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哭就對了!殯葬業徵「哭喪員」時薪逼近1,000元

04 Jul, 2025
主圖來源:pexels
主圖來源:pexels

你以為靠眼淚賺錢只是偶像劇的橋段?錯了,這次是真實上演。近日,一則來自台中的徵才啟事引爆網路熱議,殯葬業者開出「哭就給兩千」的條件,誠徵7位能落淚的臨演,在市立殯儀館現場為逝者送行。這場看似另類的「哭喪面試」,不只喚醒了大家對傳統喪葬文化的模糊記憶,也引發對現代孝道形式的反思。

延伸閱讀:颱風丹娜絲「這兩天影響最劇」,氣象署:不排除發警報

兩千元的眼淚

圖片來源:pexels

事情起於一則貼在臉書《大台中臨時打工資訊網》的徵人啟事,內容十分直白:「我們需要您珍貴的眼淚。」工作地點在台中市立殯儀館,7月26日上午9點開工,預計11點半收工,條件不複雜,只要年滿18歲、會哭就行。報酬直接領現新台幣2,000元。

這則貼文一出,瞬間引來網友刷屏留言,有人問:「辣椒水帶得進場嗎?」也有人笑稱:「我的存摺足以讓我演得撕心裂肺。」更有不少人腦補自己孩子考試成績的模樣,說保證現場催淚成功。短短數百字的貼文,儼然成為一場全民「哭技」大比拼。

白衣孝女與五子哭墓,那些消逝的儀式感

圖片來源:pexels

雖然看起來像臨時工,但這工作其實背後藏著台灣傳統喪禮的厚重歷史。資深殯葬禮儀師受訪時指出,早年許多家庭若無法自然「哭出來」,會請來所謂的「代哭人員」營造悲傷氛圍。最經典的代表是「孝女白琴」,穿上白衣古裝,一邊號哭、一邊吟唱哀歌,還會搭配手鼓或小鑼,讓整場喪禮更添肅穆。

在部分宗族中,甚至有「五子哭墓」的習俗,選出五名男性於墓前大哭,象徵對亡者的極致懷念。這些場景,如今多數人只能從民俗記錄或老電影中瞥見。隨著時代變遷,火葬取代土葬,喪禮逐漸簡化,代哭的行業也漸漸退出歷史舞台。據了解,全台中如今仍活躍的專業哭喪人已屈指可數,而且多半是已年過六旬的老前輩。

民俗學者也指出,這樣的代哭行為,不單只是演技展演,更有助於悲傷者情緒的釋放,也幫助儀式顯得莊重、有情感連結。但在現代「越低調越好」的喪禮氛圍中,這種戲劇性儀式感越來越罕見,甚至被年輕世代視為「過時」。也因此,這次台中的徵才風波才會在社群上意外成為話題,讓不少人第一次認真地看見,原來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送別儀式。

哭泣本是悲傷的出口,沒想到在某些場合,它也能成為收入來源。這場「哭也要哭出價值」的徵才啟事,不只揭露了一個逐漸淡去的職業,更提醒我們,那些過去用眼淚與儀式堆疊出來的文化傳統,或許正以另一種方式,在社群、在記憶、在下一次的火熱貼文中,被重新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