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以「和」為貴的日本,竟然也會教小朋友「如何拒絕」?一位居日媽媽最近在臉書上分享,女兒就讀的學校為孩子們安排一個「學習拒絕」的課程,讓她大感震驚!
課程開始,老師先請小朋友分享自己「對拒絕」的看法,大部分小朋友對拒絕都是抱著「看情況」的態度,可能會因為人、事、場合,看狀況決定要不要拒絕,有的則是大大方方承認:只要是自己不想要的事情,當然可以拒絕對方。透過這一步驟,老師也看出來小朋友對拒絕的態度:「有些小孩知道怎麼做,但沒仔細想過原因;有些小孩想過原因,但不一定知道要怎麼做。」
最後,就是拒絕的攻防戰:「你最好的朋友來問你:欸,可以借我那個XXX嗎?」(XXX是你家明確禁止的東西,像是電動、貴重物品之類的)一名孩子扮演熱情有不斷施壓的朋友,另一名則飾演堅守家庭規定、緊張應對的角色。在幾回合攻防後,孩子忍不住脫口而出「你夠了喔!」,引來全班笑聲,也讓現場家長直呼「太寫實」。

原Po媽媽:「太寫實了!這種情況在大人的世界也很常見。對方不見得有惡意,但壓力就是會一點一點地來。你不想失去朋友,不想讓人討厭你,可是你內心就是很不舒服。」遇到這種兩難的情況,老師也沒有給予對錯,而是引導孩子們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你覺得他剛剛是什麼感覺?」、「你覺得他有沒有注意到好朋友的為難?」、「有沒有別的說法讓自己更自在?」
延伸閱讀:小孩遲到該不該送?父親堅持不載引熱議:是教育還是冷血?
學會說「不」,才能保護自己
這堂關於「拒絕」的課,傳遞的不只是自我保護,更是尊重他人、建立界線的開始。在沒有風險的教室裡,老師提供的是給孩子練習拒絕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學習如何好好地說出:「不好意思,我不行。」而在這個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與「情緒界線」的時代,身為家長的我們是否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更多讓孩子「安心拒絕」的空間?

我們不需要總是要求孩子「懂事」「配合」,而是可以從一次不勉強的對話開始,讓他們知道:你有選擇的權利。面對不恰當的要求,學會如何不違背自己,也不傷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