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裘凱宇、楊嘉玲
其實不管兩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會讓人們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和一個人交流,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在於「你喜歡對方眼中的自己」。當你確定對方眼中的你是正面的形象時,你就更容易喜歡對方。於是乎這段關係就容易朝好的方向前進。
換句話說,我們在關係中都在追求自己給別人,或別人留給自己「好的感覺」,簡稱「好感」,如此關係才有繼續深化的動力。
你可以把「好感」想像成現實社會中的「現金」,用以支付兩人互動中所需要的動機,而好感的累積,就成了「好感存款」。
你一定很好奇,什麼樣的行為,我們會知道對方對自己有好感呢?畢竟,你不太可能見了一個人,就大剌剌的問人家:「你喜歡我嗎?」就算你真的問了,對方也不一定會說實話。特別在比較含蓄的東方社會裡,人與人的互動存在許多默契和約定成俗,很少會把話說破,會用一種比較間接的方式,揣摩彼此的意向。
因此,用心觀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習慣。特別是我們形成第一印象的時間都是非常快速的,一個不恰當的表情或回應,很可能就會讓關係有個辛苦的開始。倘若你還有一些小習慣,是容易引人反感的,像是遲到、批評、抱怨、聊八卦,人際關係就會經常陷入泥沼,搞得自己裡外不是人,別人也很難對你留下好印象。
好感存款,讓人願意多幫你一點
老王和小蔡就是兩個強烈的對比,兩人同屬一個部門,性格卻是迥然不同。老王天性開朗健談、樂於學習,不少人從第一天認識老王,就覺得他是一個親和力很好的同伴,總是會主動和大家打招呼、噓寒問暖。
此外,老王也經常在辦公室和同事分享許多有用的知識或觀念,同事有問題請教他,他也都會很有耐心地慢慢回答,盡可能用對方能理解的話語,解決同事心中的疑問。回應別人時,也會考量到對方的感受,用詞盡可能委婉、小心。
正因為他在人際中,總是讓人感覺舒服,持續地在關係存入好感覺,和許多人都擁有豐厚的好感存款。所以當他因為一些意外,需要請長假時,同事們二話不說,自願挺身而出,輪流當他的代理人,要他好好在家專心休養。
反過來,小蔡就沒這麼得人緣了。性格孤僻的他,總是獨來獨往,不常參與公司的活動,只願意把自己份內的任務做好,同事請他幫忙總是推三阻四。可是每回開會,他卻老愛對別人的工作指手畫腳,提出自己覺得比較「有效率」的作法,絲毫不在乎別人是否會因此受傷。
因此,即使同事表面上隱忍,不願意把衝突搬上檯面,但私下已經對小蔡的為人直搖頭。以至於當他被客戶客訴,公司決定革職處分時,沒人替他說情,巴不得他趕快離開。
倘若小蔡把自己被解僱的理由,全歸因於遇到一個難搞的客戶,那麼他就會活在一種責怪的情緒裡,認為公司對他不好,不懂得保護員工,任由奧客左右公司行政。如此,他就不需要面對自己的人際問題,好好思考為何公司會做出這麼嚴厲的懲處?假使換一個人遇到同樣的狀況,會有相同的結果嗎?
可是,跳離開小蔡的視角,換一個角度,重新看待小蔡和公司每個人的關係。或許,看在其他同事眼裡,會覺得小蔡被革職並不是件冤枉的事,真的是他咎由自取。
喜歡,才有機會深化關係
再舉幾個常見的例子,幫助你更容易掌握「好感存款」的意涵:
*同一個辦公室的人,一個你經常會碰面,對方也會愉快的和你打招呼,另一個你幾乎沒見過,只知道名字。你對哪一個印象會比較好?相信你很快就會猜到,是前者。即使你和這兩個人都沒有任何對話的經驗,你對前者的好感還是會比後者來高。
*參加聚會認識一個新朋友,等到你們介紹完彼此,開始對談後,對方若適時地回應你、專注於你的訊息,讓你有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那你對這個人的觀感一定很好,下一次碰面也願意再多說兩句。
*甚或是不用太多的對談,光是知道對方的身分背景,你對這段關係就開始有了想像。以我自己為例,新朋友常常在知道我的工作後(心理學家),眼神會流露出驚喜,彷彿心中所有的困擾都能獲得解答。儘管我不一定真的解決他的困擾。但我的職業帶給我的光環,對關係本身就有加乘的效果。(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得快去得也快,享受光環的人,言行得格外謹慎。)
*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容易為關係贏得好感。就是你發現自己和眼前的人,有許多共同性,可能同樣喜歡音樂、電影、閱讀、料理、攝影,或單純是同校、同鄉的朋友,都會瞬間拉近彼此的距離。一句簡單的「我也是ㄟ!」就像磁鐵般,吸引著彼此的注意力。
簡單地說,那些會讓你有好印象或好感覺的事情,幾乎都能為關係增值。只要把握「禮貌」和「尊重」這兩個原則,基本上就有一個不錯的起點了。更進一步,可以想想自己喜歡別人怎麼對待你?討厭別人怎麼跟你互動?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但每一種讓人舒服的行為,存入關係互動後實際的金額多寡,並沒有一定的標準,還是要看你自己以及你互動的對象的喜好而定。有些人很在乎禮貌,如果你能做到,那麼對方對你的評價就會提高很多,可有些人比較不拘小節,太客氣反而會讓他覺得生疏。仍舊需要回到關係中去定義和理解。
內容由 本事出版 《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