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秀雄
我曾一直認為自己性格內向,覺得別說和陌生人對話了,即便是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都是很困難的。
由性格內向導致的社交恐懼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限制,但如果能夠從能力技巧的角度來分解內向,我們就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問題,進而找到消除障礙的方法。一般來說,內向的人會有以下這三類問題。
不知道該說什麼
對交流感到恐懼是因為不知道該說什麼。如果我給你一張調查問卷,你拿去對陌生人進行訪談,你會發現交流會輕鬆不少,因為這個過程很有邏輯性、條理性。我們不是害怕說話本身,而是不知道如何繼續對話和避免冷場。這意味著如果掌握足夠豐富的談話技巧和表達技巧,你將會對交流愈來愈有自信。這一點其實和我們學英語時隨著詞彙量增加而愈來愈敢同外國人對話的道理類似。
缺乏經驗
交流經驗愈豐富,愈能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甚至能預測對方會說些什麼,也就愈能適應人際交往帶來的情緒反應,並掌握對話走向和對方對你的印象。社交經驗還能在許多突發狀況下幫我們判斷怎樣的反應方式是最合適的,進而讓我們對自己的表現更有自信。
目的不清晰
我們和每個人進行對話,都是有目的的。即便是閒聊,也希望透過交談和對方拉近關係,或者讓彼此放鬆心情。害怕與陌生人對話,也是因為感到對話不會帶來任何好處,所以不敢鼓起勇氣,無法透過社交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針對這些問題,我建議你可以嘗試下面幾個應對方法:
1. 羅列常見話題,熟記這些問題以及自己的答案。剛開始嘗試消除恐懼感的時候,可以直接把問題和自己的答案背誦出來,雖然會顯得有些生硬,但是至少能夠保證對話相對順利地進行,建立起初步的信心。
2. 搜集一些有趣的話題常備心中,積累得愈多,愈不懼怕冷場。準備一些比較能夠打開對話場面的話題,以便在交談卡殼的時候信手拈來,有助於增強自信心。如果不知道該準備哪些話題,你可以多觀察身邊善於社交的人經常用到的話題。
3. 做一份需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工作。我大學時代做過一份上門推銷的工作,到一百多戶的公寓樓裡挨家敲門,打招呼套近乎然後推銷產品。一開始緊張得全身是汗,可是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自己在與陌生人對話時完全沒有恐懼感了。這樣的工作能迫使你去積累經驗,克服恐懼。如果沒有條件另外找工作,也可以考慮做兼職或義工,甚至自己創造機會。我有些朋友下班後在大街上擺地攤賣耳環,他們不僅變得能說會道,而且特別善於觀察人,把來買耳環的女孩和情侶們的心理分析得頭頭是道。
4. 和他人對話時,多關注對方在說什麼,少關注自己想表達什麼。對方講得愈多,你便愈有時間思考和做出反應。很多人害怕和陌生人說話的原因是怕自己說錯話讓別人不喜歡,這種恐懼會讓你要麼不敢開口,要麼變得滔滔不絕。可是當對話中更多的是別人在表達,你偶爾提問和鼓勵對方表述時,你就不會擔心這個問題,而且會讓人覺得你是個很好的聆聽者。
5. 帶著明確的目的進入對話。比如和陌生人對話時,你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全面瞭解這個人。那麼在對話過程中,你的所有心思就都放在瞭解這個人上面,不要擔心其他問題,也不要說不相關的話。不要覺得對話有目的性是不好的,換位思考下,你會喜歡在一個漫無目的瞎聊的人身上浪費太多時間嗎?
6. 克服在公眾場合說話的恐懼情緒,如果有條件可以去參加辯論社、公眾演講活動,做主持人,做助教等。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些,因為人的可塑性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得多。
人性有很多弱點,害怕與人交往在我看來是相對容易克服的問題,就好像減肥一樣,看上去很困難,但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嘗試,假以時日必然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
往下看更多《假性親密關係》相關文章
【缺愛的孩子懂事早】
首先,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往往是無意識的:我們會誤以為父母之間的衝突是我們造成的,會天真地以為自己的順從可以讓父母關係得以緩和。我們會把父母的挑剔理解為客觀理性的評價,而不是他們自身痛苦的投射,並且被這種投射蒙蔽,忽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所以,要想改變取悅型人格,首先要回顧和理解自己的成長經歷,明白事情的因果關係,進而清晰地意識到哪些感受和想法是發自內心的,哪些是在家庭關係的互動中被強加進去和投射的。這種清晰的意識,是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為自己獨立人格的發展創造空間的重要步驟。
其次,我在諮商工作中幫助過許多類似情況的來訪者,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幫助他們重新和自己的感受建立聯結。作為家庭中弱勢的一方,這些年輕人被長期的家庭互動模式所塑造,進而失去了對自己真實感受的掌握。與此同時,重新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可能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你可能會發現長久以來的焦慮和受到的忽視,已使自己內心積累了非常多的傷痛和憤怒。這也許不是一個人可以獨立解決的事情,你可以選擇一位專業而又具有人文關懷的諮詢師來幫助你。
最後,取悅型人格的人成年後面臨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由於習慣性地取悅所有人,所以他們無法區分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究竟是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和認可。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必然包括兩個人對彼此相對全面的瞭解和接納,尤其是那些不完美的方面。取悅型人格的人會極力隱藏自己的不完美,擔心會被他人嫌棄,但這麼做反而會產生更多的焦慮,因為你永遠無法知道別人在看到你的不完美之後,是否還會接納你。
所以,想要擺脫取悅型人格,有一個比較便捷的方式,就是尋找那些能夠包容你的人,嘗試著向他們展現你的缺點,進而體驗更加真實的認同感。這樣的人可以是親近的朋友,也可以是心理諮詢師。
「懂事」是被迫成長
我們自小接受的教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懂事、要聽話。我曾經認為,這不過是一句父母在不知道要怎麼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說出來應付孩子的話。可是隨著個案經驗的增多,我發現一句簡單的「要懂事」,在冥冥之中影響了很多人的人生。
什麼樣的孩子算懂事呢?順從、安靜、專注於學習或者其他由家長指定的事務,而且十分瞭解父母的預期,並主動實現這些預期。在遇到矛盾衝突或不良情緒的時候,會自動安撫和壓抑自己,不給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負擔。在生活和物質上沒有過分要求,或者最好沒有任何要求,不給父母增加經濟或生活負擔。在父母間產生矛盾衝突時,主動迴避,或者嘗試安撫取悅,以緩解父母的情感疾苦……
這個描述我可以無限地寫下去,因為我慢慢發現,「懂事」這個期待就像一個黑洞,很多時候家長要求你懂事,卻並沒有界定怎樣的行為才算懂事。於是希望懂事的孩子們會不斷琢磨大人的期待,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試圖讓大人滿意,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快樂。
很多家長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卻忘記告訴他們怎樣才算達到懂事的標準。還有的家長用「懂事」來讚美和獎勵孩子,不斷強化「懂事」的概念,實質上是在鼓勵孩子不斷透過自我犧牲和自我壓抑來換取他人的認同感。更有甚者,利用「懂事」這個模稜兩可的概念來強迫孩子順從,讓自己在子女教育上的疏漏和不負責任的行為顯得合理。
許多人一生都在試圖維持自己懂事的形象,並引以為豪。可當他們成年之後便會發現,自己早已習慣了順從父母的意志,對於自己的喜好和意願感到一片茫然,在事業和婚戀等關鍵的人生選擇上,傾向於背離自己的感受而滿足父母的期待,並且最終因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毫不誇張地說,「懂事」的期待,是一種被許多父母誤用和濫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許多孩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了不良影響。
內容由 寶瓶文化《假性親密關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