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加州政府近日要求蘋果官網販售的10款3C產品必須標示「可能致癌與生殖傷害」的警語,而這些產品包含我們天天都在用的行動電源、無線充電器、智慧手錶充電座等,這代表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每天用手摸的東西,可能正在把環境荷爾蒙雙酚A(BPA)直接送進體內!到底什麼是BPA?為什麼會出現在3C產品?我們每天摸的東西,真的安全嗎?這篇文章一次幫你破解真相!
延伸閱讀:確定3月底停用!LINE超實用「1功能」終止免費,未來自動化通知收不到了?
BPA到底是什麼?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分享,BPA是一種常見的化學物質,主要被用來製造塑膠,尤其是聚碳酸酯(PC)塑膠和環氧樹脂(Epoxy resin)。這些材料因為堅固耐用、透明、耐高溫,因此廣泛應用在 3C 產品外殼、食品罐頭內襯、信用卡、醫療器材,甚至是建築材料上。
長期以來,大家都以為BPA只有「吃進去」才會影響健康,結果研究發現,它其實可以透過皮膚滲透,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內分泌,甚至可能干擾生殖功能。而且,BPA的皮膚吸收率比想像中還要高,24 小時內竟然有25%能夠滲透進皮膚!換句話說,我們每天接觸含BPA的物品,就等於無聲無息地讓化學物質進入體內,但自己完全不會察覺。
你每天接觸的手機殼、鍵盤、滑鼠、筆電、信用卡、收據紙、塑膠瓶、運動器材,很多都有可能含有 BPA,而問題是這種物質不會乖乖待在產品裡,它會隨著時間釋放出來!當這些物品受到摩擦、加熱、潮濕等因素影響,BPA就更容易滲透到皮膚,最終進入人體。
BPA對健康的影響?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長時間接觸BPA,比如每天摸熱感應紙(像是收銀員、銀行員),每天的BPA吸收量可能高達71微克!雖然這個數字還在安全標準範圍內,但別忘了,這只是透過皮膚吸收的BPA,還有來自食物、環境的BPA一起累積,長期影響根本無法忽視!
為什麼BPA這麼令人擔憂?因為它會「偽裝」成人體內的雌激素,干擾內分泌系統,導致各種健康問題。研究發現,BPA可能:
- 影響男性生殖系統:降低睪固酮、影響精子數量,甚至可能導致不孕。
- 影響女性內分泌:干擾卵巢功能,甚至影響胎兒發育,孕婦長期接觸 BPA,未來孩子罹患內分泌相關疾病的風險可能會更高。
- 增加癌症風險:與乳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疾病有關。
- 影響兒童發育: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風險上升。
生活中還有哪些BPA?

這次蘋果3C產品驗出BPA,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還有哪些東西也可能含有這種「隱形毒素」?特別是這些物品,你一定要提高警覺:
- 3C 產品:手機殼、鍵盤、滑鼠、筆電外殼
- 信用卡、會員卡、票卡,塑膠材質可能含BPA,長期接觸風險更高
- 收據、ATM 單據、停車票,雖然台灣電子發票已改用無BPA材質,但部分國家仍在使用
- 防曬乳、化妝品、指甲油
- 塑膠運動器材、瑜珈墊,PVC材質產品可能含BPA,流汗後吸收更快)
- 防水外套、雨鞋、合成皮革,加熱或摩擦後可能釋放BPA
如何減少BPA透過皮膚進入體內?

雖然BPA幾乎無所不在,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降低風險,像是「減少接觸BPA塑膠製品」,尤其是3C產品、信用卡、運動器材等,摸完收據、信用卡後記得洗手,但不要用酒精乾洗手,因為研究發現,酒精會讓BPA吸收速度加快,建議用清水或肥皂洗手,同時也要定期清潔手機、鍵盤、滑鼠等3C產品,減少BPA微粒長期累積。
這次蘋果3C產品被驗出BPA,不只是個案,而是提醒我們,這種「隱形毒素」早已深入日常生活。我們需要的不只是「BPA-Free」的標籤,而是更透明的資訊、更嚴格的產品標準,確保BPA及其替代物的安全性,讓大家能真正安心使用日常用品!
主圖來源:pexels
Source:FB@基因醫師張家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