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付出太多其實很NG?!為感情付出的額度記得要「持平」,享受對方給你的好,能讓他更珍惜你!

19 Sep, 2018

作者:大將軍郭

  

 

很久之前看過一部日本電影,講的是一對夫妻的故事。他們經營一家雜貨鋪,其實一切都由妻子打理,進貨、上貨、賣貨和家務都不需要丈夫操心,他每天發呆喝酒就好,偶爾心情不好還打打妻子。整部電影很灰暗,妻子非常辛苦,丈夫對一切不聞不問,最後竟然離家出走再也沒回去。

當時看完這部電影感覺很壓抑,也曾感慨過,這個男人無能又負心,女主偉大又可憐。

直到最近我見到了這部電影的現實版,卻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A姑娘跟男朋友在一起多年,兩個人家境都很一般。為了攢錢買房子省吃儉用,男友賺的不多工作也累,A姑娘體貼他,所以不論自己多辛苦都會包攬家務活。下班回家先給男朋友做飯,吃完飯她洗碗打掃衛生,有時候還會接些私活忙到半夜。男友有時候也會主動幫忙做點什麼,A姑娘都會以「你刷碗不乾淨」這樣的理由回絕。有幾次A姑娘生病,男友說叫外賣吧,你也休息一下。A姑娘說,外賣貴,還是自己做吧。

總之,只要A姑娘還有一口氣,她就不會讓男朋友操一點心。

剛開始在一起的時候,每逢紀念日情人節,男友會送禮物和花,但A姑娘都會嗔怪他,說「不用買不需要的東西,玫瑰花又不能變成首付」。經過這麼幾次,他們沒再過過任何節日,A姑娘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妥,男友更是不會再表達心意了。

A姑娘的確賢慧體貼又懂事,或者說不該賢慧體貼懂事的時候也這麼做了,只可惜並沒換來對方的珍惜。男友借著換工作的由頭,離開了北京,提出了分手。A姑娘問,理由呢?不是好好的嗎?是我哪裡做錯了嗎?為什麼要分手?

男友說,你沒錯,是我的問題,我欠你太多,承受不了。

如果A姑娘來問我這個問題,我想說,你是個好姑娘,但你真的做錯了。勤儉持家沒錯,任勞任怨沒錯,錯的是過頭了,這段關係中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存在,另一個人絕對不該只是個擺設。

愛一個人總要用些方式來表明心跡。你願意為他吃苦做飯洗衣,但至少該接受他為你繫上圍裙擦擦汗;你願意為他艱苦樸素不添置新衫新鞋,但至少該對他的節日饋贈感到驚喜。然而,這一切都被抹殺了,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只是一方單方面地付出,另一方等著接受就好,一旦另一方想要投入和付出點什麼,就會被回絕和否定。

很多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以為掏心掏肺,替對方打點好一切才是愛得徹底,他們愛的方式就是不停付出,絕不求回報,好像對方為他做點什麼都是一種羞辱。他們以為這樣就能鎖定對方,讓對方死心塌地,「因為我對你這麼好,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肯定會更愛我,更珍惜我」。

實則不然,他想表達的熱情都被你趕跑了,你要讓他更愛你,他還能怎麼表達?

任何關係都不能靠單方面的投入來維持,需要雙方一起努力付出才能走得長遠。如果你想要對方也重視這段關係、更愛你,同樣需要他不斷投入。

列夫•托爾斯泰寫道:「我們並不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好而愛他們,而是因為自己對他們的好而愛他們。」

這句話不是沒有依據。反覆被驗證的「佛蘭克林效應」提到:「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換句話說,要使某個人喜歡你,你要讓他為你付出。

當時的實驗結論依然適用於現在,假使你跟戀人在一起,是不是當初克服了越多的困難,投入了越多的精力和時間,你就會越珍惜這段關係?即便你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對方並不是那麼讓你滿意,兩個人在一起也並不總是其樂融融的,你會立刻決定分手嗎?

這個過程中,你出現了認知失調,因為你的態度(對關係的滿意度不高)和行為(對關係付出得多)之間產生了衝突,內心自然會產生焦慮和不快,本能反應就是想辦法降低這種焦慮和不快。所以,很多人會自我懷疑一番後放棄分手的想法,他們會想辦法自我說服,告訴自己,其實我還是很喜歡對方的,我們的戀愛也有很多美滿之處。他們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使認知平衡,讓心情平復,並且逐漸強化了「我很愛他」「我對我們之間感到滿意」之類的想法。

這樣看來,只要付出,我們就會加強對付出對象的喜愛,從而感到越來越喜愛,促使我們付出得越來越多,這才是良性循環。

美國經濟學家丹.艾瑞里也發現過類似的結論,投入越多的勞動(情感)就越容易高估物品的價值。他把這種現象稱為「宜家效應」。當人們購買了宜家的家具後,回到家需要花很多力氣把它組裝起來。對親手組裝的家具,喜愛程度會超過同等品質的其他家具。這種個人的付出會讓人們更高地評價物品本身的價值。

所以,當一個人為你付出的時候,不只是為了平衡自己的認知而更喜歡你,他們在情感體驗上也會產生變化。付出的過程中,對方會感到愉悅,普通的家具也會因為被傾注了心血而使我們感到欣喜,更何況是一段關係和一個人。因為他的付出讓這段關係建立、發展、煥發光彩,讓它變得獨特而富於個性,他自然會產生依戀的感覺。

我想起自己身上發生的一件事,我是出了名的「植物殺手」,養什麼都會枯萎,只有一盆綠蘿非常茁壯(別人說因為綠蘿好養),我每天都會看看它生長得如何,還會定期澆水,對它愛護有加。但一次臨時出差回來,我發現綠蘿開始泛黃,非常擔心,發訊息問朋友怎麼辦。他說,實在不行你再買一盆啊,反正都一樣。我說,怎麼能一樣呢?那是我精心照料過的綠蘿!

其實,我知道,如果把我養過的綠蘿和一盆造型差不多的綠蘿擺在一起,很難區分它們,但是因為我對它投入過時間和精力,我更珍惜它,覺得它與眾不同。

當然,除了依戀和愉悅,為他人付出也會讓自己產生價值感和自我成就感。這些美好的體驗都會讓一個人對付出和投入的對象評價更高,積極的情緒會持續、不斷擴散。

我們常說要對自己好一點,這種「好」可以理解為適度滿足自己的需求。渴望別人對自己呵護和付出,也是一種需求,所以對自己好當然也包括欣然接受對方的付出和愛的表達。你值得對自己好,也值得別人對你好,這才是對自我的肯定。

長期單方面地付出對你而言,不僅是對自我價值的貶損,其實也是對對方的輕視。別擔心接受付出就是虧欠,互相付出才是更加相愛的基礎和動力,更何況你有能力也有心去回饋,不是嗎?

 

 

往下看更多《我們終將告別那些揮之不去的痛苦》相關內容

 

 

【朋友不能變戀人?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對】

林心如和霍建華十年好友,最終走進了婚姻殿堂。有人感嘆:十年前他們為什麼沒在一起啊?

真的不是所有的好友都能成為情人,這中間有多少曲折,不足為外人道也。

但凡坦蕩蕩地把一個人定義為朋友,且已經沿襲了朋友的交往模式一段時間,再發展出戀情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小。

我聽過一些故事,兩個人不鹹不淡地培養出友情,但有一個人漸漸萌生出愛意,苦於朋友的身分不敢表達,怕連朋友都做不成了,於是只能藏著忍著煎熬著,以朋友之名陪伴對方。也不知道對方什麼時候戀愛。這樣的話,就基本宣告了雙方之間是不可能的,只能一個人悄悄忘掉對方。

你恨自己沒早表白,你恨你沒在最初就明白自己的心跡,最後只能陷入「不說憋屈,說了矯情」的尷尬境地。

兩人從朋友轉變成戀人,並非不可能。的確有這樣的個案存在,忽如一夜春風來,兩個人的關係曖昧了起來,最後竟終成眷屬。可這陣風是怎麼刮的呢?朋友到底怎樣才能發展成戀人?

前提是你要先清楚眼下的狀況,朋友跟戀人的相處模式是不同的。

 

>>> 首先,需求不同

朋友之間,信義為基礎,需要共鳴,需要互惠互利,彼此的付出追求平衡和穩固。心理層面,我們希望跟朋友在一起輕鬆愉悅,對對方認同和欣賞,同樣渴望被對方認同。我們不需要朋友時時刻刻參與我們的生活,大多數人也不會要求成為彼此的唯一,友情的排他性和連結的緊密性都是相對較弱的。

戀人之間相處,雖然有一部分跟朋友之間相像,同樣需要精神交流,彼此付出,渴望在一起獲得愉悅,但愛情的建立一定是以有欲望和更為強烈的親密感為基礎的。朋友是那個你希望跟他徹夜暢談,或是可以在外「high」(痛快地玩)到天亮的人,而伴侶是你希望無論多晚都能跟你一起回家共枕的人。並且,在愛情中,你們對彼此的連結要求更為緊密,你可以接受朋友幾天甚至幾個月不聯繫,但對戀人而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需求程度和接觸頻率不一樣,戀人之間更容易產生矛盾,兩個人在一起並不總是輕鬆愉悅的,還伴有嫉妒、猜疑、爭執等負面的情緒出現。最為重要的是,愛情是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的,你可以朋友遍天下,但戀人在某時某刻只能有一個。

 

>>> 其次,朋友身分和戀人身分看重的特質不同

體貼、幽默、誠信、善解人意之類的特質很容易讓人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朋友,因為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會感覺可靠又安全。但作為戀人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陷入愛情裡的人會追求浪漫、激情,所以能激發神秘感、好奇感的特質更為重要。然而,這些特質因為帶有濃重的個人魅力色彩,所以很難一概而論,就像有人喜歡「高冷」,有人喜歡「作」,有人喜歡傻氣,有人喜歡執拗,這些放在朋友身上或許並不是會博得好感的特質,但放在戀人身上卻是可以增加情趣和吸引力的。

基於這樣的不同,即便不能說朋友和戀人之間隔著千山萬水,但要跨越這段距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到底你們之間有沒有機會,不妨先試探一下。

試探的方式是你一定要做一些改變。

這些改變不是要持續地在語言和行動上向對方表達愛意,而是從細微之處著手。

著裝、交流的話題都是可以先改變的部分。

異性朋友之間相處久了,性別角色可能會趨於模糊,這很不利於愛情的產生。如果平時的著裝以追求舒適為主,是很難引起對方注意的,嘗試一些可以突出性別特徵的服裝,讓對方眼前一亮,觸動對方的性別角色意識,這是個不錯的開始。

交流的話題可以從粗獷收回到細膩,更多聚焦在情感和情緒層面,這樣會更有利於彼此打開心扉。談論近況是安全的選擇,但從近況中找到對方可以深度傾訴的話題點,適當的時候給予關注和情緒回應,會讓你們之間的關係有更深度的連結,固有的相處模式鬆動,就會產生新的可能,而這是從朋友走向戀人的必經之路。

除此之外,兩個人可以嘗試做一些不一樣的事。先有土壤,才有可能培育出愛情的花朵。我問受這個問題困擾的男性朋友,他跟喜歡的女孩平時見面都做什麼。他說跟其他朋友沒什麼區別,深夜喊她「擼串」喝酒,週末跑步。當然,這些活動雖然有趣,卻很難讓人有「約會」的感覺,更是跟浪漫溫馨扯不上關係。容易營造氣氛的活動有很多,看愛情電影,找個環境好的餐廳,哪怕泡咖啡館都比去嘈雜的燒烤攤更容易產生曖昧情愫。

當然,即便是你已經開始試探,但如果不增加見面的頻率和時間,剛剛建立的連結也很容易被打破。適度多發出見面的邀請,不但能增加接觸的機會,讓感情迅速升溫,同時你的這些改變也是一種暗示,如果對方有意,離戀人的關係就更近了一步。

還可以嘗試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打破原有的交流習慣。當你先調整成把對方當成「戀人」的狀態,該說什麼、該用什麼語氣表達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細膩地多表達支持、體貼、理解,要好過大而化之的「沒事的」 「都會過去的」, 「心疼」 「擔心」要比「哈哈哈哈」更能觸動對方。

從朋友到戀人是需要過渡的,改變就是過渡的嘗試,雖然慢了一些,總好過你不了解情況就冒進,所以有兩件事盡量不要做。

 

>>> 一是不要直接表白

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表白,會給對方造成心理壓力和防禦心態, 很可能他還沒準備好去思考這個問題,之前也毫無預兆,反而會下意識地把你推開,逃避繼續接觸。這也是很多人說的「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給對方一些暗示和按照之前所說的去做些改變,是給對方留餘地,也是給自己留餘地,這是一種禮貌和尊重。

 

>>> 二是不要表現得太過熾熱

從朋友到戀人,做到潤物細無聲是絕妙的,做到讓對方察覺,在心中泛起波瀾的是高手,做到狂轟濫炸則適得其反。太有壓迫感的追逐會引起懷疑和反感,對方心中會產生虧欠感。所以,要注意密度和強度,畢竟你要的不是一時的煙花絢爛,而是一輩子的細水長流。

我以前看過一部青春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男主角李大仁和女主角程又青從朋友發展成戀人,一共花了十五年時間。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捨得十五年,又有多少李大仁最終能等到程又青。但誰的青春都是限量版,有些人錯過就不在。如果真的喜歡上好朋友,邁出那一步,或許會望見一片新天地。

 

 

 

內容由 皇冠文化《我們終將告別那些揮之不去的痛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