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Tuber Andy與金賽綸,雖然看起來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人,但熟悉理財的人們已經敏銳的察覺到這兩位受害者都有個共通點:「對愛人太過信任,導致自己的財務出狀況。」
Andy 21歲時,以為自己會跟當時的女友結婚,秉持著「女友的家人未來也會是自己的家人」、「談錢傷感情」的心態過了10年,等分手後褪去戀愛濾鏡,才驚覺自己損失巨大;金賽綸與金秀賢熱戀時,跳槽到男方的經紀公司,年輕的金賽綸可能認為他們感情穩定,自詡為老闆娘,相信男友會「妥善安排」她的報酬、或是單純害怕自己「計較錢」會讓對方不開心,選擇無酬幫助男友訓練公司新人、工作。
而這兩位的理財態度,也讓人聯想到理財觀念中的兩大常見的地雷:「金錢迴避」、「財務過度信任」。
什麼是金錢迴避?
金錢迴避是一種理財行為模式。指的是個人對金錢抱持負面態度,並且有意或無意地遠離與金錢相關的事務,例如從不看帳單、不記錄支出,或是過度慷慨、不理性花費、拖延財務決策,甚至是乾脆把自己的財務通通交給別人打理,拒絕跟人討論財務規劃、投資決策。
是什麼導致「金錢迴避」?
負面的金錢信念:認為「金錢是邪惡的根源」或「有錢人都是貪婪的」,這些信念可能來自家庭教育、宗教觀念或社會文化影響。
童年經驗:如果小時候家裡因金錢問題頻繁爭吵,或父母對金錢態度消極,可能導致成年後對金錢產生抗拒心理。
低自尊或自我價值感:有些人覺得金錢管理與個人能力掛鉤,害怕失敗或被評判,因此選擇逃避。
該如何避免「金錢迴避」?
若想避免「金錢迴避」的習性,直面他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定期檢視自己理財狀況、並設定理財目標,同時學習理財相關知識、提升財務管理能力。看到自己的存款數字持續上升,就會累積成就感及信心,自然就不會再迴避。
延伸閱讀:月薪5萬理財術公開!25歲網友「穩賺配置」全網喊:根本理財天才!

不過,即使擁有理財能力,仍有可能落入另一個感情中常出現的理財陷阱「財務過度信任」。
什麼是「財務過度信任」?
會有「財務過度信任」的族群,大部分都是以情感主導決策,認為談錢傷感情、或是把「金錢vs忠誠」連結在一起,加上自己對理財知識的不夠深入、缺乏獨立理財的經驗,就會讓對方掌握全權的財務狀況,導致自己不知道該拿多少、擁有多少資產,甚至沒有財務相關文件,導致即使想查也不知該從何查起。
「財務過度信任」的行為特徵:
不主動過問財務:即使涉及自身利益,也完全不查賬、不要求財務報表。
對財務決策沒有參與權:放任伴侶、家人或夥伴全權負責,自己完全不插手。
沒有財務安全保障:沒有自己名下的資產,或無法獨立存取金錢。
當問題發生時才驚覺被動:等到財務糾紛、投資失敗或關係破裂時,才發現自己毫無掌控權。
該如何避免「財務過度信任」?
參與財務管理:即使交由他人處理,也要定期查看帳戶與財務狀況。
設立書面保障:無論是夫妻財務、事業合作,都應該有合約與明確的權利分配。
保有獨立經濟權:確保有自己名下的資產與儲蓄,避免完全依賴對方。

無論是 Andy 還是金賽綸,他們的經歷都提醒著我們——愛情或信任並不能替代財務安全感。許多人因為「談錢傷感情」而選擇逃避財務問題,或過度信任伴侶,最終卻在關係破裂時發現自己失去了一切。
「愛可以是盲目的,但理財不能。」如果希望感情與財務都能長久穩固,最好的方式就是培養財務意識、保持財務透明,並確保自己擁有獨立的經濟權利。因為當財務狀況清晰可控時,不僅能避免財務糾紛,連感情也能更安心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