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PC

對所有男生都適用~研究顯示,女生穿「這個顏色」的衣服最有吸引力,還不快手刀衝去檢查衣櫃!

09 Mar, 2018

作者:池谷裕二 譯者:李靜宜

  

 

 

有項實驗利用電腦繪圖,調整同一張女性照片中女性服裝的顏色,並詢問受試者的印象。

請男性投票選出最有魅力的服裝時,最受歡迎的會是哪個顏色?

 

1黑

2白

3紅

4藍

5綠

6黃

 

A:3紅

衣服的顏色會給人什麼印象?

研究顯示,紅色衣服被選為最有魅力的服裝(*1) ,尤其是對男性更深具吸引力,這個傾向放諸四海皆準(*2)。而且,不需整件衣服都是紅色,只要口紅、耳環、包包等整體造型中有個部分是紅色,就有效果(*3)。

一般認為,我們之所以受紅色吸引,是因為它讓人連想到血液。與氧氣結合的血紅素呈現出的鮮紅色,代表心肺健康。尤其是肌膚呈血色、微血管擴張的狀態,正是朝氣蓬勃活著的證明。我們對紅色敏感,因此會注意到這種人。

研究顏色對心理產生何種作用的色彩心理學,也應用在許多領域。

比方說,有實驗顯示,使用藍色路燈能減低犯罪率,車站月台上使用大片藍色,也可減少自殺率。而商店櫥窗及危險警告標示,則使用紅色,以吸引注意。

眾所周知,在拳擊賽和摔角賽中,紅角的選手勝率比藍角的選手高(*4)。在足球賽罰球時,守門員穿的如果是紅色球衣,對手的進球成功率會較差。

 

和血液同色的紅色也是危險訊號,因此選手在比賽中看到紅色,戰鬥意志和競爭心都會受挫。

附帶一提,在柔道比賽中,著藍色柔道服的選手,致勝率比穿白色柔道服還來得高(*5)。

 

心理學效應

色彩心理效應(Color Psychological Effect)

不同的色彩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進而改變印象和成果。

*1 Elliot AJ, Niesta D. Romantic red: Red enhances men’s attraction to women. J Pers Soc Psychol 95:1150-1164, 2008.

*2 Elliot AJ, Tracy JL, Pazda AD, Beall AT. Red enhances women’sattractiveness to men: First evidence suggesting universality. J Exp Soc Psychol 49:165-168, 2013.

*3 Stephen ID, Mckeegan AM. Lip colour affects perceived sex typicality and attractiveness of human faces. Perception 39:1104-1110, 2010.

*4 Hill RA, Barton RA. Red enhances human performance in contests. Nature 435:293, 2005.

*5 Rowe C, Harris JM, Roberts SC. Seeing red? Putting sportswear in context. Nature 437:E10, 2005.  

 

往下看更多《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相關文章

 

【為什麼人們總是愛跟風、搶排隊?】

 

想吃醬油拉麵時,正好看到有家拉麵店生意很好,於是也跟著排隊。

不過,這家店有名的是不是鹽味拉麵啊?怎麼其他客人都點這一味?

在此狀況下,多數人會怎麼做?

 

1.還是點一開始想吃的醬油拉麵

2.改點該店招牌的鹽味拉麵

 

A:2.改點該店招牌的鹽味拉麵

人很容易受周遭的意見左右(*1),所以,如果不是非常想吃醬油拉麵,就會受當下氣氛的影響,點了鹽味拉麵吧。

「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因為大家都這麼說」,這種心態稱為「同儕壓力」(「或社會壓力」)。同儕壓力不只是形成流行和暢銷商品的原動力,也是造成股價暴跌及社會恐慌的深層因素。

比方說,團體中適度的意見分歧,從整體來看,會呈現各種意見很平均的狀態,但經過共同討論後,就會形成較偏向贊成或反對的結果,亦即「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這也是在同儕壓力下形成的現象(*2)。有趣的是,參加會議的人還會相信,「這是大家決定的,所以是公平正確的意見」。

再者,當我們說「最近大家都結婚了」、「大家都拿到比較多零用錢喔」,所謂的「大家」,具體來說是幾人?調查的結果是三人以上。

只要人數超過三人,就會削弱單一個人的具體性,變成所謂「大家」的抽象對象。

類似的表現還有「他總是遲到」、「到處都有在賣」等說法。

有時候,一句話中也會出現好幾個這種表現的詞彙,例如「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照顧」。

 

心理學效應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引導或壓力,會懷疑自己的正確判斷,進而改變觀點或行為。

*1 Leibenstein H. Bandwagon, snob, and veblen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consumers demand. Quart J Econ 64:183-207, 1950.

*2 Asch SE.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ements. In Guetzkow H,ed.,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Carnegie Press 177-190,1951.

 

 

內容由 時報出版《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提供