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熱指標|以「玩耍」為主的童年正式結束!為什麼「玩耍」對孩子這麼重要?

02 Apr, 2025

從什麼時候,手機已經取代了公園、遊戲場,現在的孩子一有空就是捧著手機,而不是跟朋友逛街、出門聊天?

這種「3C取代玩耍」的童年,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有明確的定義,以及清楚告知大人們:玩耍對孩子成長有多重要!

為什麼「玩耍」對孩子這麼重要?

玩耍是童年的要務,對所有年幼的哺乳動物都是:透過活力十足且頻繁的遊戲,能促使大腦神經元的連結,若年幼動物被剝奪玩耍的機會,社交、認知和情緒方面都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5
圖片來源:canva

透過遊戲,年幼哺乳動物可學習成年後想要活命的所需技能,並透過神經元最喜歡的方式學習:在重複性的活動及低風險的環境中,從成功和失敗獲得反饋,例如:小貓笨拙地撲向一根毛線,因為這毛線刺激幼貓視覺皮質中特定的神經迴路,而這些演化形成的迴路讓小貓對任何看起來像是老鼠尾巴的東西都非常感興趣,經過多次嬉戲後,小貓會逐漸成為熟練的捕鼠高手。

4
圖片來源:canva

而人類嬰兒在笨拙地四處跑動、爬上爬下、鑽進任何他們能鑽進的東西,直到他們能熟練地在複雜的自然環境中移動,掌握這些基本技能後,他們開始玩更高階的你追我躲多人遊戲,如鬼抓人、躲貓貓;隨著年齡增長,換成了口語遊戲,如閒聊八卦、揶揄和開玩笑,幫助幼童學會分辨細微的差異、口語以外的暗示,以及說完話沒有得到想要的回應時,該如何立即採取措施、修復人際關係等高級課程。

4
圖片來源:canva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培養出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社交技能,包括自我管理、多人共同制定決策,以及接受敗選的結果。而在戶外玩耍,是最健康、最自然、最有益的玩耍型態。帶有一定身體風險程度的玩耍是必要的,因為孩童可借此學會如何照顧自己和彼此。只有在受傷的情況下,才學得會如何不受傷。

3
圖片來源:canva

對照「以手機為主的童年」,以玩耍為主的童年,是指孩子把大部分的空閒時間,花在與朋友在實體世界一起玩耍上,就像我前言所說的:實體參與、同步進行活動、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型式,在團體或社群中進行、加入或離開群體都要付出一定代價(因此會在人際關係上花心思投資經營)。

因此,當一些青少年開始把大部分醒著的時間拿來盯著手機(或其他3C設備),一個人坐著觀看YouTube自動播放的影片、或是一直瀏覽Instagram、抖音,和其他應用程式沒完沒了的訊息時,你發現問題來了!

這些互動一般都具有虛擬世界的鮮明特徵:非實體參與、非同步進行、一對眾,而且要嘛是單打獨鬥進行,要嘛是在容易加入也容易退出的虛擬群組中進行。這些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簡直就是體驗阻斷器。無庸置疑,智慧型手機打開許多新的體驗,包括電玩、虛擬的遠距離友誼等等;但是,這樣做的代價是減少人類進化與發展所需的各種體驗,而孩童必須大量擁有這些體驗,才能成為社會上具有正常社交能力的成年人。

延伸閱讀:上課禁用!高中、國中小手機管理新草案曝光,將由學校統一保管

2
圖片來源:canva

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出現

史帝夫.賈伯斯在2007年6月發表第一支iPhone時,形容它是「結合觸控功能和大螢幕的iPod、革命性的行動電話,以及突破性的連網通訊設備」。當時第一代的iPhone就像一把能解決生活各種問題的瑞士刀,不足以讓人上癮;但是蘋果推出軟體開發套件(SDK)後,這種情況很快就改觀了,因為第三方開發的應用程式(APP)可被下載到這個行動設備上。

2008年7月,蘋果推出線上商店App Store,一開始提供五百個應用程式供下載,將智慧型手機這個革命性產品推到了高點。Google也在2008年10月跟進,推出Android Market,但2012年更名為Google Play。2013年蘋果App Store已經擁有超過一百萬個應用程式,Google Play商店緊追在後,在2013年宣布旗下應用程式也突破一百萬大關。

造咖 文章首圖模板 的複本-2
圖片來源:canva

之前電視出現後,孩童被螢幕強烈吸引,但他們不能帶著電視去上學或到戶外玩耍。iPhone出現之前,兒童盯著螢幕的時間有限,仍有時間和朋友玩耍或是面對面聊天;不過就在青少年從基本型手機轉換到智慧型手機的那幾年,Instagram等應用程式暴紅,標誌童年的本質發生了質的變化。

在2015年左右,超過70%的美國青少年隨身攜帶觸控式螢幕,而且這些螢幕愈來愈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即使和朋友在一起,也會黏著螢幕不放。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始於2010年代初。

書名: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