達成引發慾望的條件。
或是性別認同是男性,並且是異性戀的男人,很難對於完全打扮成男性的樣子肢體動作領域性強的身理女性產生欲望一樣。或是性別人同是男性,同性戀的男人,也很難對於女性的身體產生欲望。
曾經有個男性朋友跟我說他對於喜歡的兩個女人的感覺,這兩個女人,一個叫A一個稱作B好了。A對於他來說就像是一個神聖的存在,他說他不會對A產生非分之想,而且非常敬重她的想法,對於這個男性友人來說,A的價值,已遠遠超過「女人」。但是對於B,他說B對他有非常強的性吸引力,但他又常常靠北B的各種不討喜的個性,甚至還會用忿忿不平的語氣,說著想要用性來羞辱對方的想法。
我跟這男性友人一邊討論他對於兩個女性的心情,我一邊想到「厭女」這本書。
D「讓我想到厭女這本書,裡面講很多讓女人很不舒服的事情,但是好像真的可以對應到男性真實的感受上。」
友「所以厭女有寫像我這樣心境的人嗎」
D「也不純然是寫你,而是『男性之所以成為男性』。在西蒙波娃第三性這本書裡,一大概念就是認為性別是『成為』的,而不是天生。」
友「上次聖女情結你好像也有從我這驗證到。我覺得我常常想要保護女生,是因為認為女生是弱者。」
D「男性會從物化的角度看女性,其實會想要三妻四妾是因為男性之間的競爭,是把女性當成『戰利品』,而不是當成同樣的『人類』在尊重。」
友「嗯,所以我只喜歡有人追的女生而且越多越好,應該是這樣吧」
D「厭女裡面說,男生把女人當成欲望客體,是因為看不起女生,厭女裡面有這種氛圍。好像也有一些說法是,某些同性戀是因為認為女生是次等生物,覺得女性配不上自己(或覺得女性的身體很噁心)所以才『成為』同性戀。女生會成為同性戀有種說法則是,源於不信任男性這種性別的心理,所以轉為喜歡女性。」
友「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直有一種想法,就是『女性是拿來疼』的,這句話應該就是明顯的位階意識。」
D「這麼說來,『成為』男性的人會自然想要保護別人,而『成為』女性的人好像自然而然會想要有『被保護』的慾望。然而這種『被保護』的慾望其實就是讓自己保護自己的自主權同意被別人拿走,喜歡在『附屬地位』的人,這些人似乎陰性氣質也會比較重。但男性也自然而然會想要給這種女性特權,像是商店老闆看到美女會多給優惠一樣,或是對某些女人比較好、偏心等等。」
友「嗯,我會想保護A,但也會覺得A可以保護我,但不會想射在他臉上,對B就很想。」
D「難怪每次我看你描述B都有一種很矛盾,愛恨交織的感覺…那如果A一輩子不跟你修幹,你也可以接受嗎?」
友「可以,只是會很傷心。」
D「有時候我有一種感覺,覺得男生想狂幹一個女生、射在女生臉上是來自於貶低、作賤女性到一個極致所產生的快感。但大部份女生可能從來沒有做賤男生的慾望,甚至可能想被作賤,以性的方面來說的話。」
友「我剛發現,我以前不是說我有覺得喜歡過我的女人都要一輩子愛我,不管我愛不愛他們嗎?那好像也是戰利品的概念。是屬於我的東西,不能有自由意志愛別人。」
D「所以你說我是男的是種恭維嗎!?」
友「…可能是吧」
純友誼的兩難就在於,完全的純友誼,必須建立在「這個人對我毫無吸引力」的狀況下才能成立的。但這對於自己毫無吸引力的這個事實,是該高興還是應該難過?有純然的吸引力,卻又是必須被物化的過程,是該高興還是難過?
然而關係中的親密來自於「去物化」的過程,當我們能夠同理對方,拿掉對方身上的所有標籤,就是一種非物化的過程。不去用「男友、女友」的角色去束縛對方,純然地接受並尊重對方身為自己的個體空間的前提下,互相交流想法、互相理解,就是親密。
像兄弟之間、閨蜜之間,那些高同質性的羈絆,則是無法在物化的狀況下得到,全然的親密,則會扼殺慾望。而就也是為什麼交往久了之後會變成「像家人」而沒激情了。
這是一個難題,卻不是無法解決。人是立體的,而不是扁平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自我提升,必須讓自己更有深度,因為如果我們只是扁平的過日子,我們將只會有扁平的性格、扁平的印象,若我們不是純然的女人或是純然的男人,而是陰性特質與陽性特質的綜合體,並且擁有來去自如的彈性與自由度,也許我們都能成為重視的人心中的A,是慾望客體但不是純然的慾望客體,是非物化的親密客體卻又不是純然的非物化親密客體,正因為有能力流動,有能力重新組合,有能力使自己立體化,才得以得到的動態平衡結果。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