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出席最少的活動,建立最強大的人脈網!給「內向者」的高效率社交技巧【沙發讀書】

05 Jul, 2024

內向者最害怕的,應該就是參加多人聚會了?尤其是被交付任務,要抱持著目的地和誰誰誰建立有利可靠的關係的時候,更是會不知所措!既然每次參加聚會都會有心理負擔,那內向者就更要篩選出席的機會,用心理負擔最小的方式,達到最有效率的目的!

延伸閱讀:年紀越大越難交到朋友?網歸納7原因:越來越不敢把真心交給他人

2
圖片來源:Canva

如何決定要不要去?

有一次與某位話題人物吃飯聊天,不管聊到什麼話題,她都表示:「我有朋友可以幫忙。」我非常好奇地發問:「我們年紀明明差不多,妳怎麼有辦法結識這麼廣的人脈!」她真誠地回答:「其實我後來發現,用交朋友的心態出發就好,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要從別人身上獲得什麼。」在職場社會打滾了一些年,的確有很多時候容易落入「認識的人數等於人脈」的迷思,若一開始就帶有某種目的性,反而更難看到他人其他的潛質。

不過對內向者來說更深層一點的擔憂是,光想到要和一屋子陌生人相處兩小時就頭皮發麻、雙腳發軟了,根本不會去想到「目的性」呀!實際上,如果你真的很不想參加社交活動,相信我,每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社交行銷顧問約翰.科爾科蘭(John Corcoran)建議這時不妨回到初衷自問:「我為什麼要去?」是為了交差、開眼界,還是為了在工作上或人生中更好的發展?如果連半推半就的動機都沒有,還是別去了吧!在家看點書也會有不錯的收穫。

請拋棄「真討厭、不想去、如果不是為了建立人脈,我才不會出席」的被動心態,秉持正面的態度,試想「去了,可以遇到好久不見的朋友,或許還可以遇見幾個聊得來的人。」或是「去聽聽看其他人講什麼,或許我也有可以幫忙的地方。」

《內向企業家》的作者貝絲.伯洛(Beth Buelow)建議先想好參加活動的目的是什麼、想獲得什麼樣的經驗、想練習什麼樣的技巧等等,無論是想知道業界訊息或想練習如何維繫自信和強力握手,在心裡先設好目標。這種目標不用太遠大,但最好要夠具體,例如:今天要認識一個陌生人、換到一張名片。太大的目標只會讓自己更卻步,而不具體的目標則無法評估成效。設定合理、可評估的目標,加上達成後的成就感,就會形成正向循環。

5
圖片來源:Canva

【參加社交場合前,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1.    非去不可的理由是什麼?
2.    主辦單位是誰?有誰會去?多少人參加?
3.    這場活動與我(我的工作)有什麼關聯性?
4.    與會者當中,有我認識的人嗎?
5.    除了社交外,在那個場合還可以做什麼?

延伸閱讀:對人際關係感到痛苦是因為害怕拒絕!3句話+1態度,優雅擺脫聒噪的人

駕馭社交場合的四個技巧

TIP1:慢慢融入

不需要強迫自己非得光芒四射地出現在會場中(這通常由青春電影裡女主角負責)或到處寒喧握手(這任務屬於總統候選人)。你只需要用自己感覺舒服的節奏,慢慢地用一個微笑、一句招呼或關心問候融入會場,逐步熟悉氣氛、環境,便可以減少能量消耗。

TIP2:準備好口袋話題

作家唐.蓋伯(Don Garber)在《話怎麼說》一書中建議:「先準備好一些自己聊得來的話題,例如最近在看什麼書、去過的好餐廳或放假時發生的趣事。對商務人士來說,出差經驗(如異國的天氣與食物)、工作心得、產業現況都是不錯的話題。」記住,這些都是墊檔用的口袋話題,妳可以從開放式、最好可以帶出共同話題的輕鬆主題下手,像是:「你怎麼知道今天這個活動的?」或先聊些自己的事,讓對方順著接話。

TIP3:主動幫忙

可以主動詢問主辦單位或主人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像是裝設電腦、測試投影片、協助報到或準備飲料等,「幫忙」永遠是我最喜歡的參與方式。另外,可以試著不要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與其一直想「好無聊、好痛苦、好想走」,倒不如注意會場中、談話圈中的賓客都舒服盡興,並盡量用微笑、點頭、眼神接觸表示支持與傾聽,也許還可以順便解救另外一個內向者。

TIP4:聚焦在小組對話

一對一到一對三是最適合內向者的人數,與其在一大群人中找到自己的聲量,小團體的對話更適合內向者。如果想加入一個已經在進行的對話,不要貿然插入,只要慢慢地靠近談話的小圈圈,大家通常會自動讓出位子給你,此時再找時機自我介紹或表示意見即可。

記得,你的重點應該放在「建立有意義的連結」,而不只是在這幾小時內收集到幾張名片。顧問Ilise Benun提醒內向者應該在氣力放盡離開前,並記得在離開前說:「謝謝您的分享,今天很開心認識您,讓我們保持聯絡。」畫下優雅句點。

1
圖片來源:Canva

有效率的追蹤

最困難的部分來了,如果你事先做好準備,場合中也舉止得宜,真的很不錯,但大部分的人最容易失敗的部分在於「事後」什麼都沒做!我遇到過的政治人物,無論在什麼場合,只要交換過名片,之後會不時接到他們的信件、簡訊問候。當然,一般人不需要、也沒有力氣如此鋪天蓋地追蹤,對我們來說,有效掌握關鍵人脈比增加通訊錄裡的人數還要重要。那麼,我們是應該寫封有禮的電郵給對方說:「很高興認識你」嗎?通常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不會回信,另外百分之五的人可能會回,但也就這麼一次。

請注意,我們要的是有系統的持續性效果,在往返過程中持續增加對方對你的熟悉度和信賴感,這不是每個禮拜分享笑話或好幾個月以後突然發信給對方說:「我們公司的某某產品現在特價,你可能會有興趣!」能辦得到的。約翰.科爾科蘭在著作《靠人脈增加收入》提到幾個方法可以達成有效的後續追蹤。

4
圖片來源:Canva

適用於社交活動之後的三個聯繫技巧

TIP1:建立追蹤行程表

對內向者來說,書面聯繫比正面社交容易一些,最困難的部分都過了,沒道理在這關放棄。建議活動結束後,馬上將名片分門別類整理好,根據對方的產業、職位、與自己職涯的相關度、說話投緣程度等,設定多久要與對方聯絡一次,以及如何聯絡。

TIP2:介紹互相認識

這是一個不用想話題的絕佳方法!把自己人脈中相關的人互相介紹,通常你和對方的關係就會持續升溫;簡單來說,就是提供自己的價值。如果還可以幫對方宣傳,例如分享對方單位所舉辦的研討會或推薦對方公司最近的優惠活動,效果會更好。

TIP3:積極使用社交媒體

部落格可以讓對方快速了解你的成就與能力;LinkedIn則是強大的職場社交工具,盡量加入團體和聯絡人,「圈圈」越大越有影響力;還有台灣人常用的臉書,雖然有人覺得比較不正式,但如果運用得宜,多分享產業相關訊息,少放些個人情緒內容,其實可以當作快速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放上照片也可以幫助對方記得你的長相。

說到分享有用的文章,雖然容易,但要小心操作,不然很容易有反效果。CNN曾調查指出上班族平均一天會收到八十五封電郵,如果不確定你分享的資訊是對方會感興趣的,還是三思吧。

1720115518_33131
圖片來源:博客來

書名: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

作者名:張瀞仁

出版社:方舟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