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一直配合情人,卻被當成應該的?認清楚「不合的地方就是不合」,彼此不越界干涉,感情才會走得順利

02 Apr, 2018

作者:吉田照幸 譯者:葉韋利

  

 

 

無論是誰,都會有「合不來的人」。

我也一樣,有說什麼都處不來的人。

平常在拍片現場來往的工作人員從三十人到八十人,其中一定會有合不來的人。可以說任何一個拍片現場都是這樣。

這也難怪,有人的地方就會混雜著各種情緒,也常發生許多不愉快的事。

例如,就我個人來說,我跟熱血型的人合不來。我算是習慣在輕鬆氣氛下創作的人,跟激動的熱血派很難相處。

我覺得不必勉強,保持「合不來」的關係也無妨。

 

即使不能獲得討厭鬼的認同又何妨呢?

討厭的人,不知怎麼就是不喜歡的人,說不上來但每次打照面就起衝突的人,令人不耐的人──跟這些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原因多半來自「試圖配合、認同」。

換句話說,就是希望對方配合自己,或是勉強自己去認同對方,大抵不出這兩類狀況。

而追根究柢,就來自刻板印象:「討厭別人是不好的行為,不去配合別人就太任性了。」

但是呢,合不來的就是合不來。無論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

厭惡的情緒?要問我的話,我認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感情。覺得這很要不得,加以否定,或是硬要強忍當作沒這回事……根本沒有必要。

例如,有些人抱著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嘴上說討厭主管,卻會對於主管很少跟自己攀談感到失望,同時又有些嫉妒那些得到主管關愛眼神的同事。

等等,不是說討厭主管嗎?(笑)既然這樣,彼此不相往來不正是求之不得嗎?

難得對方保持了適當的距離,你卻又一邊說討厭,一邊努力湊過去,久而久

之會讓人覺得,這個人似乎就喜歡這樣嘴上說說,心裡想的其實是另一套。讓旁觀者感到「???」,摸不著頭緒(苦笑)。

其實,彼此不越界,也是為了雙方好吧

了解彼此的不同。了解不同是理所當然。

自己有自己的擅長領域,對方有對方的守備範圍,彼此之間不互相侵犯,這樣不也很好?

認同他人的真正意義,就是認清他人與對方價值觀的不同,向這項事實妥協。

這麼一來,原先面對許多令人煩躁的事,比方看到自己平常無法接受的處事方式,也會心想「(雖然自己絕對不會採取這種作法)因為別人的作法跟自己不同」,而退一步用更冷靜客觀的角度來看待。

至少能夠在面對這類狀況時,克制自己不會立刻情緒化發出抱怨或責備。

我認為,或許這才是人與人之間原本該有的距離。

與其彼此在身邊互相感到不耐或想要干涉對方,還不如清楚畫出一條界線好一點。這樣對彼此都有好處。

 

不迎合對方的期待

不過,我覺得也有「絕不能妥協」的時候。

那就是千萬不能漫無目的想要迎合「對方的期待」。

比方說,案例一

主管突然丟了一項麻煩得要命卻又看似很難搞定的工作。

因為畢竟是主管開口,勉強接下了,但果然很麻煩,說什麼都很難保持積極正面的鬥志。

愈做愈灰心,老想著早知道就不該接下這項工作,做這些鳥事真浪費時間,想想本來能做更多有意義的工作……

再舉另一個例子

為了迎合男女朋友的理想而努力,但拚了再拚,無論怎麼賣命都只會被當作「理所當然」。時間久了,也會感覺愈來愈疲憊……。

這些都是在試圖迎合「對方的期待」而失敗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相信只要是基層員工都曾經歷過吧?

然而,這種狀況通常是無論怎麼努力,對方都不會認同你付出的價值。

其實有時只想聽到對方的「謝謝」,或是在失敗時得到一句「辛苦啦」,但實際上多數時候連這些都沒有。

結果最後只落得疲憊之後抱著徒勞無功的情緒。

 

放下「想成為別人眼中更好的自己」的念頭

不過,我倒認為勉強接下來的人也有問題。

追根究柢,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別人認同自己的價值觀。

但的確也有人拒絕不了。

不要緊。即使拒絕,我認為這在大公司裡也沒你想得那麼嚴重。

從對方的角度來看,是想把一項覺得「這不太妙」的工作交給「大概願意接受的人」。因此,即使你真的拒絕,對方多半也只會想這件事「果然很棘手啊」。

 

 

往下看更多《妥協不是認輸,而是將想要的贏到手》相關文章

 

 

不追求「理想」,不尋找「正解」

就這樣,在屢屢「被迫妥協」時我發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正解」,其實根本沒什麼意義啊(也因為這樣,每次都搞得身心俱疲,但工作結束之後又不知為何覺得受到撫慰)。

重要的是,在嘗試提出新的點子之後,雖然妥協,或是被迫讓步,享受著愈來愈有趣的每一步,這才是最難能可貴。

最初的想法就算太大膽,太粗糙,只要能讓周遭因此活絡起來就好。反過來說,從一開始就要追求「正解」,我認為這不會是最幸福的道路。

 

我要說的是,抱持「目的」而不要抱持「理想」

理想存在於自己的腦袋裡。但是,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各種變化,如果始終抱持著最初的理想,不時拿現況比較,最後會變得無法走出「理想」。很可能實際上有更多有趣的現象出現在面前,卻沒有留意到,我覺得這樣太可惜了。

再說,自己的「理想」跟他人心目中的「理想」很可能不同,或許盡心盡力達到了理想,在別人的眼中卻一文不值(一心想博得女生青睞練了一身肌肉,自認為達到完美體格,對方卻說「好噁心∼」。這種例子大家也聽過吧)。

因此,基本上就朝著「目的」邁前,只思考「眼前」的事。以︽疾風迴旋曲︾為例子的話,當初決定好「要拍出一部喜劇懸疑片」,於是就朝向這個目的,專注在「當下」。

 

我認為正確的道路不是「結果」,而在「過程」

如果不這麼想,就會想要尋找捷徑。

只求達到目的地的話,就會絞盡腦汁,以理論來思考、行動,忍不住尋找捷徑。但我認為走捷徑未必就是好事。

例如,有些人在提案時表示:「現在某某產品很成功,我們也來做吧!」這種作法乍看找到了一條捷徑,但在這個不推出有特色的產品就無法存活的時代,這麼做是正確的嗎?我很懷疑。

最有效率的捷徑是沒有任何曲折,筆直的道路。但反過來說,因為沒有任何空間,就無法做到「試試看這麼做」、「嘗試一下過去沒做過的方式」。

結果,其實最奢侈的事就是能做白工

 

曲折的道路到處蜿蜒,而且途中還有些小徑,讓人想繞進去一探究竟。走一條跟平常不同的路,或許能發現意想不到的好店,也可能有令人驚喜的邂逅。我還是覺得這樣才有趣,也能從中產生新的創意。

看看超商裡的甜甜圈,這麼熱賣,但如果當初光考慮「效率」的話,就會是個不容易推銷的商品吧。不過,在這項商品上卻有新鮮感。

這是一個追求嶄新價值觀,探索全新喜悅的時代。沒有個性,將無法存活。

要不然,大家也不會崇拜賈伯斯勝過推出高普及率Windows 的比爾.蓋茲了。

之所以被批評「沒有個性」,是因為只追求正確答案。

因為,為了想有更多新發現,我持續妥協,或是繞路,試圖能超越自己的「理想」或「目的」。

 

 

內容由 遠流出版《妥協不是認輸,而是將想要的贏到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