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因日本漫畫家龍樹諒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2025年7月5日將發生地震與海嘯」,引發不少民眾討論與擔憂,不少人甚至開始準備避難包。然而,中央氣象署強調,與其陷入恐慌,不如掌握正確的防災知識,做好面對災害的準備。氣象署透過臉書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署」特別整理了「海嘯來襲4要點」,教導民眾如何在災難發生時迅速自保。

收到海嘯警報,請記住「往高處、往內陸、找堅固、抓牢固!」
氣象署指出,若千島海溝發生強震,台灣東部(如宜蘭、花蓮)可能受到海嘯波及。海嘯預警發布時,通常會透過電視、廣播、手機細胞簡訊等方式通知民眾。接下來,請務必記住以下4大避難原則:
1.往高處
立即移動至3樓以上(約10公尺)的高處或山坡。千萬不要停留在海邊或低窪處等高風險區域,等待警報解除前,請勿返回原地。
2.往內陸
若周邊無高樓或山坡,則應盡快往遠離海岸的方向前進。不建議開車短距離移動,以免塞車或被海浪推翻車輛。
3.找堅固
若海嘯來襲時正好在海邊、無法及時撤離,應就地尋找堅固建築物避難。記得打開門窗,以減少建物受衝擊時的壓力破壞。
4.抓牢固
若不幸落水或遭海浪捲走,請保持冷靜,抓住大型漂浮物(如木板、保冰箱)或設法爬上高處等待救援,切勿激烈掙扎消耗體力。

注意!「海水退了」不是美景,是警訊!
氣象署特別提醒,當你在海邊發現海水突然快速退去,礁石、魚群暴露在海底時,千萬別以為是奇觀——這極可能是海嘯前兆,請立刻離開現場,這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可能就是保命關鍵。
此外,即便第一波海嘯過後也不能立刻回到原地,因為第二波、第三波可能相隔數小時才出現。請持續留意氣象署發布的「海嘯警報解除」通知,才可安全返家。
延伸閱讀:7/5大地震預言倒數!回顧歷史上6個未成真的末日風波,「這年」曾引起全球恐慌

海邊作業者與船隻如何因應?
港外作業船隻:應儘速駛離海岸,前往外海深水區避難。
港內停靠船舶:若來不及開航,應立刻加強繫船設施,但仍以人身安全為優先。

不用迷信預言,但要相信科學、學會自保
不論「7月5日的預言」是否實現,面對自然災害,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資訊與行動力。正確判斷風險、學會應變,是我們能為自己與家人建立的最好防線。
中央氣象署也呼籲,民眾可事先準備避難包,內容包含:礦泉水、乾糧、手電筒、收音機、電池、口哨、急救包、簡易衣物與個人藥品等。災害來時,記得先逃命,財物可以再補,生命只有一次。
延伸閱讀:被困車內如何逃生?日警示範「破窗求生」技巧!一定要記住的保命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