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一不小心就被你收編!懂得滿足對方「心靈需求」談戀愛場場必勝,做好3點瞬間多加50分!

09 Oct, 2018

作者:亞瑟

 

 

 

 

「心靈供給」在四項供給項目內,是最為加分的一項,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的男性左腦比右腦發達,且傳統的社會框架為男人貼上了「必須理性思考」的標籤,而為女性貼上了「情緒化」、「感受多」的標籤,所以我們長期受到的都是邏輯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訓練,卻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處理情緒。以致於多數男性的情緒是以壓抑的方法處理,當我們連自己的情緒都不會處理,怎麼有辦法協助別人處理情緒?

  但對於女性來說(其實不止女性,對所有人類來說都是),情緒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緒處理的優先程度遠大於問題處理,這恰好與男性受到的訓練相反,因此,「情緒處理」成了絕大多數男性的弱項,但「情緒處理」對女性而言的需求量又相當高,就形成了「高需求低供給」的現象,這就是「心靈供給」之所以是四項供給項目中最加分的原因。

 

心靈供給的注意事項

而「心靈供給」又有層次上的差別,較低層次是同理對方情緒,較高層次是人生導師。許多人都想達到人生導師的境界,但這需要相當程度的修煉,否則只會變得很惹人嫌。在我們還不確定對方需要的是什麼以前,最好不會隨便給予他人建議,否則會很像過年時期拼命想給予指導的親戚長輩。

  由於太多男性習慣在接收到女性情緒的第一時間,就急著想處理問題了,在有這些人墊背的情況下,只要你能學會「先不處理問題,好好讓對方把話說完,然後同理對方」,你就能先贏過50% 的對手。

 

同理有三個簡單的具體步驟:

1 . 回應

在對方說話時,用點頭、「嗯」來示意,表示自己正在注意聽對方說話。

2 . 提問

向對方提出問題,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以及釐清不了解的部分。

提問不僅是資訊上的收集與確認,也包含了情緒層面,例如:

「那你應該很生氣吧?」

「那你是因為XXXX,所以覺得很難過嗎?」

情緒層面的提問能讓對方感覺到你正在同理以及試圖了解她的情緒,到這邊其實就已經完成了基本的同理。

3 . 表達

將聽完的感覺如實向對方表達,不論好壞,只是誠實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

「我聽完以後,感覺你好像是真的把對方當成好朋友,但覺得對方沒有同等的對待你,所以才會這麼生氣。」

「我聽完以後,感覺你的主管好像今天心情特別不好,因為你說他平常也不會這樣,會不會他並沒有在針對你呢?」

有時候表達完,也有可能會加上一些提問,例如:

「你老闆真的很過份耶,你怎麼可以忍到現在啊?為什麼不離職啊?」

「聽起來你真的很在意這個朋友耶,那你要不要試試看跟他說你其實很不高興呢?他會不會根本不知道你很不高興?」

這些問題可以讓你更深入的了解對方,也能讓對方說出更多自己的想法及事件的細節。

利用回應、提問、表達這三個簡單的同理步驟,就可以有效的處理對方的情緒,至少讓對方能找到一個情緒上的出口,甚至可能由於你的提問,讓對方發現一些自己的盲點,或是整理出一些答案。比起直接給予建議,先將對方的話聽完,會是更有效率,也對關係更有幫助的辦法。

  「娛樂供給」與「心靈供給」兩者,都屬於無形的、看不到摸不著,卻能被感覺到的。也由於這兩者較為抽象,所以不像經濟供給跟資訊供給一樣容易被拿出來比較,擁有這兩者的人,也比較能增加自己的獨特性,不容易進入紅海市場。

  如果你本身的硬體資源較少或較為弱勢,可以多加強軟實力的部分,同樣也能達到吸引的效用。同時,軟實力對於建立穩固的長期關係,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往下看更多《從左手到牽手》相關文章

 

 

【多元性:從平面到立體】

  從上一節可以知道,到了「延續相處」的階段,我們其實沒有太多的招可以用,最主要的關鍵在於你平時與對方相處的氣氛及態度。比起不斷的用招,穩健而輕鬆的態度更有機會為你贏得一段穩定的關係。

  在這個階段,雖然用招的比例減低、與對方真實相處的時間變多,但還是有些可以遵循的方向,避免我們在這個階段快速失去吸引力。

  上一節提到女性會在這一階段進行綜合的了解與評估,所以比起純粹的激情,這個階段我們更適合做的事情是「展現自己的各個不同層面」。藉由各個面向的展現,可以讓對方對你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也能製造反差感,吸引到原本沒有被你吸引的對象。而各種不同的層面及反差,其實就是所謂的多元。

  多數的人都有一套自己心中認定的好壞對錯標準,認為怎麼樣的人會被喜歡、什麼樣的人會被討厭。這套標準或許是過往父母或師長灌輸的思想、社會的規範,也可能是從身旁朋友或自身經驗歸結出的一套準則,但不論是什麼,我們都會想在心上人面前維持這個形象,因為我們深信這才是會被喜歡的樣貌。但這樣的想法會讓我們變得過於單一、沒有彈性,而且容易被摸透。

  這種狀態我稱之為「扁平的形象」。「扁平的形象」看似安全,事實上是最不利的,因為它是一張大家都在打的安全牌。當所有人都在展現相同的東西、沒有人很特別的時候,女生要如何挑選?當然是挑最帥或最有錢的啊!如果現在有五個個性一樣、學歷一樣、經濟能力一樣、家庭背景一樣、相處起來感覺一樣的女生,你會怎麼選擇?當然是挑最漂亮或身材最好的那個啊!

  除非你是高富帥或集團二代,否則我們區區一般人,要在關係中勝出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創造自己的獨特性,讓別人感覺到我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交往對象的樣本。

  活人才會有魅力,就像我們看電影或小說,會喜歡的通常是有故事、有感情的角色,而不是一個絕對政治正確、象徵著「正義」的角色。絕對的善或正義對觀眾而言太過遙遠,是很難引起共鳴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反對在關係中想得到好結果的人,把自己弄得太完美的原因。完美會得到羨慕、崇拜,會讓人想效仿你,但不會讓人把你當成一個對象,因為你不像個人,跟你在一起會太有壓力。真正受到人們喜愛的不是那些完美而絕對的人物,而是那些有一些缺點、有些怪癖的傢伙,因為他們才最貼近真實。

 

  講完多元的重要性之後,來看看有哪些做法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多元:

1. 說故事

沒有人喜歡聽道理,但所有人都喜歡聽故事,因為故事有情節、有角色、有發展、有鋪陳。而在關係裡,說故事則可以幫助別人更了解我們「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單純的敘述自己的工作內容、性格,是很容易讓人感到乏味的,就像每天的例行會議一樣單調,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

但說故事就不同了,故事的畫面能讓人進入狀況,情節能讓人跟著緊張或感動,角色能讓人更了解狀況,用一個故事來表達一件事,比起陳述一個事實更能讓人感同身受,並且願意專心傾聽。

 

故事不僅能用來聊天或表達,更能讓別人對我們產生新的想法。例如一個很小氣的人,如果說了自己小時候艱辛的成長歷程,別人就不會再對他有厭惡感,反而能夠理解他為什麼對金錢有這樣的堅持;一個很開朗活潑的人,如果說了自己小時候被霸凌的故事,別人會產生想照顧他的感覺,並會認為他很堅強。這些感受都不是我們親口告訴對方:「我很可憐」或是「我很堅強」,而是對方透過故事而產生的想法。這種透過事件或故事等非口述型的傳遞訊息方式,就是所謂的「感覺植入」。比起你說破嘴的誇口自己各種事蹟,「感覺植入」能更有效的讓對方對你產生特定的想法。

有好的故事相當重要,但千萬不要編造故事,編造的故事無助於你們關係的發展及你自信心的成長。或許你會認為自己的人生平淡無奇,實在沒有什麼故事好說,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只是你是否重視過自己的人生、是否仔細的去反顧那些生命經驗帶給你的變化及成長。每一件小事都是一個故事,故事的本質就只是「一件發生過的事」,只要你能將自己發生過的

事稍作整理及編排,每個人都會擁有無數的好故事。

 

2. 展現反差

反差的重點在於打破原有的既定印象,別人認為你是A,但你做了某件事,讓別人發現原來你也有B 的一面。舉例來說:表情嚴肅的人,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好親近、可怕、有距離。而這個人如果很親切的幫你指路,你心中就會產生:「哇,他好親切喔!」的想法。比起笑容可掬的人親切的幫你指路,嚴肅的人反而會讓你更為震憾,也更容易在心中留下印象。這就是反差感。

正因為反差感必須突破的是既定印象,所以在操作反差感以前,必須先做的準備是―了解別人到底怎麼看你。從事戀愛教練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大部分的人以為別人眼中的自己,跟別人真實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天差地別,有時候落差甚至大到可笑的地步。我曾經看過有些很煩、很負能量的人,一直以為別人都認為他很陽光正向,而有些以為自己看起來很專情的人,卻不知道別人都認為他很花心。當這些「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我以為的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有著巨大的落差時,我們就很難成功的操作反差感。

所以第一步,是向身邊的朋友們確認他們對我們的第一印象及相處後的感覺,先找出一個自己標籤的方向,再根據這個方向來操作。我們來看看下頁圖:

 

在這裡我們用大家較為熟悉的DISC 來作說明,讓大家能比較明白反差感的操作方式。假設你給人的感覺標籤絕大多數集中在DISC 中的某一個區域,那最簡易的操作方法,就是去做「對角」的事。

例如,一個給人的感覺是「兇」、「沒同情心」、「衝動」的人,基本上都集中在D 的象限,如果要操作反差感,他就可以往S 的方向―例如讓別人覺得他其實很溫柔。這樣的說法或許你會無感,但你可以想像成吉斯汗的館長,人高馬大全身刺青,某天被你看到他在路上餵流浪貓,還跟流浪貓玩。這就是典型的反差。

操作反差不僅可以透過實際的行為,也可以利用故事來進行。或許你不會被人撞見你去餵流浪貓或買玉蘭花,但你可以告訴對方一些你的過去,或你想傳達的感覺的故事。

我曾經聽一個看起來就是好好先生、老實人的學生說一個故事:他說自己國中的時候不愛唸書,常跟同學去飆車或跳八家將,有一次還在學校打群架。直到高中的考試放榜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幾乎沒有學校可以唸,回到家他看到獨自扶養他長大的媽媽在哭,從那一刻起,他就決定自己再也不讓媽媽難過了。

 

這個故事內含了非常多的元素,包含反差感(好好先生跟飆車、打架的落差)、自己的成長故事(單親家庭)、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樣(不想讓媽媽失望),以及孝順的性格。只需要一個故事,就能將他原本的「好好先生」變成「浪子回頭」,他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老實人,而是一個因為有著重要的信念,願意改頭換面的人。

這就是多元性的魔力,利用故事來操作反差,能讓你從一個扁平的個體,脫胎換骨成為一個立體的人類。

 

 

內容由 時報出版《從左手到牽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