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台灣青少年拒學現象持續增加,在造咖與網路溫度計、KEYPO合作調查的「拒學」網路討論中,拒學原因與結果的熱門關鍵字,包括「休學、體罰、不當管教、憂鬱、霸凌」等,也出現「諮商、輔導、求助、陪伴、治療、就醫」等拒學解方字詞。
網友表示「光是我周圍就有兩個人因為憂鬱症休學,所以退休學人數這麼多好像也不意外…」、「台灣有多少是被學校老師霸凌得憂鬱症、拒學的學生,只是抓不到你的把柄而已!」 身為孩子的家長,我們該如何判斷孩子只是懶惰?還是真的對學校感到憂鬱、害怕而拒學呢?

圖片來源:canva
如何識別孩子是否有拒學症?
拒學症(School Refusal)是學齡兒童或青少年因心理壓力或情緒困擾,持續抗拒上學的行為,需透過多維度觀察辨識。以下是關鍵識別要點:
一、生理與心理症狀
生理表現:
- 頭痛或腹痛:尤其在上學前或上學途中頻繁發生,可能伴隨噁心、嘔吐。
- 失眠:上學前夜難以入睡或夜間多次醒來,影響日常作息。
- 心悸或呼吸急促:在提及學校或前往校園時出現生理焦慮反應。
心理表現:
- 焦慮與恐懼:對學校環境或特定情境(如制服、課堂)產生強烈恐懼感,甚至情緒崩潰。
- 情緒低落:表現為興趣喪失、社交回避或對學業失去動力。
- 社交恐懼:害怕與同儕互動或遭受排擠,避免參與課外活動。
延伸閱讀:《腦筋急轉彎2》延伸討論:當「阿廢」遇到「憂憂」跟「阿焦」,就是憂鬱症前兆

圖片來源:canva
二、行為模式與學業變化
行為特徵:
- 迴避上學:持續找藉口請假、遲到早退,或改變上學路線以避開特定對象。
- 情緒爆發:在提及學校時出現哭泣、發脾氣或過度反抗。
- 社交隔離:拒絕參與班級聚會或原本喜愛的課外活動。
學業影響:
- 成績下滑:學業表現突然變差,或對課業完全失去興趣。
- 作息混亂:早上賴床、放學後延遲回家等非規律行為。
三、評估工具與專業協助
初步評估量表:
- 學校恐懼及拒學評估量表(SRAS):評估焦慮程度與行為迴避情況。
- 兒童行為檢核表(CBCL):綜合分析情緒、社交與行為問題。

圖片來源:canva
該如何治療「拒學」?
拒學多源於複雜壓力,可能涉及學業困擾、人際衝突、家庭因素或心理健康問題。父母首先需建立安全對話,避免批判性語氣,例如:「你最近在學校遇到什麼困難?」而非「不去學校就是懶惰!」同時幫助孩子調整生活節奏,建立規律作息;同時與學校合作,為孩子提供輔導服務。
拒學症雖複雜,但透過理解、協作與專業介入,多數孩子能逐步重返校園。父母需放棄「速效解決」的期待,轉而成為孩子情緒的「安全港」,並與學校共同創造友善環境,避免拒學演變為休學的最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