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颱風如何取名字?台灣有無命名權?同名颱風18年還會再來一次?

26 Jul, 2024
圖片來源:(左)windy風速圖 /(右)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圖片來源:(左)windy風速圖 /(右)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每當颱風來襲,大家都會注意到它們的名字。這些名字並不是隨意取的,而是由亞太地區的颱風委員會根據特定規則選定的。

本文將簡單介紹這些颱風名字的來源及台灣的參與情況。

1721852109_85359
windy風速圖

在探討颱風名字的由來與台灣是否有命名權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

颱風名字的由來與歷史背景

颱風的命名方式是依照世界氣象組織(WMO)和亞太地區的颱風委員會(Typhoon Committee)共同制定的規則進行。

延伸閱讀:危機!氣溫持續創新高,地球竟已連續「發燒」13個月

在1998年12月於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上,決定自2000年1月1日起,統一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的識別方式。除了保持原有的編號系統(例如,2004年第1個颱風的編號為0401),颱風名稱也進行了全面更換。

collage
圖說:(左)世界氣象組織(WMO)/(右)亞太地區的颱風委員會(Typhoon Committee)

命名的具體過程

命名來源:

颱風名稱由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國和地區各提供10個名字,共140個名字,分為5組,每組28個名字。

1721915455511
圖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中文譯名及國際命名對照表-1 (2024年5月更新)  圖片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命名的使用:

這些名字由設於日本東京的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按排定的順序依次使用。每當西北太平洋或南海地區有颱風形成時,按順序從名單中選取名稱。由於西北太平洋一年平均約有26個颱風形成,因此命名列表約6年用完一輪。

延伸閱讀:第二殯儀館更名確定!不叫「殯雪奇緣」、「葬壽司」,地獄諧音哏全遭淘汰

名稱的多樣性:

提供的名字包括人名、動物、植物、星象、地名、神話人物、珠寶等,來源多樣且不按英文字母A到Z排序,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和不規律性。 

1721915477539
圖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中文譯次名及國際命名對照表-2 (2024年5月更新)  圖片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這次的颱風叫「凱米」,跟18年前同名同天!

這次的颱風名字「凱米」其實來自韓文中的「螞蟻」(개미,GAEMI)。那為什麼會用韓文呢?原來,這個名字是由南韓提供的,並且按照日本制定的排序規則使用的。

延伸閱讀:《夏日咖啡男友》熱播10大高討論度話題!第8集名場面全網尖叫、「俊」病嬌性格惹爭議

且2006年的颱風「凱米」曾於7月24日在台東登陸,而根據目前氣象署的預報,2024年的「凱米」也在7月24日登陸。這意味著18年後,同一個名字的颱風可能再次在同一天到來,彷彿「陰魂不散」。(請見上方:國際命名對照表-2)

1721915493219
圖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中文譯名及國際命名對照表-3 (2024年5月更新)  圖片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名字的重複使用與除名機制

重複使用:

命名表是按順序不斷重複輪用,所以同名的颱風只是湊巧輪到而已。颱風實際的走勢、發展還是要視當下的大氣環境而定。例如,當最後一個順序「蘇拉」使用後,下一個颱風就接續使用第一個順序的「丹瑞」為命名。今年的蘇拉颱風代表第四輪的結束,丹瑞則是第五輪的開始。

延伸閱讀:颱風天超適合吃泡麵?柯震東和五月天阿信發文刷一片留言,柯文哲也跟追發燒話題

除名機制:

在颱風委員會的例會中,討論並檢討了曾造成重大災害或有爭議的颱風名稱,將其從名單中去除並用其他名稱取代。例如,象神、龍王、莫拉克等颱風名稱因造成嚴重破壞或傷亡,被從列表中除去。

pexels-pixabay-76969
圖片來源:Pexels (為示意圖)

具體實例:

象神:由於對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被除名。

龍王:因為爭議或重大災害被除名。

莫拉克:因造成嚴重傷亡,從名單中移除。

延伸閱讀:颱風警報!防颱懶人包:防颱措施、必備防災用品

台灣有颱風命名權嗎?

台灣沒有加入世界氣象組織(WMO),因此並沒有參與颱風命名。 

1721851387_27309
圖片來源:臉書@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

台灣對於颱風命名的政策

中央氣象署於2000年1月1日起採用了新的命名方式。根據當時民意調查結果,超過74%的台灣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應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因此,之前台灣在報導颱風消息時,以編號為主,國際命名為輔。

延伸閱讀:颱風天柴犬堅持出門!飼主紛紛崩潰呼籲「三思養柴」網友笑翻:「人柴兩濕」!

但時隔多年,近期新聞媒體與中央氣象署改成以「國際命名」來作報導為主。

了解到颱風名字的來源和命名過程後,雖然台灣並非颱風委員會的正式會員,但我們在颱風頻繁的氣候區域中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忽視。下次聽到颱風名字時,你將會更清楚地了解,它背後的故事比你想像的要複雜而有趣。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