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日籍部落客巡禮傳統客庄 驚豔台日文化異同

01 Jul, 2022

「福爾摩沙進香團」持續探索台灣在地文化,在第二集「宏都拉斯」小鮮肉費南多,帶領民眾搭上時光機,重回日治時期台灣咖啡豆生產王國的起源後,第三集領旗人由「日本」部落客石井三紀子接棒續航,憑藉著旅台11年與日本博物館導覽員等豐富經驗,對於解說體現歷史文化有著獨特的敏銳度,這集就讓我們一起跟著石井三紀子,來趟「客家文化」的洗禮吧!

客家山城蜿蜒巷弄 「叮咚橋」像極了「京都夜鶯地板」
▼「慈天宮」供奉的主神為觀音菩薩,是客家族群初期來台開墾的信仰,保佑族人一切順遂。(圖/東森新聞)

首站來到縣內擁有84%客家族群的新竹北埔「慈天宮」,是由姜氏家族從中國帶回台灣,由於當時客家族群在3百多年前,因為生活環境因素,從中國福建廣東一帶遷移來台開墾。在開墾之初,為了祈求平安順利才有木造廟宇供奉,還要持續防禦外人的襲擊,因此先人發明了「叮咚橋」,可以藉由街道上石板發出的聲響來辨識敵我,如同「京都夜鶯地板」的特殊設計。

▼蜿蜒的巷弄除了可以規避攻擊,還能防止外敵長驅直入,石井三紀子也讚嘆,跟日本京都一樣充滿復古氛圍。(圖/東森新聞)

Q軟粄條客家米食 像極了名古屋「棊子麵」
▼「黃記粄條」傳承至二代,堅持使用最原始的製作手法,成為在地老饕首選。(圖/東森新聞)


早期的客家農業社會,以種植稻米維生,因此「米」就成為客家料理相傳的重要一環,以前為了外出勞力方便攜帶與保存,會將米磨製成米漿,再用隔水加熱蒸熟,成為大家所熟知的傳統「客家粄條」,石井三紀子稱:「炒粄條吃進去猶如日本烏龍麵,湯粄條則如同名古屋的棊子麵!」

▼「熝湯粢」為知名的客家傳統點心之一,「熝」在客語中有「煮」的意思,「湯」代表薑湯,「栥」則是麻糬。(圖/東森新聞)

客家人自古遵循先人傳承,逐漸養成「勤儉持家、敬天崇祖」的民族性格,在歲時節慶中,親手自製供品是不可或缺的程序之一,住在新竹南埔的阿桃阿姨,便是客家傳統點心的核心人物之一,其中,別具客家特色的「熝湯粢」與湯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多了將糯米糰子中心壓出凹槽,讓糖水能夠留在中心,使湯圓更加入味,也是祭祀時常見的小點心!

客家小孩守護神石爺公 換絭如同「御守」保平安
▼「石爺公廟」早期醫療尚未健全,為了祈求幼兒平安健康,父母都會帶著幼兒來參拜。(圖/東森新聞)

位於南埔村的「石爺公廟」,是由當地7個大小不等的石頭所組成,從清朝乾隆年間,就被當地民眾供奉祭拜,也會將自己的孩子拜石爺公做為契父(石爺公乾兒子、乾女兒),並準備一條紅繩串上平安符,將「絭」戴在胸前,可以保佑孩子趨吉避凶、保佑成長,往後每年都需要前來石爺公換絭,將絭上的紅繩換新,同時帶上水果或三牲來感謝石爺公過去一年來的保佑,不禁讓石井三紀子想起之前在日本家鄉祈求「御守」的那股悸動。

▼    「絭」是保佑孩子成長的平安符,求絭時,要將石爺公周圍小碎石放入平安符,男生可戴至當兵退役、女生則可在出嫁後「脫絭」。(圖/東森新聞)

客家刻苦勤儉的飲食文化 陳年梅乾菜老饕最愛
▼「客家醬菜」透過鹽巴醃漬的梅干菜與福菜等,是客家人代代相傳的手工技藝。(圖/東森新聞)


慈天宮廟前林立不少攤販,讓石井三紀子仿佛來到日本神社前的參拜道一樣,可以提供香客們購買供品與土產,其中擁有各式「客家醬菜」的攤位特別吸引她,讓她霎時停下腳步詢問老闆娘:「這個是什麼?」老闆娘娓娓道來:「由於早年客家人生活物資較貧乏,為了讓一年四季食物不致於短缺,勤儉持家的客家媽媽都會趁著豐收時,將多的食材用醃漬的方法保存下來供一年所需。」

▼客家媽媽透過各式客家醬菜,變化出一整桌色香味俱全的客家傳統料理。(圖/東森新聞)

初嚐客家料理的民眾,或許在飲食上會覺得口味稍顯偏重,但追溯歷史淵源,其實是因為早期客家人移民來台,為了開墾拓荒,大部分從事揮汗如雨的勞動工作,因此飲食上偏向多油多鹽的重口味,好讓丈夫回家後更好下飯及補充鹽分,像是酸菜,就是客家人餐桌上一定會出現的食物之一。

客家老街茶香滿溢 只選一心二葉「東方美人茶」
▼「東方美人茶」在18世紀曾獻於英國女皇,因為女皇很喜歡這種半發酵的烏龍茶,因此給了東方美人茶的稱號。(圖/東森新聞)

客家文化除了種植稻米外,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茶葉」也是很重要的經濟作物,這裡擁有目前世界上最貴的茶種之一「東方美人茶」,但是石井三紀子對於這裡雜草叢生的茶園感到十分不解,於是登門造訪將近百年的老茶廠,相問之下,原來是為了讓小綠葉蟬叮咬茶葉使它無法順利生長,所以茶葉田不能施灑農藥,卻反倒讓茶葉多了一股花果蜜香的韻味。

▼走訪完「客家」巡禮後,也讓石井三紀子驚覺原來客家文化與日本文化、美食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圖/東森新聞)

「客家」是漢族的一個分支,在台灣2300萬的人口當中,客家人就佔有1/5的人口,搭乘各種大眾運輸時,我們時常都會聽到客語的播報,客語也是繼閩南語之外,最多人會使用與學習的在地方言,在在顯示民間與政府對「客家文化」的傳承與重視,也讓多元文化融合的台灣更加美麗壯闊!

觀看《福爾摩沙進香團》系列影片
文化總會FB文化總會YT
東森新聞FB噪咖FB噪咖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