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出門像丟掉、回來像撿到;自以為是,你說什麼,他們就辯什麼;時時刻刻盯著手機,對你卻總是已讀不回;身心都還沒準備好,卻急著談戀愛、嘗禁果。然而,母(父)力全開只得灰頭土臉,恩威並用、巧計盡出仍無解無助....
面對油鹽不進的青少年,作者彭菊仙在書中《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沒有告訴家長該怎麼「硬邦邦的管教」,而是如何調適自己、放手讓孩子跌跌撞撞的長大。
老友L是中級以上主管,曾面談一個非常優秀的年輕人當業務助理,從態度、儀表、談吐,甚至學歷,無一不讓他頻頻點頭。因為好奇,就上網 Google 了這個人,沒想到一看他臉書,立刻驚呆。
此人時不時就有情緒性的貼文,用字極度尖銳,遣詞用字相當惡毒粗俗,簡直是判若兩人。老友L看後立即打消錄用他的念頭,因為以他的判斷,這名年輕人只是在短暫面試時間刻意隱藏火爆的本性。以業務來說,圓融機巧的個性絕對是首要考量,若真錄用了此人,不免擔心他將來會壞事。
澳洲網路安全中心主任麥可林在《網路失控》一書中,提到一個八年級女孩的例子。她去面試一項非常優渥的音樂獎學金,第一階段她以出眾的才華輕鬆過關,晉級到下一階段的面試。但在面試之前,主考官告訴她:「下次來之前,請先上網搜尋你自己,把網路上所有跟你相關的搜尋結果印出來,並帶過來。我們也會做相同的事,而且,我們預期兩份結果會相同。」
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有多成熟?在網路上可能從不出錯嗎?但是她已經必須承擔青澀生命走過的所有數位足跡。
待我們的孩子大學畢業要去應徵工作時,如何保證他們的成長之路在數位國度不會被搜出莽撞與破綻?我用這些血淋淋的案例告誡小子們: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維護、甚至經營自己的網路形象,從不嫌晚。
小子立即反駁:「誰能保證永遠溫良恭儉讓呢?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的自由,誰能永遠憋住不發表呢?若是不妥,那就快快刪掉,要不然匿名也查不出來。」
然而,成立「養育數位原住民」工作坊的美國媒體科技與社會學博士海特納(Devorah Heitner),在著作《什麼時候可以給孩子買手機?》中指出:「在網路上沒有『取消』這個選項,任何內容都無法真正被刪除。」她同時提醒:「匿名也永遠不是真的匿名。」確實,只要查詢IP(網路位址),還是能知道真實的身分,或者,只要有心,從網路上其他帳號或留言的線索也能推斷得出藏鏡人。「天下無匿名,只怕懂科技。」
延伸閱讀:《傳說對決》藏性犯罪!以交易方式騙取裸照,年紀最小只有11歲
《網路失控》一書比喻「網路像是打開窗戶讓人看個夠」,然而一個涉世未深、設想不周全的孩子,恐怕不只是打開窗戶而已,往往還主動洞開大門,直接引狼入室。
我們真的了解自家青少年的網路行為嗎?請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可能不會隨便回應陌生人的搭訕,但在網路上呢?
2.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可能不敢隨便裸露或看別人的裸露,但在網路上呢?
3.在現實生活中,孩子乖巧有禮言行合宜,但在網路上化為別名或匿名時呢?
4.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可能都會記得鎖門,但網路上的帳號與個資呢?
5.在現實生活中,乖巧的孩子下了課可能不會在街頭隨便遊走,更會小心避開危險的人事地物,但在網路上呢?
超乎想像的事實是,孩子在網路上的面貌和現實生活中可能判若兩人:
1.他們毫不留意、甚或毫不在意透露自己的個資與隱私
2.他們在網路上會接受陌生人的交友邀請、甚至和他們談心談性
3.乖巧文雅的孩子在網路上也會搖身變成狠角色,捲入筆戰、高調嗆聲,或加入集體霸凌
4.在百無聊賴的某個時刻,會突然貼出非常不雅的清涼照
5.一時興起,就秒傳出不應該傳的圖檔文字
6.在荷爾蒙暴衝時,和網友「裸聊」
7.在來不及後悔的混沌時刻,和閨密大方分享密碼
事實是:青少年在網路上的行為更放肆、更大膽;但爸媽的管教卻剛好相反,網路上管得鬆、管不動。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合宜或是會觸法的事情,在網路上一項也不會被放過。因此,麥可林提醒父母:「現實生活中的教養方式,同樣適用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