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感情進入停滯期怎麼辦?修復關係的重點不在找回愛的感覺,而是要給對方「被滿足」的快樂!

18 Jul, 2018

作者:楊嘉玲

  

 

當一個人嚷嚷著,

在關係中沒有「愛的感覺」,

他真正想表達的並不是關係裡沒有愛,

而是他找不到「被滿足的快樂」。

 

某天在網路上閒逛,看到有人發文表示自己和另一半愛情長跑很多年了,但最近對另一半的感覺越來越淡,甚至有些膩了,該不該分手?

沒多久,許多「熱心」的網友,開始分享自己的觀點。有人覺得沒感覺了,就好聚好散,免得走進婚姻、生了小孩,拖累更多人。

也有人覺得愛情本來就是如此,當激情褪去,兩個人要學會包容,不可能靠著怦然相處一輩子。

其實不管你支持或反對分手,不可否認的,兩個人在一起越久,孤單和不滿是必然的考古題。

面對關係的困境,不少人會把問題的焦點放在伴侶身上,覺得對方似乎要有能力,緊緊抓住自己的心。

於是乎,我們對伴侶的期待,隨著交往的進程,他/她必須從一開始的好情人、好朋友,慢慢地變成好玩伴、好父母、好教練。

在低潮時,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在困惑時,幫忙邏輯上的分析。

東西壞了,要會修;肚子餓了,要會煮。

還得懂得你每一種興趣,能夠隨時陪你閒聊,讓你感覺被理解。

不知不覺,我們把內在許多的慾望,投射在對方身上,期望對方擁有強大的功能,藉此滿足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需要。

「All in one」的設計,當然好,那麼我們就可以省去建立不同關係的力氣,省時又有效率。然而,你再仔細想想,當你把許多需求都放到另一個人身上,時間久了會發生什麼事情?

首先,我們都知道,當機器越複雜,故障的機率就會越高。大同電鍋「only one」的設計雖然簡單,卻十分耐用。

何況人不是機器,事務機某個功能壞了,也許你還會忍耐著用它。但人壞了,可能只是某一句話沒符合你的期待,你就會生對方的氣,導致他的其他功能也無法正常發揮。

於是,你不只失去一個情人,連帶生活其他的運作也隨之停擺。

更矛盾的是,就像你買了跑車,你很清楚自己欣賞它的馬力與操控性,所以你會忍耐它可能有點吵、坐起來也不舒服,你不會一邊開車,一邊嫌棄它不如勞斯萊斯安靜、舒適。

但回到親密關係,我們卻經常忘記自己當初喜歡上對方的理由為何,明明當初愛上對方的斯文/溫柔,習慣後,卻覺得對方不夠有魄力/俐落。這感覺就像你興沖沖移民到北極,待了一陣子後,卻開始嫌北極太冷。究竟問題是出在誰身上?

(倘若你仍堅持這世界上真存在一個人,可以滿足你各式各樣的期待與想像,我只能說,哆啦A夢是你最好的選擇。但前提是,你家的抽屜可以通往未來。)

當一個人嚷嚷著,在關係中沒有「愛的感覺」,他真正想表達的並不是關係裡沒有愛,而是他找不到「被滿足的快樂」。或覺得某一部分的自我無法得到釋放,這讓他感到有些失落。

而人在難過時,會很想要被支持、理解,這時如果最親密的另一個人無法讓他覺得滿意,他便會對關係失望,覺得這段感情大不如前。但,你可能還是本來的模樣,只是他要的不同了。

別忘了,快樂是自己的責任。當你只習慣從同一個人身上得到滿足,你其實是把自己情緒的權力交給他,任憑他回應的好壞決定自己的心情。

這世上沒有誰非誰不可,在質疑關係沒有愛之前,也許,先該問的是:你為自己的快樂做了什麼努力嗎?你有讓自己活出光彩嗎?還是,你只是期待有另一個人拯救你的低潮。

我很尊敬的一位心理學前輩哈克,曾說過一句話:「在愛中,自己的能力越好,伴侶就越自由,因為他不需要為你的快樂負責。」

在取捨一段關係前,或許更需要思考,你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了嗎?

 

轉個彎這樣想

別忘了,快樂是自己的責任。當你只習慣從同一個人身上得到滿足,你其實

是把自己情緒的權力交給他,任憑他回應的好壞決定自己的心情。

 

 

往下看更多《早點這樣想,該多好》相關文章

 


【你和他人的關係,是一種假性親密嗎?】

 

不少人在虛擬的世界裡,

看似吃得很開,呼風喚雨、無所不知,

實質上卻只是一種「假性的親密」,

知道彼此很多的訊息,

但現實中卻不一定有真正的情感基礎。

 

年輕的孩子問我:「老師,怎樣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啊?」青澀的臉龐寫滿了困惑,像是在陌生車站裡找不到月台,深怕遲一步,就錯過班車般,急著向我詢問方向。

「對你來說,什麼叫『更多』朋友?你現在完全沒有朋友嗎?」面對溺水的人,千萬別急著跳下水救他,拋個浮木讓他先抓著,確定對方冷靜後,再打撈上岸比較安全。

「有啊!我有朋友,但常互動的就那幾個,感覺有點遜,不夠有分量。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快跟大家打成一片?讓臉書上的數字好看一點?」速度,常常和青春劃上等號啊!

「聽起來你想要的朋友,像是一種裝飾品,用來突顯你在團體中的價值。這真的是你交『朋友』的目的嗎?」被我這麼一問,他愣了一會,聳聳肩,顯然從來沒有深思朋友之於自己的意義。

但我其實沒有打算說教,我能了解這個時期的學生,小腦袋瓜裡煩惱的,不外乎是同儕的關係。誰喜歡誰?誰又討厭誰?誰說誰的壞話?自己的意見有沒有被接受?

這些你可能覺得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是天大的事。畢竟在他們這個階段,自我認同還沒確立,往往需要透過外在的肯定以尋求自信,無法打自內心知道自己是誰?適合什麼關係?

加上社群網站的催化,不少人在虛擬的世界裡,看似吃得很開,呼風喚雨、無所不知,實質上卻只是一種「假性的親密」,知道彼此很多的訊息,最近忙什麼?去哪裡玩?吃了什麼東西?心情好不好?⋯⋯等,但現實中卻不一定有真正的情感基礎,能夠信任對方。

就像大人世界裡,比抬頭、名牌、名車、豪宅、存款;在孩子的世界裡,比朋友數、追蹤數、按讚數、回文樓高、轉分享。比較的項目,在性質上或許差異甚大,但在本質上卻是雷同的,都是透過外在的擁有,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想要獲得關注與認同。

不論大人或年輕的朋友,他們心裡真正的議題,都是無法在關係中感覺到全然的充實與支持,才需要透過這些有形的事物,消除內心的焦慮。

只是孩子還沒有能力撥開層層迷霧,用犀利的眼光、俐落的文字,看透遊戲的本質,只好跟隨眾人的腳步走,企圖在過程中贏得一些驕傲,用信心將迷惑驅趕開來。

但我也明白,在這強調物質的年代,我如果明白地訴求友誼的真諦,孩子不僅聽不懂,還會覺得我八股,下次見面再也不想和我多說兩句。

所以,我反問他:「你有去過超市買過東西嗎?」

「有啊!」他點點頭,蹙著眉,眼神閃爍著懷疑,不懂我為何要問他如此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

「那你去超市時,你會把每一樣東西都買回家嗎?」

「不會啊!我又不需要尿布、奶粉之類的東西。」

「這就對了,超市上陳列的商品,種類雖然繁多,但你會買的就是那幾樣。餅乾三大架、數十種,但你真正愛吃且會帶回家的就是那一兩款。就像朋友再多,你會說真心話的就那幾個。

「其他的不過也是看看,了解一下市面上有什麼新鮮貨,真要你掏錢試試看,你還很怕踩到雷。就像你不會隨便跟網友說自己的祕密。」

「但如果我有很多錢,我就都可以把它們帶回家啦!」

「那你把這些東西帶回家後,要做什麼?等著過期嗎?」他低下頭,開始思考「擁有」的真正目的。

「你慢慢長大了,會發現這個社會充滿不同個性的人,有人爽朗、有人孤僻、有些冷靜、有些暴躁,他們就像是貨架上的各類商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用途。重要的是你需要什麼?想要什麼?什麼東西你花心力買回家後,會有真正的快樂、讓你的生活運作得更順暢。

「你沒打算要當一個購物狂吧?還是你的夢想就是開一間超市,滿足你擁有各種商品的慾望?」

他笑了,露出羞赧的表情說:「你是要我量力而為,有多少錢?需要多少東西,才買回家?擁有太多是負擔,還會負債,而且也不會珍惜。」

我拍拍他的肩,肯定他開始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後跟他說:

「你現在很煩惱的事情,再過幾年就覺得沒什麼大不了,聽到別人有類似的困擾,還覺得小題大作。人都是這樣的,當時卡住我們的事情,裡頭都有一個很重要的需要等著被滿足,重要的不只是獲得方法解決那個問題,你若願意停下腳步,往裡頭看清楚之後再行動,或許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有時,放棄不去做的事情,會比忙著做一堆事,來得更需要勇氣。別讓追逐和競爭,讓你漸漸失去自己。

 

轉個彎這樣想

卡住我們的事情,裡頭都有一個很重要的需要等著被滿足,你若願意停下腳

步,往裡頭看清楚之後再行動,或許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內容由 大田出版《早點這樣想,該多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