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這不是講過嗎?」台灣人講話愛用反問句,一票網友共鳴:聽久很煩躁!

20 May, 2025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在家庭、學校、職場,我們都要進行溝通,不過有時某些對話卻會讓人煩躁。近日有網友發文,表示他觀察到許多台灣人在日常對話中,經常使用「反問句」代替直述句,讓人聽了很不耐煩,更是引起一大票網友的共鳴!

「反問句」超常見?

原PO在PTT以「台灣人講話為什麼習慣用反問句?」為題發文,他舉例台灣人常常把像是「我不知道」說成「我怎麼會知道?」、「請你把東西收好」變成「你不能把東西收好嗎?」覺得這種語氣隱含不滿或指責意味。部分網友更是認為這樣的反問句在台灣普遍存在於各種情境,尤其是在職場或長輩與晚輩的對話中更為常見,讓人感到有壓力甚至無法好好對話。

圖片來源:PTT

延伸閱讀:拿考古題問教授被同學嫌白目!網困惑:我求知慾旺盛錯了嗎?

網友共鳴:聽久真的很煩

貼文曝光後,引來大量回應,不少人表示在工作環境中經常遇到這類語氣的人,讓原本單純的溝通變得處處敏感:「台灣人很喜歡上對下講:不然勒?你覺得勒?」、「真的 跟這種人講話很累」、「反問感覺就是有點不耐煩了吧?」。

甚至有網友指出:「尤其是職場,一堆舒適圈老鳥,問又要酸」、「用反問比較有指責的味道」、「中文的文法會造成這個不好的溝通模式」。

pexels-karolina-grabowska-7876101
圖片來源:pexels

延伸閱讀:不讓屁孩鬧事!高中生店內互毆作亂,美國1麥當勞宣布禁「21歲以下」顧客內用

是台灣社會文化問題?

對此,更有網友推測,反問句頻繁出現與台灣的社會文化有關,像是軍中命令式語言習慣、長幼有序的文化價值,可能延伸出上對下的對話語氣,進而出現在日常溝通中。

網友指出,當這種句型太常在溝通時使用就像一種陋習一樣:「因為沒信心,想保護自己不敢下定論,永遠要別人猜自己的心思,替自己留一條後路,當你嗆回去時,他們就會說我沒有這個意思」、「就一種言語綁架,強迫你進行回答,可以趁機佔據對話的主動權」、「就是想把鍋往外推的心態啊」,大家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呢?

女孩好野全新一季:韓職李雅英、安芝儇、南珉貞及趙娟週熱情應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