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不高興94要坦白說出來!正確「表達憤怒」才是保護自己的最厲害手段,5大招讓你不傷和氣!

13 Sep, 2018

作者:大將軍郭

  

 

之前跟合作夥伴鬧彆扭,很多小夥伴替我鳴不平,這麼讓人生氣的事怎麼可以就此罷休?我的確沒有就此罷休,當天把工作任務完成,第二天與合作夥伴溝通把事情弄清楚,消除了彼此心中的怒氣,以後可以繼續合作。

很多人想知道這件事我是怎麼與合作夥伴溝通的。我們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跟家人生氣,跟戀人吵架,跟朋友一言不合就冷戰。生活中真的有太多事情容易激起我們的憤怒,一旦這種情緒沖上頭頂, 第一反應就是發脾氣。

我絕對不會告訴你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無用的心靈雞湯,畢竟有時候退到世界邊緣也沒用,你的憤怒還在,你們的關係可能隨時崩盤,息事寧人只是一時的,委曲求全持續不了一輩子。我絕對理解這種憤怒,也絕對支持你去表達,但你一定要明白為什麼你會憤怒,你又該如何表達憤怒。

我在生活中遇到過包子性格的「老好人」,好像遇到什麼尷尬的場面對他們來說都不算是事,被人指著鼻子罵都能賠笑臉。但你要是願意聽他敞開心扉打開話匣子,你聽到的絕對是各種苦楚和不易。因為不會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他們就變成了一片苦海,覆沒他們全部的棱角和底線。

憤怒就是打破底線和原則,當我們感到憤怒的時候,說明我們被觸碰到了內心的一條警戒線,跨越過去將會侵犯自我,所以,憤怒正是一個信號,提醒著我們需要保護。

一個師弟在國外讀研,被同門抄襲了畢業論文還提前交稿,他差點因此無法畢業。我說這個人太過分了,真是讓人生氣。他反問我:憤怒有什麼用呢?它變不成畢業論文啊!的確,憤怒無法轉化成一個你想要的結果,但放棄憤怒意味著你放棄了底線,放棄了保護自己的權利。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你依然會妥協,假裝瀟灑,說沒事。

 

長此以往,你會模糊了自己的原則,變成一個可以任意被人挑戰和侵犯的人。所以,憤怒雖然聽上去跟豁達和包容相悖,但它的積極意義在於它保護我們遠離那些可能會傷害我們的人和事,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底線在哪裡。

當然,如果你本來就是一個逆來順受不斷調整自己底線的人,你可以看起來很淡然很豁達,不需要憤怒,那就無須多言。最怕的是大多數人應對憤怒情緒的方式,悄無聲息地壓抑在心裡。

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要有涵養、有城府、不喜形於色、平和處事,這些刻板的要求鎖住了我們表達的欲望,尤其是對於那些負面的情緒,我們會習慣性地壓抑。堆積久了的憤怒就像房間裡的垃圾,會散發酸腐惡臭,污染你的內心。別以為它們可以自己清理乾淨,憤怒會以別的形式或者通過別的管道散發出去。

在公司跟上司生了悶氣,回家便跟家人發脾氣;跟伴侶鬧矛盾,會遷怒於孩子;更有甚者,我們常在社會新聞裡看到,有些人莫名其妙舉起兇器刺向陌生人。這些都不是簡單的情緒爆發,背後一定積壓了很久對他人和生活的不滿和憤怒。所以,一個智慧的、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敢於表達憤怒、消化憤怒的人。

 

其實,憤怒雖然很容易被感知,看上去像一種很核心的情緒,其實它不過是一種外顯的表象而已,憤怒之下,還埋伏著更為本質的感受。由戀人出軌引起的憤怒是因為我們被傷害,內心覺得自己可憐;被上司指責引起的憤怒會讓我們感到自己很沒用。這些憤怒之下都是挫敗和無力,是跟真實自我相關的更緊密的自我認知。因為價值和尊嚴被毀壞,我們需要把這些指向內在的感受牽引至向外,試圖在這個過程中奪回被剝奪的部分。可以說,憤怒是我們保護自己、重新建立自信和自尊的一種方式。

所以,表達憤怒對自身而言是一種合理的需求,我們在表達過程中疏通負面情緒,也可以避免加深內心的自責和羞恥。雖然這是我們很容易理解的方式,但表達憤怒的障礙還有一部分來源於擔心它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以及破壞人際關係。

別以為忍氣吞聲就一定會換來別人對你的好印象或者和諧順暢的人際關係,一方面你的憤怒沒有消解,一定會以其他方式作用於生活中。有可能因為積壓的憤怒,你不願積極跟對方溝通、相處,關係自然會疏遠或者引起更深層的矛盾。另一方面,多次的壓抑會讓對方誤解你的底線,不斷侵蝕你的利益,把你當作一個軟弱無能的人。

正確合理地表達憤怒,其實更有利於關係的加深,讓雙方建立起以真誠和尊重為基礎的真實有效的人際關係。

 

>>> 一定要注意表達時的語氣

 

溝通的時候,我們不是僅聽對方說了什麼,也會從語氣中判斷對方的態度。原本是對方犯錯惹怒了你,但很有可能因為你的表達過激反而讓自己處於弱勢。話要好好說,才會有人聽。別因為自己站在更有利於輿論的位置就抬高語調、大聲斥責,這樣不夠體面,往往還會進一步激怒對方,把溝通引向爭吵。

 

>>> 先說一句能拉近彼此距離的話

 

鬧矛盾不意味著全面否定你們的關係,朋友還是朋友,戀人也不能一言不合就分手。在表達之前先用一句貼心話拉近距離,會更容易讓對方放下防禦,也能促使對方換位思考。

分享一下上次我跟合作夥伴的開場白:「兩年來,我們一直都是互相支持的合作夥伴,你也是我非常重視的朋友。」

其實,這句話跟我表達的內容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因為這句話,他明白我依然把我們曾經愉快合作的經歷以及我們深厚的感情放在前面,我沒有忽略他的付出,而我接下來要說的話都是為了我們能更好地合作。

這句話的變體包括先肯定對方的優點,比如,「你一直很關心我」 「你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說這話的同時不僅關照到對方的感受,也在無形中平復了自己的情緒。

 

>>> 講感受而不評價

 

我見識過很多爭論,最開始還能心平氣和地溝通,可一旦有一方先甩出對另一方的負面評價,接下來無一例外會陷入爭吵。你一定要明白,你憤怒的是這個人在這件事上的做法和態度,而不是他整個人都讓你厭惡。如果你在表達憤怒的時候也否定了對方,這會讓你們忽略問題本身而陷入無休止的人身攻擊。

「你就是個不考慮別人感受的人」 「你太無恥了」 「你有病吧」,類似的負面評價都不要說,真正傷感情的不是憤怒,而是你徹底的否定和攻擊。

你可以試著講你的感受,因為對方做的事讓你感到傷心、難過、委屈等,情緒會傳遞,會讓對方有可能感同身受,相比直接告訴對方「你錯了」,講感受才是讓對方真正認識到自己錯了的有效途徑。

 

>>> 不追溯過去

 

我的一位閨密因為男朋友爽約還理直氣壯看電影而生氣,她描述了他們爭執的全過程,最後講到他們第一次約會的時候男朋友遲到,甚至扯到了男朋友打遊戲不上進……且不說她男朋友到底犯了多少罪,單就閨密的溝通方式而言,絕對是一個只會將問題擴大化的巨大「bug」(缺陷)。討論問題要聚焦眼下,引起你不快和憤怒的事情是什麼就討論什麼,不要把過去遺留的問題也拉進來攪局,那些問題過去沒解決,怎麼可能在大家都不愉快的當口統統解決呢?

提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最可能的結局是,你們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問題,還把過去所有的憤怒重新體驗了一遍。

 

>>> 提需求和建議

 

表達感受不是重點,讓對方道歉也不是終點。表達憤怒也能產生防患於未然的作用,所以最後一定要提出你的需求,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希望對方怎麼做才不會引發矛盾。

拿閨密的事情舉例,她可以告訴對方,希望他下次遵守約定,如果實在有不得不爽約的理由,至少先道歉,並且答應以後再陪她去看這部電影作為補償。這既給了對方臺階下,也指明了方向。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和不願被觸碰的東西,我們雖然渴望別人不踐踏這個柔弱的領地,但確實沒辦法要求所有人完全了解自己,沒辦法毫無摩擦就建立起堅實的關係。所以,憤怒是一種試探,也是了解彼此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情緒交換,迴避它就是對真實人生的逃避,意味著你無法真正跟你的情緒做朋友。

真正智慧的人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憤怒來源於哪裡,懂得合理地表達憤怒,也敢於去表達,因為這意味著我們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也能坦蕩地面對他人。

 

 

往下看更多《我們終將告別那些揮之不去的痛苦》相關內容

 

 

【他付出得越多,才會越珍惜你】

 

很久之前看過一部日本電影,講的是一對夫妻的故事。他們經營一家雜貨鋪,其實一切都由妻子打理,進貨、上貨、賣貨和家務都不需要丈夫操心,他每天發呆喝酒就好,偶爾心情不好還打打妻子。整部電影很灰暗,妻子非常辛苦,丈夫對一切不聞不問,最後竟然離家出走再也沒回去。

當時看完這部電影感覺很壓抑,也曾感慨過,這個男人無能又負心,女主偉大又可憐。

直到最近我見到了這部電影的現實版,卻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A姑娘跟男朋友在一起多年,兩個人家境都很一般。為了攢錢買房子省吃儉用,男友賺的不多工作也累,A姑娘體貼他,所以不論自己多辛苦都會包攬家務活。下班回家先給男朋友做飯,吃完飯她洗碗打掃衛生,有時候還會接些私活忙到半夜。男友有時候也會主動幫忙做點什麼,A姑娘都會以「你刷碗不乾淨」這樣的理由回絕。有幾次A姑娘生病,男友說叫外賣吧,你也休息一下。A姑娘說,外賣貴,還是自己做吧。

總之,只要A姑娘還有一口氣,她就不會讓男朋友操一點心。

剛開始在一起的時候,每逢紀念日情人節,男友會送禮物和花,但A姑娘都會嗔怪他,說「不用買不需要的東西,玫瑰花又不能變成首付」。經過這麼幾次,他們沒再過過任何節日,A姑娘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妥,男友更是不會再表達心意了。

A姑娘的確賢慧體貼又懂事,或者說不該賢慧體貼懂事的時候也這麼做了,只可惜並沒換來對方的珍惜。男友借著換工作的由頭,離開了北京,提出了分手。A姑娘問,理由呢?不是好好的嗎?是我哪裡做錯了嗎?為什麼要分手?

男友說,你沒錯,是我的問題,我欠你太多,承受不了。

如果A姑娘來問我這個問題,我想說,你是個好姑娘,但你真的做錯了。勤儉持家沒錯,任勞任怨沒錯,錯的是過頭了,這段關係中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存在,另一個人絕對不該只是個擺設。

 

愛一個人總要用些方式來表明心跡。你願意為他吃苦做飯洗衣,但至少該接受他為你繫上圍裙擦擦汗;你願意為他艱苦樸素不添置新衫新鞋,但至少該對他的節日饋贈感到驚喜。然而,這一切都被抹殺了,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只是一方單方面地付出,另一方等著接受就好,一旦另一方想要投入和付出點什麼,就會被回絕和否定。

很多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以為掏心掏肺,替對方打點好一切才是愛得徹底,他們愛的方式就是不停付出,絕不求回報,好像對方為他做點什麼都是一種羞辱。他們以為這樣就能鎖定對方,讓對方死心塌地,「因為我對你這麼好,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肯定會更愛我,更珍惜我」。

實則不然,他想表達的熱情都被你趕跑了,你要讓他更愛你,他還能怎麼表達?

任何關係都不能靠單方面的投入來維持,需要雙方一起努力付出才能走得長遠。如果你想要對方也重視這段關係、更愛你,同樣需要他不斷投入。

列夫•托爾斯泰寫道:「我們並不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好而愛他們,而是因為自己對他們的好而愛他們。」

這句話不是沒有依據。反覆被驗證的「佛蘭克林效應」提到:「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換句話說,要使某個人喜歡你,你要讓他為你付出。

當時的實驗結論依然適用於現在,假使你跟戀人在一起,是不是當初克服了越多的困難,投入了越多的精力和時間,你就會越珍惜這段關係?即便你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對方並不是那麼讓你滿意,兩個人在一起也並不總是其樂融融的,你會立刻決定分手嗎?

這個過程中,你出現了認知失調,因為你的態度(對關係的滿意度不高)和行為(對關係付出得多)之間產生了衝突,內心自然會產生焦慮和不快,本能反應就是想辦法降低這種焦慮和不快。所以,很多人會自我懷疑一番後放棄分手的想法,他們會想辦法自我說服,告訴自己,其實我還是很喜歡對方的,我們的戀愛也有很多美滿之處。他們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使認知平衡,讓心情平復,並且逐漸強化了「我很愛他」「我對我們之間感到滿意」之類的想法。

這樣看來,只要付出,我們就會加強對付出對象的喜愛,從而感到越來越喜愛,促使我們付出得越來越多,這才是良性循環。

 

美國經濟學家丹.艾瑞里也發現過類似的結論,投入越多的勞動(情感)就越容易高估物品的價值。他把這種現象稱為「宜家效應」。當人們購買了宜家的家具後,回到家需要花很多力氣把它組裝起來。對親手組裝的家具,喜愛程度會超過同等品質的其他家具。這種個人的付出會讓人們更高地評價物品本身的價值。

所以,當一個人為你付出的時候,不只是為了平衡自己的認知而更喜歡你,他們在情感體驗上也會產生變化。付出的過程中,對方會感到愉悅,普通的家具也會因為被傾注了心血而使我們感到欣喜,更何況是一段關係和一個人。因為他的付出讓這段關係建立、發展、煥發光彩,讓它變得獨特而富於個性,他自然會產生依戀的感覺。

我想起自己身上發生的一件事,我是出了名的「植物殺手」,養什麼都會枯萎,只有一盆綠蘿非常茁壯(別人說因為綠蘿好養),我每天都會看看它生長得如何,還會定期澆水,對它愛護有加。但一次臨時出差回來,我發現綠蘿開始泛黃,非常擔心,發訊息問朋友怎麼辦。他說,實在不行你再買一盆啊,反正都一樣。我說,怎麼能一樣呢?那是我精心照料過的綠蘿!

其實,我知道,如果把我養過的綠蘿和一盆造型差不多的綠蘿擺在一起,很難區分它們,但是因為我對它投入過時間和精力,我更珍惜它,覺得它與眾不同。

 

當然,除了依戀和愉悅,為他人付出也會讓自己產生價值感和自我成就感。這些美好的體驗都會讓一個人對付出和投入的對象評價更高,積極的情緒會持續、不斷擴散。

我們常說要對自己好一點,這種「好」可以理解為適度滿足自己的需求。渴望別人對自己呵護和付出,也是一種需求,所以對自己好當然也包括欣然接受對方的付出和愛的表達。你值得對自己好,也值得別人對你好,這才是對自我的肯定。

長期單方面地付出對你而言,不僅是對自我價值的貶損,其實也是對對方的輕視。別擔心接受付出就是虧欠,互相付出才是更加相愛的基礎和動力,更何況你有能力也有心去回饋,不是嗎?

 

 

內容由 皇冠文化《我們終將告別那些揮之不去的痛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