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治‧李歐納
對於目標、結果和速效良方的執念,會使我們對生活感到疏離。說得更明白點,我們因此失去了生命中大把大把的時間:早晨醒來,急急忙忙穿衣(穿衣服的時間不算人生),然後急急忙忙吃早餐好快點上班(吃早餐的時間不算人生),然後急急忙忙趕去上班(趕去上班的時間不算人生)。也許工作很有趣、很有成就感,不至於讓我們苦苦等著午餐時間到來;也許午餐會是一場溫馨親密的聚會,聊天的內容又有趣─不過,這都只是也許。
再怎麼說,總有些生活瑣事是多數人都無法避免的:打掃清潔、熨燙衣物、耙掃落葉、購買生活用品、載孩子參加各種活動、煮菜燒飯、洗碗、洗車、通勤、執行工作上的例行公事,我們往往認為,做這些瑣事的時間都只是零碎的﹁間隔期﹂,得趕快處理完,才能投入真正重要的事務。可是仔細想想,生活中大半時間都是這種﹁間隔﹂,如果總是用目標至上的方式思考,真正重要的事物便所剩無幾了。
一般而言,若是不算上季後賽,一支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球隊一年總共只打了十六小時的球,對這些球員來說,難道這一年剩下的八千七百四十四小時都只是﹁間隔﹂?難道非要有了產品、有了利益,某一段時間才有意義?假如真像俗話說的:勝利就是唯一,那麼高潮時刻是否也只因為勝利才有價值?
關於這個問題,還有另外一種思考的方式。乍看之下,禪修好像只是安排時間打坐念佛,不過要是你問任何一位禪修大師,他們都會告訴你:砌石牆、洗碗的本質和規規矩矩打坐並無不同,一位弟子念禪念得好不好,不光和他是否靜心打坐有關,也和他怎麼灑掃庭院有關。這樣的思維,能不能也套用在俗世上?不管是稀鬆平常的小事抑或異乎尋常的大事,或許只要我們把一切都當成練習,就能重拾生命中錯失的光陰。
開車也是一種藝術
以開車為例,假設你要開十哩的車拜訪朋友,說不定你會把這趟車程當成一段間隔,只想快快開完。不過,你也可以把這當成一種精進的練習。開車之前,你便必須清明警醒,覺察到當下的時間、溫度、風速、風向、太陽的角度,是否下雨、下雪或雨夾雪等等。把這份清明擴及整個身心與情緒,花點時間在車旁走一圈,確認車況是否良好(尤其是輪胎),檢查擋風玻璃跟窗戶是否夠乾淨,不會妨礙視線,還要確定汽油跟水是否足夠。
打開車門,坐上駕駛座,儀式般地執行接下來一連串動作:繫緊安全帶,調整座椅和後照鏡,檢查煞車夠不夠緊,轉轉看方向盤夠不夠順手。然後,在把車發動之前,放鬆下來,深呼吸,特別留意肩頸和腹部,好好鬆開這幾處的緊繃感。向後靠去,背部緊靠椅背,就像要陷進去一樣。感受臀部和腿安放在椅子上的重量,讓自己彷彿與座椅融為一體,與整輛車合而為一。
發動引擎,留心聽引擎的聲響和震動;檢查每一個燈號和量表,確定汽油還夠;回想最近車子出過什麼狀況,會不會影響這趟車程;開始前進的同時,靜靜許下承諾,你會為整輛車四周的空間負責(包括車前、車身兩側、車後),也會小心開車,無論其他車怎麼開,都盡可能避免意外。
這短短一趟車程,便能帶來很多練習自我精進的機會。我們總以為開車技術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會開車的人太多了,但其實要在多變的天氣、交通、路況中操控一輛車,需要極高的認知、專注、協調與判斷能力。一九六○年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腦科學研究員曾測量太空人候補在參與不同活動時的腦波,其一是模擬登月,其二是在洛杉磯高速公路上開車,結果發現開車時腦部更加活躍。
每位駕駛都需要懂得幾項特別精細的技巧:留意車身四周的所有車輛,預測它們的行動;以正確的速度進入彎道,轉彎時略為加速;煞車順暢而沒有中斷感,不至於在快撞上前車時才猛踩煞車;踩下離合器配合換檔,一氣呵成;在車流擁擠的高速公路上換車道,但又不會逼到其他車;面臨意外狀況,仍從容應對。
開車也是一門高尚的藝術,是在長時間的平淡、短暫卻嚇人的挑戰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你隨時可能在下個轉彎受傷或死亡,這一切都使得充分精通開車技巧更形重要。不過,把精進原則應用在更單純的事物上,也能對你有所助益。
家常事務的節奏
以洗碗為例,你可以匆匆洗完,草草應付,只要快點把這件事情搞定就好;你也可以把洗碗當成一種冥想或舞蹈。如果你選擇後者,開始之前,先花點時間定定神,找到自己的平衡與重心(參見第十四章),決定好大致的做事順序,再動手洗碗。留意自己每一個肢體動作,雖然洗碗最主要用到的是手,但也要注意其餘身體部位,尤其是雙腳、腹部、肩膀和背部。想像所有的動作都是源於全身的重心,就在肚臍下方約一吋的位置。動作盡量做得俐落、優雅、行雲流水,避免倉促了事。不要想著把手上的碗洗完就能做下一件事,要完全專注於當下,專注於當前的任務。總而言之,不要操之過急。你說不定會發現,正因為你不急了,碗反而洗得比平時更快,也很可能在洗完之後心情變好。
生活中處處都是機會,供你練習精進之道這不慌不忙、永不停歇的步調,學習注重過程而非結果。矛盾的是,比起當前社會總是極度匆促、目標導向的節奏,運用精進原則的成果往往更快、更多、更好。習慣精進之旅的步調,同樣需要練習。如果要把生活瑣事都當成精進的練習,真空吸塵器可謂絕佳教材:那彎曲如蛇的軟管、長長的電線,彷彿是專為勾住房間裡每樣東西而設計的,集塵桶似乎固執地老想撞上每個家具或是被卡住,連接著軟管的吸嘴總是沒辦法好好清理該清的地方,電線老是在最不方便的時候被拉到最底,需要重找地方插電。
如果你一直以來都成功避免使用吸塵器,你大概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好東西─用吸塵器是挺煩人的沒錯,但也是個好機會,可以藉此練習精進之旅所需的技巧。用吸塵器的難度之高,不輸想辦法達到收支平衡、整理論文的註解、把高爾夫揮桿動作練好。要是有人能夠吸完整間屋子,沒有失控發飆,依然保持理智沉穩,全神貫注於吸地的過程而非不耐煩地只想快快結束,這人想必深諳精進之道。
往下看更多《精進之道》相關文章
【一路上的難關】
展開精進之旅很簡單,但要把這條路走完才是真正的挑戰。一路上,若是你潛心耕耘,便會獲得回報,但也會遇上難關,全部避開大概是不可能的,不過光是知道會碰到什麼,就已經很有助益了。以下是在精進之道上可能遇到的困難:
一、矛盾的生活方式。精進之道並非憑空存在,而是橫跨了一片由責任、快樂、人際關係構成的山水。假如旅人原有的事業和生活恰好與精進之旅相輔相成,那是他的福氣;有些旅人則可能要在工作時間之外,騰出時間和空間做他想要的練習,這些練習雖然能使他日益精進,卻無法賺錢維生。關鍵在於保持務實的態度:你究竟有沒有辦法在工作和練習之間保持平衡?且莫絕望,每個人身上都潛藏巨大的能量(參見第十一章),至於時間,大可挪出每天花在看電視的那七小時(這是美國平均數字)。除此之外,親朋好友也是個問題:他們支持你做這些事嗎?最要緊的是,你的另一半支持嗎?心理學家布蘭登(Nathaniel Brandon)嘗言:「千萬別和無法與你分享快樂的人結婚。」重點是,要是你的精進之道走得並不順遂,別忘了回頭審視自己的生活,衡量看看把精進原則融入生活的可能。
二、過度執著於目標。如同我在本書多次指出,如今大多數人只想快速獲得明確的成果,這種態度就是精益求精最致命的敵人。有企圖心很好,但是若想達成目標,最好的方法就是每走一步路,便培養、調整適度的期待。
換言之,登山的時候,雖然知道峰頂就在前方,但也別一直盯著山峰看,你要做的是把目光放在眼前的路上。當你走上山頂,就如禪學所言:繼續往上爬吧。
三、教學成效不彰。前文提過,良好的教學非常重要,也說明了分辨劣師的方法(參見第五章),在此只擇要簡述幾點:順服你的老師,但視他為老師即可,千萬不要把他當成精神領袖;找老師不要一換再換,但要是教學始終缺乏成效,也不要懶得改變;最後要記住,學習要有效,最大的責任不在老師身上,而在你身上。
四、缺乏競爭。無論是在運動場上,抑或在生活中,競爭就像調味料一樣,能夠增添風味,除非調味料變成唯一的食糧,選手才會生病。正常來說,競爭會使人更有動力,也是一場比賽或事業能夠進行下去的要素,因為與他人競爭的時候,雙方勢必要跑在同一條跑道上。競爭是個良機,可以使你千辛萬苦練成的技能更加進益,臻於完美。假如缺乏必勝的決心、沒有全心投入,等同糟蹋了這場比賽,也侮辱了你的對手。在精進之旅中,勝利是不可或缺的,不過也並非唯一,能夠贏得優雅、輸得有風度,才是大師風範。
五、過度競爭。走在精進之道上的人,若是滿腦子只有贏,長遠下來必定輸得一敗塗地。「勝利不是一切,而是唯一」這句話,可謂史上最大騙局,仔細想想,如果勝利就是唯一,那麼訓練、紀律、體能訓練、品格便全都不重要了。有人說「贏會變成一種習慣」,但輸也會;這種「爭第一」的篩選標準造成選手過度競爭,製造出來的輸家卻比贏家多太多了。不知多少潛在奧運金牌選手放棄運動,只因青少年聯賽的教練這麼宣揚:人生唯一目的就就是徹底覺察每個當下。若想超越過去的極限,就需要與自己的身體狀況妥協,既不能無視身體發出的訊號,也不能強迫身體做些高難度的挑戰,這個妥協的過程,便牽涉到對身體狀況的覺察。要避免受傷太重,需要小心謹慎,但更需要覺察;某種程度上,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精神和情緒。
八、用藥。這個社會不斷告訴你短時間成功是可能的,藥物便會帶給你迅速成功的錯覺。有些旅人想要快速前進,於是利用藥物取得進步,一次次體驗高潮,根本沒有好好花時間留在停滯期。這種作法乍看有效,可是經常使用卻必然造成災難。用了藥的人,已偏離精進之道。
九、獎賞。過度依賴外在動力,可能使你在精進之道上走得越來越慢,甚至是停止。研究發現,老師用金色星星獎勵學童,剛開始確實會讓孩子學習得更快,但不久就會趨緩,即便增加星星也無效。一旦停止發星星,孩子的學習速度會掉得更快,甚至不如本來就不會拿到星星的對照組。曾有學者研究跑速的心理極限,結果發現會使冠軍選手停止進步的最大因素,就是打破紀錄或贏得重要獎牌。︽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一九七六年六月號刊登一篇文章,由萊德、卡爾、黑格爾特三人共同撰寫,文中寫道:「這些優秀的跑者無論如何都不會停下腳步,可是一旦創下紀錄,卻就此停滯不前,就連常勝將軍也是如此。他們在相對短暫的跑步生涯中,效仿過去那些偉大的選手,取得不少成就,然後在拿到某一面金牌之後便停止前進,就像前人一樣。讓他們不再進步的原因是金牌,而不是跑速已經到達極限,既然如此,他們達到的跑速絕不是終極的心理極限。」除非我們終於明白,最大的獎賞不是金牌,而是這條路本身,否則我們或許永遠也不會知道,這條路究竟能走多遠、人類究竟能創下多大的成就。
十、虛榮。也許你走上精進之道是因為看起來很帥,但是在學習新事物時,如果想學得好,一定要肯出醜。即便練習多年,還是可能摔得四腳朝天;要是一名最有價值球員判斷失誤,一屁股跌坐在地,那絕對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事。你必須願意在老師和幾個同學、朋友的面前出醜,假如你滿腦子只想維持完美形象,便永遠不可能全神貫注。但是,唯有全心投入,學習才會有效,才會讓你做到最好。
十一、正經八百。少了笑聲,一路上的崎嶇困難或許會痛苦得令人難以承受。幽默感能減輕負擔,拓展眼界;太過嚴肅只會侷限你的視野,笑聲卻能夠讓你視野清明。選擇旅途上的同伴時,千萬留意那雙一味正經、自尊自傲、冷硬嚴肅的眼睛。
十二、不夠連貫。持之以恆、連續練習,是大師的象徵。如果可能的話,維持連續不斷的時間與空間,能夠建立一套節奏,使你更有自信,更加進步。如果在練習前、練習中、練習後,建立一套最愛的儀式,也會對你有所助益。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zentmihalyi)曾研究一種令人心情舒暢的專注狀態,稱為「心流」,他指出,有些外科醫生每次手術前,總要用完全相同的方式洗手、戴手套,藉此屏除心中的雜念,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眼前的任務上。若是不夠連貫,不僅會損失練習的時間,甚至會在你終於能夠練習的時候,把一切都搞得更複雜。然而,如果你湊巧錯過幾次練習,千萬不要以此當作徹底放棄的藉口。精進之道曲折蜿蜒,你的行動和策略都需要一定的彈性,所以,雖然連貫是必要的,但正如散文家愛默生所言,一味追求連貫只是「頭腦昏庸愚昧的表現」。
十三、完美主義。多虧了科技,我們在家就能享受各式各樣的大師級表演,某方面來說,這其實是件憾事。轉開當地古典樂電台,我們都預期聽到「二十四小時播放世界級交響樂」,這些演奏不僅經過嚴密排練,更經過多次錄製,把演奏得最好的段落組合成曲,再把整首曲子用電腦效果加強一番;有了巡迴展覽,在各地美術館就能欣賞梵谷、竇加、高更、馬奈的畫作;打開電視,就能看到頂尖運動員、舞蹈家、溜冰選手、歌手、演員、諧星、名嘴,個個端出看家本領。和這一切相比,我們又有什麼條件談要日益精進,成為大師?此外,有的人律己極為嚴格,就算不和世界上最頂尖的高手相比,依然給自己設下誰也達不到的極高標準─要摧毀一個人的創造力,最有效者莫過於此。我們不明白的是,成為大師並不代表完美無缺,精益求精是一個過程,是一趟旅行。只要願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走下去,就是大師;只要願意放手嘗試,失敗了,再試一次,永不停止,就是大師。
內容由 遠流出版《精進之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