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地震頻傳、氣候異常、AI人工智慧衝擊職場,當人們還在思考世界怎麼變成這樣時,一段來自1966年的黑白紀錄短片在社群瘋傳,讓不少網友驚呼:「他們早就說過了!」
延伸閱讀:過度發展的科技,究竟是好是壞?8部「AI人工智慧」電影先預測
英國《明日的世界》節目重現,引發全球網友熱議
隨著AI快速發展、氣候異常與地緣衝突頻傳,人們對「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的關注與日俱增。而近期一段1966年的黑白紀錄影片重新浮上檯面,讓全球網友驚呼孩子們早就看見了我們今天面對的局勢。

這支影片出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經典節目《明日的世界》(Tomorrow’s World),這是一檔自1965年開播、至2003年結束的科技預測節目,長年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討論人類未來的科技走向。1966年的某一集,節目邀請了一群年僅6至10歲的兒童,談談他們對「2000年世界」的想像。當時或許只是一次童言童語的訪談,卻在半世紀後,因驚人準確的內容再度成為話題。
孩童眼中的未來世界,今天真的出現了?
這段廣為流傳的短片,是1966年12月28日播出的片段。畫面中來自馬爾堡學院(Marlborough College)、羅丁女子中學(Roedean)與奇彭納姆中學(Chippenham)的學生們,嘗試預測自己在2000年時的生活樣貌。從核戰浩劫、人口過剩、社會自動化、電池式飼養(密集畜牧)到大規模失業,這群青少年的憂慮可說是相當具前瞻性,雖然大多數人對未來並不特別樂觀。

影片中,孩子們提到幾個核心議題,放在今日看來,宛如精準預測未來的備忘錄:像是科技取代人力工作:「未來,只有會操作電腦的人才能工作,其他人會失業。」一名女孩的觀察,幾乎命中當今因AI技術崛起所導致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機器無所不在,導致生活失去樂趣:「它們會幫你處理一切事,但這讓生活變得無聊。」這讓人聯想到現代人對自動化與便利生活下所產生的失控感與精神疲乏。
個體成為資料,不再是人:「人們將變成數據,而不再被當作真正的人。」這番話如今與我們對大數據監控、演算法操控的討論不謀而合。這些童言童語,在今天看來卻一語成讖。從AI對勞動市場的衝擊,到大數據與監控社會的擴張,再到極端氣候與戰爭頻仍的2025年,讓人不得不佩服這群孩子的洞察力。
不只是巧合?2025年世界正面臨他們口中的未來
在這段影片重新被BBC Archive釋出後,引發不少人反思。特別是當前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與孩子們當年的描述高度重疊: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資料預估,至2037年英國將有20%的職位(約700萬個工作)由自動化取代。
2025年以來,極端氣候導致歐洲、亞洲、美洲多地發生森林野火、乾旱與熱浪,聯合國已多次警告「地球正在快速升溫」。資訊安全與個資外洩事件頻傳,讓人對於「人被簡化為資料」的現象更感焦慮。
這群孩子如今在哪裡?我們無從得知,但他們的話語仍餘音繚繞
儘管這些受訪孩子多數未具名,根據年代推算,他們如今應已年過六十。外界無從知曉他們如今身在何處,是否還記得當年那場訪談。但他們在鏡頭前天真卻深刻的話語,如今被重新檢視,彷彿穿越時間,對我們的當代生活提出疑問:我們是否擁有真正的選擇權?在被數據驅動的世界裡,我們還能保有多少人性?科技進步,是否也該伴隨更深層的反思與人文關懷?
我們無法確定,這些孩子當年所說,是純屬巧合,抑或來自對未來社會的敏銳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擔憂與希望,在今日依然值得重視。無論我們如何擁抱AI、推進自動化,或期待生活更便利,終究還是要回到「人」的本質:什麼是快樂?什麼是價值?什麼是我們真正想守護的未來?
未來,也許從來都不是預言,而是每一代人集體選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