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鐘樓怪人》就是在這誕生的?!回顧「巴黎聖母院」的浪漫時刻:透光的玫瑰花窗只有滿滿夢幻♡

19 Apr, 2019

作者:王裕華、蔡清徽

  

 

 

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裡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

∞ 舊約.詩篇131:2 ∞

 

03聖母院

Data

座 落 │ 法國.巴黎西堤島(France / Paris, Ile de la Cite)

規 格 │ 130 長、48 寬、高中央尖塔90(公尺)

建築期 │ 1163 ∼ 1345 年

建築師│ 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

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

尚.哈維(Jean Ravy)

歐仁.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

型 式 │ 哥德式建築

 

玫瑰花窗與吐水獸的魔幻時刻

坦白說,當我走在聖母院的教堂裡卻看不到壁頂時,心裡有點怕怕的,不是敬畏神的害怕,而是不太敢抬眼看向高處,幽暗的視覺效果會讓我聯想到鐘樓怪人。不過正因壁頂昏暗,在明暗對比之下,更能凸顯教堂內玫瑰花窗的美,如果屋頂採光多一點,過強光源可能會使玫瑰花窗的繽紛相形失色了。

巴黎聖母院最為人稱道的設計之一就是玫瑰花窗,製作精美,每個小窗格都有一幅關於《聖經》故事的繪畫。十九世紀負責修繕聖母院的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杜克曾說:「每當站在玫瑰花窗下,只要時間久一點,彷彿就會聽到窗角傳出音樂聲,窗上所繪的人物則開始翩翩起舞。」

我沒有真正聽到音樂,因為觀光客人數實在太多,根本沒有辦法駐足太久,但為了看清楚每幅繪畫,眼睛不停轉動,時間久了真有種迷幻的感覺,只能趕緊到側邊禱告殿休息。

 

聳立在塞納河中西堤島(Ile de la Cite)的聖母院,節骨嶙峋的建築體警醒地看守著城市。教堂外的下層牆面有賢者雕像,上層牆面有一些石像,遠觀像是一個人蜷伏在牆上,爬上鐘塔才發現原來是吐水獸,有些還是人面獸身的造型。這些攀附在屋簷的吐水獸睜大雙眼,蓄勢待發撲向敵人。

這驚悚的畫面使人回想起《新約.彼得前書》5:8 所載:「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

 

 

造訪過這麼多座教堂,還沒看過那麼多隻吐水獸,聖彼得大教堂的外牆上甚至都是使徒雕像。我頗為疑惑為何下層牆是賢者雕像,是屬靈空間、是很純潔的地方,上層卻有這麼多怪獸雕塑?有些人認為這些怪獸主要是護衛教堂,就像台灣寺廟屋簷上會有麒麟像,印度神廟也有類似的動物雕像。

不過也有人解讀是《新約.啟示錄》裡也提到很多奇形怪狀、凶猛無比的怪獸,可能是當初建造的人將這些怪獸具象化,告誡世人外面的世界充滿危險,趕緊進到教堂來。

 

離開前,我刻意回頭望了一下,屋頂上的吐水獸真的有點像鐘樓怪人呢!或許當初法國大文豪雨果也是從中得到靈感,才寫出《巴黎聖母院》(又名《鐘樓怪人》)吧!

 

可惜的是這次到聖母院時,祭壇因整修而被封起。隨著觀光客大增與年代久遠,為了保護古蹟,許多古老教堂會局部整修,有些地方則是直接封起來,不准靠近,對比二十多年前到訪時,可以自由自在地四處穿梭,心中不免感嘆,要觀賞這些古蹟建築真的要趁早,否則最後可能只允許在外面拍照了。

 

Background

巴黎庶民的宗教修煉

隨著法國民族主義興起,法國人不想再蓋羅馬式教堂,更希望有屬於自己的教堂。1121 年,法國人第一棟哥德風教堂是巴黎聖丹尼斯(Abbey Church of Saint-Denis)修道院,院長蘇傑(Abbo Suger)改革仿羅馬式的缺點如內部簡陋、缺少拜占庭金屬鑲嵌的華麗感等,改採哥德建築的特徵,引用光線,並在聖壇端點的半圓型空間大量減少牆的厚度,在尋求建築體高度增加和減重過程中,將哥德式風格的線條不斷往上推,以外露結構的「飛扶壁」支撐屋頂,讓半圓形牆壁呈鏤空、虛多於實的狀態,並鑲上彩繪玻璃。

 

聖丹尼斯為熙篤會修道院,是法國宗教的中心,與皇室淵源頗深,法國歷代皇帝多葬在此處,著名的查理曼大帝便是在此宣誓加冕及安葬。它採用哥德風的建築手法立刻普及到其他教堂,立了原型典範。

 

因此,當1160 年巴黎市中心原有的羅馬式教堂毀損不堪使用,當年被選任為巴黎大主教的蘇利(Maurice de Sully)便決定建造一座可與聖丹尼斯媲美的宏偉教堂。17

 

巴黎聖母院即是標準的哥德風教堂,自1163 年埋下第一顆基石之後,耗時一百八十二年(1163 ~ 1345 年)才建成。有別於多數教堂是由國王或教廷出資興建,聖母院是由巴黎市民一磚一瓦慢慢砌成,可見王室和庶民建造教堂花費的金錢和時間成本比例完全不一樣。對巴黎市民來說,修建聖母院的過程本身就是宗教的修煉。18

 

城市教堂興建熱潮與女性地位抬頭

從七世紀開始,穆斯林薩拉森人(Saracens)開始入侵東羅馬帝國的版圖至北非。1054 年,發生歷史上著名的東西方教會大分裂,決裂的關鍵點是有關「三位一體」教義的認知差異,到十一世紀大致恢復和平――日耳曼有奧圖王朝、伊斯蘭勢力減弱了、諾曼人安居法國東北部。隨著經商開始活絡,在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城市興起,城市間相互競爭的結果,興起一股教堂興建熱潮,從十一到十三世紀短短兩百年內,在法國建造了八十座主教堂,巴黎聖母院就是其中一座。

 

同時間,巴黎和牛津的修道院本著改革風氣初衷,陸續成立新大學,擺脫教會對教育的壟斷,這段時間他們發展了新的哲學思想,藉由理性和邏輯思考重新驗證神學信仰,推崇希臘亞里斯多德學派的思辨,巴黎在十二世紀已成為歐洲思想的重鎮。

 

此時正值十字軍東征,1050 ~ 1300 年間,歐洲教皇勢力如日中天,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教會政府,挑戰皇帝和國王的支配地位,並發起持續將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占領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區,並在當地建立一些基督教國家。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 ~ 1099 年),是回應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征討落入土耳其人手中的拜占庭地區,此舉討伐至耶路撒冷,也成功奪回聖城。19

 

後來幾次十字軍東征都不若第一次成功,但頻繁的東征使得歐洲男性必須外出打仗,女性一肩扛起家計,其地位慢慢抬頭,她們渴望安慰的需求,連帶提高聖母的地位,人們轉而敬重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因此,這一時期的宏偉新教堂都是供奉瑪利亞的,除了「巴黎聖母院」,還有沙特爾、蘭斯等各地聖母院。

 

Scenario

纖細曼妙 預見巴黎優雅時尚

有別於粗獷的仿羅馬式教堂,巴黎聖母院外觀如同身材曼妙的女性、線條優美,溫柔的玫瑰花窗優雅又細緻,是標準的哥德式建築。與土耳其聖蘇菲亞大教堂牆面和柱體巨大氣勢及給人雄偉壯麗印象相比,可以清楚看出法國人和羅馬帝國的審美觀不同。哥德式教堂具備的纖細特色,為教堂建築注入柔美的女性特質,作為法國的民族風格,前瞻性地預見巴黎成為時尚的中心。

 

聖母院是歐洲建築史上劃時代的標誌。正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外觀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橫向劃分為三部分,最下面則有三個內凹的門洞。

 

內部空間反映立面的水平三分法,下層是門和廊柱、中層是玫瑰窗、上層是屋頂。為了撐起傾斜55 度、寬48 公尺的屋頂構造,聖母院用了許多木桁架支撐夾層,每一根橫梁都來自不同的樹幹,因此被暱稱為「森林」,其實人站在裡面往上看,也真如同置身森林。

 

基本格局承襲自老教堂,規劃成五個中殿,包括一個中央主線及雙側各兩個支線。相對來說,整棟建築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中殿有12.5 公尺寬,中央尖塔為90 公尺高。

 

十一世紀的大教堂通常配有主教與教區的座堂,以因應日益增加的聖職人員和行政需求,功能多樣化。主教轄下成立「座堂理事會」主掌行政和敬拜事務。標準的主教座堂有唱詩席,位於祭壇後方,提供詩班、主教和聖職人員座位;中殿是市民宗教活動的場地,前方有望彌撒的祭壇、洗禮池和講道用的講台;中殿兩側有許多小祈禱室,為死者作彌撒用的,通常由富商或行會捐贈興建。

 

第一座哥德大教堂聖丹尼斯為大主教座堂,大教堂平面為單邊單排廊柱,但發展至聖母院時,已是單邊雙排廊柱,並輔以禱告殿,反映平民信徒空間需求增加,故禱告殿變多。基本上,聖母院的平面維持前、中、後段:前段入口廳接著長型中殿;中段交叉拱下方的空間,稱為交叉殿;十字形平面空間延伸左右,成為右翼殿、左翼殿;後段是神職人員專屬空間,稱為後殿,呈半圓形狀,包含唱詩席空間、祭壇、地下墓穴(存放聖人石棺或聖物)。唱詩席牆後的空間隱藏著神職理事會議室、敬拜準備室/器皿室或禱告室等,禱告殿周邊設有獨

立的告解空間。

 

聖母院瘦骨嶙峋的外牆是先砌好石牆再挖空,側邊用飛扶壁工法撐起,喜歡這樣設計的人認為看到光線透進來,石材得以呈現出彷彿細線一樣輕盈的效果;不喜歡的人則說像殘障的教堂,覺得既然要鏤空的外牆,何必先蓋好再挖空。鏤空的設計是為了讓陽光漫射進教堂裡,光線透過一層虛牆、一層實牆,交錯灑進室內,展現層次多變的光影。

 

對比羅馬萬神殿完全仰賴穹窿頂的光源,光線是直接由上而下射入;聖母院完全沒有穹窿,都是尖拱,從室內抬頭看不到屋頂,以側面採光,這也是哥德建築的特色。另外,義大利人喜歡在穹窿和立面牆的接觸角挖洞,稱為角壁採光,但法國人要穹窿和立面牆接觸面是完整的,幾乎不使用這項工法。

 

哥德式三大特徵:飛扶璧、尖拱、肋筋

十二世紀仿羅馬式風格達到巔峰,一直持續到之後一百年,在不同國家被復興,以新的樣貌重現的蠻族。哥德原是一支未開化的蠻族,稱謂帶著貶意,風格粗狂又張牙舞爪。哥德建築三大特徵是飛扶壁、尖拱、肋筋,20這三種工法都不是哥德建築發明的。飛扶壁在羅馬式建築就出現過,用來支撐穹窿和圓拱;尖拱、肋筋相互搭配,讓屋頂型式更自由脫離圓拱半徑寬度的限制,做出「交叉拱」,使肋筋將力量集中到四角柱上,降低對載重厚牆的倚賴,才能讓哥德教堂的空間更流暢,走道轉折更輕便。回教徒很早就發現了尖拱比圓拱更能有效分布力量。

 

立面採光手法

從聖丹尼斯大教堂到沙特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巴黎聖母院、理姆斯聖母教堂(Reims Cathedral)、亞眠聖母院(Cathedral Notre-Dame of Amiens),可清楚見到教堂中殿高度不斷增加,立面的玫瑰花窗、彩繪玻璃漸漸取代穹窿,平面愈來愈趨簡潔寬闊。從入口、中殿到後殿的空間均有採光,而非以往大穹窿由上而下的單點採光。如同聖丹尼斯修道院院長蘇傑所言:「教堂整體沉浸在美妙又延續的光,透過神聖之窗照射進來。這種光並非強烈的光,而是被篩過的霧光,透出多彩層次,讓人回想起晶瑩剔透的屬天耶路撒冷。這是一種新生之光,指向基督。」

 

平面比例的探索

修道院的修士們花大量時間禱告、禮拜、潛心鑽研並抄寫《聖經》。他們推崇聖人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和經院哲學家亞奎那(Thomas Aquinas)的作品,從裡面汲取創作的靈感,將《聖經》的預表符號,轉換成一系列理性的數學邏輯。亞奎那認為美的組成是比例的和諧和光亮度的合奏。

 

聖奧古斯丁1:2 的完美比例,控制聖母院立面與平面的規劃——建築的全長:交叉殿的寬度、交叉殿的寬度:交叉殿的深度、中殿的寬度:側面走道的寬度。從平面圖的空間比例,以及玫瑰窗的分割比例,可清楚看見比例原則的實踐,攤開聖母院的平面,可看出1:2的比例,一倍的後殿加上中殿,等於二倍的交叉殿寬度。21

 

和諧的韻律感則是指個體如何不脫離群體、存在於整體中,使之達到平衡。和諧感的呈現可從教堂從入口至端點分成五等分的走道空間,後殿的半圓形空間被切成中央對齊五等分,接續著單邊另五等分的禱告側殿。

 

 

玫瑰花窗

聖母院大量的玫瑰花窗,帶入有趣味的採光及感動力的光亮度,光線透過玫瑰花窗進入室內,暈染一層近似夢幻的色彩。左右翼殿各有一扇精緻的玫瑰花窗,彩繪玻璃的尺度驚人、用色大膽,以紅、藍、紫光(聖者顏色)描繪細緻複雜的故事圖案。佇立下方冥思片刻,感受那道光的浸濡,緩緩洗去罪愆和塵世的煩擾,撫慰疲憊的心靈。然而它不僅是美麗的表面裝飾,更是複雜結構的一部分。它利用輪型結構(如編織花邊的細骨幹)平均分攤重量,將鑲嵌玻璃以對稱的方式安在框架裡,製造如織布般的華麗效果。

 

北玫瑰花窗於1250 年落成,是國王路易的贈禮,最高為直徑12.9 公尺,若包括下方橫腰帶,總高度達19 公尺。中央人物是聖母瑪利亞懷抱著耶穌,以十八道放射狀花瓣外展,呈現《舊約聖經》國王和先知的圖像。第一圈外展形成八個圓型徽章、第二圈為十六個圓形徽章、第三、四圈各有三十二個徽章。玫瑰花窗的主題數字為「八」,以此倍數成「十六」、「三十二」、「三十二」,總數為「八十八」。

 

南玫瑰花窗於1260 年落成,南窗預表得勝的基督,祂掌管天堂,周圍環繞著見證人。第一圈外展形成十二個圓型徽章、第二、三、四圈各有二十四個徽章。玫瑰花窗的主題數字為「四」,以此倍數成「十二」、「二十四」、「二十四」、「二十四」, 總數為「八十四」。南玫瑰花窗的聖徒團由十六位先知、四位門徒(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居中央。22

 

到十八世紀中期,為了改善教堂內的採光,教會拆除部分老式花窗玻璃,改為單一塊面積較大但圖樣欠缺華麗感的新式透明玻璃,如今僅有教堂西、北、南三面的玫瑰花窗保留原始的設計。

 

 

• 雕塑

巴黎聖母院外牆的雕塑是舉世聞名的。建築立面由四個巨大的飛扶壁支撐,兩道寬寬的立面橫腰帶將可能顯得零散的元素恰如其分地整合在一起。中間的大型玫瑰花窗下方欄杆中央站著聖母瑪利亞與聖嬰,左右兩側分別是亞當與夏娃――原罪的來源者,也是人類的起源,下方一排為國王長廊,有二十八座猶太王的雕像。23

 

三座主立面大門雕刻的都是《聖經》故事,中央門的主題為「最後的審判」,上方是上帝坐在白色審判的大寶座上,四周天使、以色列族長、先知、殉道者環繞,彷彿告誡上教堂的人切莫為惡、不忘行善,頗有示警的意味。中央門框立柱上是聖嬰與瑪利亞。

 

教堂最上層為兩座高塔,登上塔樓可見屋簷邊的吐水獸。這是根據《聖經.以賽亞書》記載的撒拉弗(Seraph)雕飾的,但因沒人看過此獸的長相,所以任憑創作者想像奔馳。另有守護獸雕塑,有些仿如《聖經》動物「基路伯」(Cherubims),也有人形吐水口。這些看似怪獸的動物其實是聖物,守衛著巴黎聖母院,如同侍立在上帝寶座旁一般。十九世紀修復聖母院時,建築師在交叉殿加上一個尖塔,基座上有銅綠的十二先知。

 

歷經破壞《鐘樓怪人》間接促進修復聖母院

聖母院在法國大革命(1789 ~ 1799 年)時遭到嚴重破壞,1831 年,雨果出版《鐘樓怪人》小說,故事主角柯西莫多先天畸形、獨眼、駝背,被副主教克羅德.孚羅洛(Claude Frollo)收養,從小在聖母院長大,負責敲鐘。流浪的吉普賽少女愛絲梅拉達(Esmeralda)在聖母院前廣場載歌載舞歡度「愚人節」時,被孚羅洛看上,指使柯西莫多劫持少女,柯西莫多卻因此愛上愛絲梅拉達。畸戀的結果自然是悲劇收場,但故事體現主教與國王之間的權勢張力,揭露主教的荒淫和陰暗人性面,以愛心為名,操控雖有怪獸外貌卻是天使心地的柯西莫多。24

 

《鐘樓怪人》出版後,聖母院殘破不堪的問題受到重視,有心人士發起募款,政府當局也開始注意到聖母院的建築慘狀。1845 年,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杜克和拉素斯(Jean-Baptiste-Antoine Lassus)開始修復聖母院,工程持續二十年,如今看到的聖母院,即是修復後的面貌。

 

 

Spiritual Insight

心存溫柔 慈愛力量大

中世紀中葉,橫掃歐洲的宗教狂熱和獻身背後的推動力量,是默想基督的道成肉身、受難和復活。紀念基督捨身時,聖母瑪利亞成為重要人物,母與子的故事,聖殤的悲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聖母瑪利亞是慈愛的母親,不管何等的滔天大罪,上帝都能賜下饒恕。騎士精神興起後,她成了崇拜的焦點,若我們不能理解這些教堂的建造是為了對一位永遠仁慈美麗聖母瑪利亞的崇敬,就無法體會大教堂設計者要傳達的感動。

 

曾有人做過統計,進入大教堂祈禱時,女性信徒多半會到耶穌腳前,而男性信徒通常會到聖母瑪利亞腳前,這些偏好反映了性別所趨。上述經文清楚地描述真正和平的企求,如同孩子在母親的懷裡安然躺臥,是一種熟悉自在的氛圍。將相較「羅馬式」景仰卻有距離的人神關係,轉變為母子血親般的親密關係,只有與這種關係有共鳴,信徒才能為主捐軀。

 

經過蠻族入侵的中世紀初期歲月、幾番血腥殺戮的十字軍東征,巴黎聖母院無疑是心靈的慰藉,是騎士們歌誦崇拜、值得拿出英雄氣概奉獻的對象。今天,它依然優雅婉約地矗立於經過風雨洗禮的西堤中島,如同聖母溫柔地觀看著世人,為他們不斷向上帝祈禱,以獨特的優美氣質吸引著趨之若鶩的朝聖者。

 

 

只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

∞ 新約.帖撒羅尼迦前書2:7 ∞

 

Architect

由於聖母院是由巴黎市民逐步砌成,參與修建聖母院的人也很多,最早一批巴黎聖母院建築師提到尚.德.謝耶負責擴建教堂的北袖廳,後繼者皮耶.德.蒙特厄依完成了教堂的南袖廳,而尚.哈維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法國大革命時期,聖母院遭受到極大損害,一度殘破不堪。十九世紀時,歐仁.維奧萊-勒杜克負責全面整修教堂,當今所見之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視覺要素都是由他重新詮釋。25

 

歐仁.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 1814~1879

法國建築師,出生於巴黎,以修護中世紀建築聞名,是法國哥德復興建築(Gothic Revival)的核心人物,其作品啟發了現代建築,1879 年於瑞士洛桑逝世。

 

 

內容由 時報出版《遇見世界十大教堂:建築師帶你閱讀神聖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