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不受對方的行動束縛,專注於「自身」

11 Dec, 2018

作者:石原加受子 譯者:鄭翠婷

 

 

 

◆狡詐也好、說謊也好、卑鄙也好,都是對方的自由

面對「想佔上風的人」,我們往往會被那種激烈的態度嚇得畏縮。我想有些人光是因為職場裡有一個那樣的人物、導致緊張的氣氛瀰漫,就每天帶著坐如針氈的鬱悶心情工作吧。

不過,「自我中心」觀點的看法是「不管他人的言行舉止如何,都是對方的自由」。

因為縱使對方性格邪惡也好、狡猾也好、愛說謊也好、卑鄙也好,那都是大家在各自的家庭環境與周遭環境中,為了保護自己而學到的做法。

由於是在長期經驗中形成的性格,並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當然,因性格引起的各種問題也該由那個人負起責任自行處理解決。包含那層意義在內,這種看法認為「選擇任何生活方式都是對方的自由」。

不管對方是什麼樣子,都無法要求他作罷。假使出於對他人的期待而強迫對方改變,也只會與對方發生爭執。

因為表面看起來或許並非如此,但他們一心執著於靠爭鬥來保護自己。

要改變這樣的對象非常困難。「自我中心心理學」反倒對於此種對象也積極地認同「對方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當然,這是將「認同自身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當作基本概念的緣故。

正面的人際交往方式,從「認同自己的自由」和「認同對方的自由」開始。

所以,將與這種對象之間的關係視為「自己的課題」時,只要思考以下兩點就行了。

 

•自己要如何與這種人來往?

•面對這種人的言行,怎麼做才能避免自己受傷?

 

如果和對方發生爭執,即使吵贏了,最終得到的只會是自己也受傷害的結果。因此,最重要的是學習不起爭執並保護自己的技巧。換句話說,像這樣「不受對方束縛,行使自己的自由」即為所謂的「自我中心」。

 

◆了解自己的心理,就會懂得對方的心理

「以他人為中心」的人總是企圖得知對方的內心想法。

對方在想什麼?準備做些什麼?對自己有何看法?他們在企圖掌握對方的心情、意圖與打算這件事上投注能量。

而自我中心心理學則不建議大家從他者中心的角度關注對方的言行,並探尋其意圖。

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不認為在知道對方的心聲與盤算之後,能夠對自己有利地加以活用。

抱著試探對方的意識與之抗衡,反倒會製造緊張關係(關於這一點將在下一章詳述)。

另一個原因是,如果採取自我中心的看法,不必企圖解讀對方的想法與刺探其心理,也能藉由「自己的感受」輕易地了解對方的心理。

倒不如說,進入自我中心的世界,提升自身「感受方式」的精準度,將遠遠地更能夠認識對方。

不必刺探對方的心理與盤算,對方的意識也會全盤表現在他的言行舉止上。

舉例來說,如果你對於對方的態度「感到不快」,那就是對方的心理;如果你從對方的表情感受到「歡喜」,那也是對方的心理。

如果你光是待在對方身邊便感到緊張,那或許是你「感受到」對方嚴厲死板的心態,所以才覺得緊張。

即使沒受到對方具體的影響,我們也會無意中切身地感受到他心中抱持的意識。那不是錯覺也不是多心,是以「感覺」掌握了對方身上的某些訊息。

 

◆以自己的心情為「最優先」

避免不慎被想佔上風之人傷害的方法,是隨時回歸自我,以「我想怎麼做?」為最優先。

為了不被想佔上風的人牽著鼻子走,做決斷與行動的時候要以「自己的心情」當作基準。

比方說,當自己被對方傷害時,如果害怕對方的反應,想必會產生以下這些負面的想法。

「如果他生氣,變得更有攻擊性那怎麼辦?」

「如果他事後騷擾我怎麼辦?」

要是被這種他者中心的思考所束縛,將會認為:

「果然還是選擇忍耐、保持沉默比較安全。」

這種忽視自身心情的想法,比想像中對自己的傷害更深。更何況只要處於以他人為中心的狀態,問題就會越來越難以解決,且更加傷害自己。

所以,如果你在人際關係上因為對方的言行產生了負面情緒,並且把這種情緒擱置不管,希望你能回顧思考──

「這代表了不愛自己。」

比什麼都更珍惜自己的心情來過生活,這便是「自我中心心理學」的宗旨。

 

 

往下看更多《嘴巴是別人的,人生才是自己的》相關文章

 

 

【對方會對你的言行敏感地有所反應】

◆想設法改變對方,就會出現問題

如果只顧著注意對方,就會察覺不到彼此的言行與對方相互影響的「關係」要素。

比方說,如果下屬遭到上司責罵,便認為「是我不對」,情況會怎麼樣呢?

 

因為希望犯錯的自己得到原諒,他會心想:

「我要避免被上司大罵。」

當意識如此聚焦於對方時,腦海中只會浮現以下的念頭。

「那麼,怎麼做才不會惹對方生氣?」

「那麼,怎麼做對方才會息怒?」

「要怎麼做,對方才會喜歡我?」

 

陷入這種「他者中心」的思維時,為了不惹可怕的對象不快,我們會唯唯諾諾地順從、阿諛奉承、迎合對方、諂媚討好對方來嘗試改變彼此的關係。

當然,那種方法怎麼樣也不會成功。

人際關係是由包含彼此言行在內的「關係」所組成。哪一方佔上風,取決於對方與自己的平衡狀態。

如果沒察覺這件事,我們與對方之間的關係,將會違背自身意圖地更加惡化。

對方越是「想佔上風」,彼此的關係越會逐步激化。

當然,自身感受到的「恐懼」情緒亦不會因此消除。

倒不如說,越像這樣做出他者中心的行為,自己的恐懼感將會越發膨漲。

不管在任何場合,想設法改變對方都會出現問題。即使最初幾次看來似乎有效,但「設法改變對方」這種方法絕對不會成功。

 

◆根據對方言行來決定自己的態度與行動的人

儘管說來理所當然,我們的眼睛只看得見周遭的景象、事件與其他人的身影,自己無法看到自己的身影。

雖然站在鏡子前看得到自己,與他人來往時,我們卻沒辦法即時看見自己露出什麼表情、採取什麼態度。

因此,當自身意識聚焦於外界時,我們會無法客觀地審視自己那種「理所當然」的狀態,故而遺忘了自己。

他者中心的人,正是像那樣處於「自己不存在」的狀態,試圖根據對方的言行來決定自身態度與行動的一群人。

因為打從一開始沒做出符合自己「心情、情緒與需求」的判斷、選擇與行動,即使對方很滿足,但「自己並不滿足」,這是不用多說的。

 

例如在職場上,假設你的同事把繁瑣的工作強行推給你,那本來是他應該完成的工作。

當同事硬推工作給你時,你產生了怎樣的心情?

在那一刻,你擺出什麼樣的態度?

你露出了什麼表情?你認為在對方眼中看來是什麼樣子?

回答他時,你抱著怎樣的心情?

你用什麼樣的說法來回應他?

說話時的「語調」是什麼感覺?你能自行回想起自己的語調嗎?

結果,你採取了什麼行動?

當時你是出於什麼心情那樣判斷,出於什麼心情下決定的?

被問起這些問題時,我想完全答不出來的人也為數不少。

或者,想必也有人被問到後才首度察覺,自己完全不曾聚焦於自身的「心情、情緒與需求」上。

 

這些給妳做~!

當同事硬推工作給你時,你有怎樣的心情?

 

試著聚焦於自身的「心情、情緒與需求」上

•在那一刻,你擺出了什麼態度?

•你認為自己的表情在對方眼中看來是什麼樣子?

•在回答的瞬間,你萌生了怎樣的心情?

•你用什麼話來回應他?

•你能回想起自己回應時的「語調」嗎?

•結果,你採取了什麼行動?

•你是出於什麼心情決定做出那個行動?

 

◆認識「自己的心」,就能夠預測對方的反應

我們無法客觀地目睹自己平常的樣子。

當時自己用了什麼態度與表情?我們永遠沒辦法看見。

也沒辦法得知,自己的樣子看在對方眼中是什麼模樣。

儘管如此,我們卻能夠知道「自己處於什麼狀態?」,而且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

方法就是「感受自己的心」。

關注與體會自己所感受到的感覺,僅是如此而已。

自己抱持著什麼樣的情緒?身體處於何種狀態?

舉例來說,如果發生了對我們來說很可怕的事件,我們在情緒上會產生「害怕」的感覺。身體大概也會因為恐懼而緊張,說不定還會發抖。

如果對於對方心懷愛意,愛會充滿我們的心靈,使我們覺得心滿意足,切身體會到幸福。身體或許也會放輕鬆,讓血液流遍全身直到末梢,感覺四肢暖洋洋的。

如果能夠掌握這種自身的感覺,就可以預測自己的狀態帶給對方怎樣的影響,以及對方伴隨而來的反應。

倘若能夠預測對方的反應,你便可以藉由改變自己給予對方的反應,輕易地在「關係」中佔上風。請讓我在下一節詳細說明。

 

 

內容由 台灣東販《嘴巴是別人的,人生才是自己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