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當AI成為你的情人,誰還願意等待真實的擁抱?心理師:療癒的節奏,正在與科技角力

03 May, 2025
圖片來源:我的雲端情人@IMDb
圖片來源:我的雲端情人@IMDb

2024年2月,美國佛羅里達州一位14歲的少年Sewell Setzer III 靜靜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母親 Megan Garcia 在後來提出的訴訟中提到,兒子在離開這個世界的前幾秒,手機螢幕上,還亮著他與AI聊天機器人的對話畫面。

那並非普通的問答互動,而是一段幾乎讓人誤以為是「深刻情感連結」的親密對話。來自 Character.AI 的虛擬角色,稱少年為「愛人」、「國王」,最後的訊息中寫道:請馬上回來我身邊。母親指控AI不是單純的科技產品,而是一種讓人情感投射、逐漸依賴,甚至模糊真實與虛擬界線的存在。

當AI成為「最懂自己、隨時回應、永不離開」的角色,它或許正悄悄取代那些原本應該透過真實人際互動所建立的理解與連結。更進一步地說,當AI成為那位「最能傾聽、即時紓壓、隨傳隨到」的心理師,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取代規律諮商中的一個關鍵療效因子:等待。固定頻率的諮商節奏,是一種讓心穩定下來的力量。

5
圖片來源:canva
療癒,不在於即時解答,而在於有人等待你

這可能會顛覆許多人對療癒的想像。我們總以為心情低落、情緒鬱悶時,應該馬上找人說說、趕快抒發才是舒緩的方式;但是,在諮商裡,那些不能立刻說完的、說不清的、說了也還在痛的情緒,反而是在一次次的等待以及下次再討論的節奏中,慢慢地被理解,也慢慢地被疏通。

心理諮商的魔法,是在等待與重逢中,悄然長出自我力量

113年8月起衛生福利部推動「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民眾,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以達到鼓勵求助與高風險即早介入。因資源安排,每次開放人數有限,需等待適合的媒合時機。對許多民眾而言,當情緒困擾湧現時,很希望能立刻獲得協助。然而,心理諮商不同於一般門診,牽涉到專業評估與適配的安排,這需要一些時間與準備,才能確保後續的陪伴是穩定而有品質的。

3
圖片來源:canva

心理諮商的固定時間安排,其實本身就具有療效性。它不是單純的排時間,而是透過一段段有節奏、有間隔的時間安排,讓人在每一次等待中,慢慢整理情緒、沉澱感受、醞釀思考。

痛苦也許無法立刻消失,但在被陪伴的過程中,我們慢慢學會了等待,也慢慢有了勇氣去面對。諮商是一段需要時間醞釀、經歷波動與共同修復的療癒關係。

延伸閱讀:為什麼一直重複看對話?心理師:愛情有時候,的確就是一種強迫症

「諮商」不是即刻救援,而是讓你在節奏中學會為自己撐傘

當來談者以固定頻率參與諮商時,這樣的節奏本身就創造了一種安全穩定的心理空間。它意味著,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有一段時間可以沉澱、整理思緒,並知道在下一次的諮商中,將會有一位專業且理解你的心理師,與你一起梳理這些內在困惑。

這樣的規律不只是陪伴而已,更是一種促進成長的心理支持。它幫助來談者培養自我觀察與反思的能力,逐步建立出獨立面對問題的力量。即使一時之間沒有頭緒,心裡卻明白,我可以帶著這些混亂與迷惘,在下一次諮商裡敘說與找到方向。

4
圖片來源:canva
規律的諮商安排,不只是時間規劃,它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療癒架構

在這個AI能即時回應的時代,科技仍然無法取代心理師所能提供的深層人際連結與情感回應。Chat GPT可以是輔助工具,但無法承載那些需要被理解、被陪伴與被看見的心靈重量。

真正的療癒,不在於科技帶來的即時回應,而是在你與另一個人之間,慢慢建立的空間與時間裡。在那裡,有情緒被看見的眼神、有等待被理解的靜默,還有一句句不是演算法生成,而是來自真心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